寶拉·柯特萊西(Paola Cortellesi)的長片首作《還有明天》終于登陸中國大陸院線。早在去年,它就已登頂豆瓣年度冷門佳作榜。在意大利本土,它是2023年度票房冠軍,打敗《美麗人生》,成為意大利影史票房第九。今天,打開豆瓣,《還有明天》的評分已經攀升到9.4。
上個周末,在上臺參加映后談之前,寶拉·柯特萊西跟我們聊了聊。社交媒體上,風靡著她在映后中回答的每個問題,每個動作和表情。
一位觀眾在我們采訪寶拉·柯特萊西導演的視頻下留言,“走出電影院的時候,看見好多女孩都拿著電影的海報周邊,那一刻特別想哭。電影票就像是我們的選票。”
伴隨著對《還有明天》的二刷、三刷,我們想邀你共讀影片中的五個細節——那是寄居于床單、巧克力和香煙之間的,我們的明天。
有多少人在電影院里全程提著一顆心,希望結局千萬不要是迪麗婭跟汽修工私奔?
在映后談中,導演提到,關于結局,片中早就埋下很多伏筆。仔細搜尋,原來,街頭的海報是貫穿始終的線索。
讓我們回到影片開頭。又是新的一天,迪麗婭做完家務,出門打零工。
她走過長街。路過穿著單薄的乞討者,身著各色制服的士兵,享受理發服務的男人。街上,毛驢車與美軍巡邏車交錯駛過,瘸腿拄拐的男人盯著路過女人的腰臀。小攤上蔫掉的菜、墻上的彈孔、老舊的自行車,無一不訴說著戰后的蕭條,當時社會的貧富差異和性別不公如數盡顯。
人群中,幾個年輕人在看報、發傳單。迪麗婭準備轉彎的路口,一輛掛著FRASCATI(白葡萄甜酒,產于意大利中部小鎮)牌子的貨車停靠在側,與之平行的墻邊,幾個工人正在爬梯子貼海報,百廢待興的氛圍隱約浮現。
以如此隱蔽的方式,海報第一次出現了。
這是導演寶拉·柯特萊西的奶奶生活的年代,她說,在聽奶奶講述過往時,她腦海中總會自然浮現黑白的畫面。
當時,電影設備因戰爭遭到破壞,此前的創作無以為繼,一部分渴望顛覆傳統的電影人,開始通過更為樸素的紀錄式鏡頭表現社會矛盾,用攝影機容納?常世界的情緒,「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由此誕生。
《偷自行車的人》(1948)
新現實主義電影中的墻上,也總是貼滿新舊交疊的海報。《偷自行車的人》中,主角里奇在失業兩年后終于找到一份貼海報的工作,他手中的電影明星海報,是對階級差異的諷刺。
除此以外,當時,意大利街頭海報的內容往往是罷工通知、招聘廣告或政治標語。迪麗婭和好友瑪麗莎坐在咖啡館外聊天時,身后墻上疊滿敬告婦女的宣言;投票現場,寫著“正義”和“自由”的海報更是占據整面墻壁。
可以想象,1946年,當意大利女性第一次擁有選舉權時,海報無處不在。它們充斥著生活的背景,通過直白的“刷屏”,鼓勵埋首瑣碎日常勞動的女性開始產生對明天的期盼。
影片結尾,迪麗婭投完票后,與人群中的女兒相視一笑,A Bocca Chiusa(《閉上嘴巴》)的唱詞隨即響起:“我只有嘴里這條舌頭,即使你把這個也割掉,對不起,我也不會停下來。即使我閉著嘴,也可以歌唱。”
“不會閉嘴”是迪麗婭的公公嫌惡她的原因,也是她在日常中最微小的反抗:質問傘具店的老板為什么給她更低的工錢,開口糾正打斷妻子說話的傲慢男主人。
寶拉·柯特萊西曾說:“當時,女人被要求閉嘴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包括中產家庭的太太和有名望的女性,都被認為是家里男人的從屬。”于是,音樂就變成無比重要的聲音。
影片開頭,迪麗婭被一個耳光叫醒。這時,背景音樂Aprite Le Finestre(《最好的一天》)響起。這首創作于1956年的意大利經典老歌曾被無數后人翻唱。
歌詞唱著,“我打開窗戶,呼吸春天清新的空氣”,鏡頭卻拍下一只狗往她居住的地下室的低矮窗口撒尿。在它的烘托下,迪麗婭既像一個即將登入生活劇場的演員,也被塑造成一個模式化履行家庭義務的機器人。
微妙的反差似乎提示著,接下來的整部電影就是要解開這“不對勁”的一切。
片名出現,銀幕畫幅展開,音樂隨之驟變為美國樂隊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在1998年發行的搖滾歌曲Calvin(《加爾文》)——它顯然出自寶拉·柯特萊西的青春時代。
以此為界,電影并未流連于單純展現迪麗婭所遭遇的“苦難”,而是悄悄成為了她在日常中醞釀的行動的同盟。
音樂的設置,似乎就是導演在告訴我們,影片講述的是主流之外的女性歷史,那里有她們抿著嘴唱出的歌。
以歌舞表現家暴是影片的亮點之一。當丈夫伊凡諾的舞步在擁抱和施暴間交替循環時,背景音樂Nessuno(《沒有人》)唱著:“沒有人能將我們分開”,“這份愛將到永恒”。
導演以此指出家庭暴力中復雜的真相——浪漫愛制造的幻象和不維護女性的婚姻制度構成了雙重陷阱,讓受害的女性無法掙脫,甚至自我欺騙。“我能走去哪呢?”面對女兒的質問,迪麗婭喃喃自語。
直到迪麗婭狂奔去投票,快節奏的英文說唱Bombs Over Baghdad(《巴格達上空的炸彈》)響起,她的情緒也隨之得到釋放。
“正是這些默默無聞、沒有發聲機會的女性,構建了我們社會的根基。”寶拉·柯特萊西告訴我們。而片中制造出時空錯置的音樂,以今天的目光,飽含溫柔和理解地注視著昨日的女性。
如果說有什么元素,最大程度地串聯起了迪麗婭的不同困境,一定是那兩塊“從天而降”的巧克力。
幫美國黑人士兵撿起丟失的照片后,迪麗婭獲得了兩塊巧克力作為答謝。對于生活困窘的她來說,巧克力并非日常的食物。迪麗婭將巧克力作為“好消息”帶回家,等待她的卻是一場家暴和蕩婦羞辱。
二戰后,因北約框架和經濟軍事援助,意大利被美軍間接控制。巧克力既是人道主義的符號,也隱含美式文化的滲透。
迪麗婭的丈夫視她為私有物,總以自己打過兩次仗為由,對她進行身體和精神的剝削。在看到巧克力的瞬間,他感到自己在家庭與國族層面的自尊被雙雙擊潰,并理所當然地視妻子為發泄出口——影片勾勒出了生活在戰后貧困下的女性面臨的普遍困境。
巧克力作為一種額外的資源,也成了迪麗婭兩個兒子爭奪的對象。他們爭搶食物,也爭搶姐姐的床、爺爺的房間。從公公到丈夫,再到兩個兒子,有毒的男子氣概、冷漠的父子情感如同臟話一般,在這個家庭里代代相傳。
影片也巧妙地利用了我們看到巧克力就想起浪漫愛情的刻板印象。迪麗婭將它送給那個叫尼諾的修車工,好像是在傳達塵封暗涌的情愫。尼諾掰下一小塊遞還給她,兩人隨著浪漫的音樂咀嚼,粘在牙齒上的巧克力漬,像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吻。
幽默的是,咧嘴笑的滑稽造型又將浪漫感瓦解,發出一記對浪漫巧克力廣告的頑皮暴擊。在這個有些古怪的畫面里,愛與尊重的不可及、尼諾的怯懦與自私、還有那句“我一不留神他就把你搶走了”中隱藏的危險占有欲,就這樣明晃晃地橫亙在了深情的對視間。
寶拉·柯特萊西告訴NOWNESS,迪麗婭和好友瑪麗莎坐在咖啡館外閑聊、抽煙和吃甜點,是她在片中最愛的畫面。
“兩個女性間的情感非常真摯,是那種雖然不是生活的核心,卻始終存在著的愛。讓這一刻特別的,并不是抽煙或叛逆,而是迪麗婭感到自己像青少年一樣,初次探索世界。她是個一生都在為別人奉獻的女人,而這一刻,她為自己做了一件很小的事,并為此感到興奮和幸福。”
分別前,瑪麗莎又遞給迪麗婭另一根煙,迪麗婭將它揣進連衣裙的口袋。在下定決心去投票的那個晚上,迪麗婭扎起頭發,把新做的上衣、口紅和選票收進手提包,用笨拙的字跡寫好給女兒的便條。然后,她走上天臺,點燃了這根煙。
事實上,香煙這一元素與女性覺醒的歷史有密切的關聯。
長期以來,吸煙是男性的特權,也是女性墮落的象征。早期對于婦女吸煙禁忌的打破,本質是為增加女性煙草消費而打出的公關牌。1929年,受托于美國煙草公司,愛德華·伯內斯雇傭了一支婦女吸煙隊伍,參與復活節游行,并拍攝了精美的照片。
后來,女記者露絲·黑爾也呼吁女性加入游行,“女人們!再次點燃自由的火炬!再一次反對性別禁忌!”,將吸煙與女性爭取選舉權的政治訴求結合。
片中,香煙也作為男性雄競的道具出現。女兒馬切拉的富人未婚夫一家來到迪麗婭家吃飯,席間,伊凡諾指使不能上桌的迪麗婭,“去把我的煙拿來。”聞言,親家男主人拍桌而起,正當我們以為一場肢體沖突在所難免時,他卻只是把煙盒舉到伊凡諾面前,“尊敬的伊凡諾,如果你允許的話,我請你抽些真正的煙草。”伊凡諾悻悻接過,兩人點燃香煙,重新相對而坐。香煙幫男人決出了他們世界的秩序,讓他們在其中繼續協商利益交換。
對比之下,迪麗婭與瑪麗莎之間的分享顯得那么真切與珍貴。寶拉·柯特萊西在中國的一次映后中說,意大利語中常說的是“姐妹情”,而不是“兄弟情”,“在爭取權利的過程中,女性內部的連接和團結非常重要。”就像影片最后,所有女性都為了共同的明天站在了一起。
2023年,《還有明天》首映兩周后,意大利發生了一起兇殺案,一位男子殺害了自己的前女友,引發全社會的震動和抗議。截至當時,意大利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名女性死于謀殺,50%的女性是被其伴侶或前任殺害。現實與電影的互文讓我們意識到,性別暴力仍在繼續。
電影中,1946年的這場政體公投,奠定了意大利現代民主的基礎,為后續世俗化改革提供了制度框架。在影片沒有描述到的未來,女兒馬切拉這一代和更年輕的意大利女性爭取到了離婚權(1974年)和墮胎權(1978年)。
也許我們都很容易忽略,床單,這個從第一個鏡頭就存在的元素,這個遍布城市空間的日常用品,才是一直在場,陪伴迪麗婭完成每一次轉變的見證。
晾曬床單的天臺,是屬于女人們的討論投票的場所,“我們去投票,事情會改變的。”,“沒錯,但只是形式上會改變。”她們調侃著,深知投票并不能從根本上打破她們的困境。
公投前夜,當迪麗婭站在院子里抽煙時,夜晚的風吹動她身后晾衣繩上的床單。她知道,一次投票并不能幫她完成“出走”,但她完全地相信,自己應該這么做。
床單,女人日夜的勞動漿洗它,也將自己的智慧和聯結蘊藏其中。迪麗婭的丈夫沒能察覺她并未為女兒縫制婚紗,也不會知道選票就藏在房間的抽屜里面,都正是因為他對女性的日常勞動的漠視。迪麗婭通過操持家的秩序而瓦解家,這本身就是一種微小的反抗,一種柔軟的才華。
寶拉·柯特萊西曾表示,這部電影也是為了她的女兒而作。她希望女兒知道,今天看起來稀松平常的女性權利,是很多代女性努力爭取的結果。
“盡管今天,大家已經意識到,過去被視作理所當然的性別觀念,有很多都是錯的,但遺憾的是,從以前直到現在,它們仍然存在。”她說。
如何改變這一切?電影給出了它的答案——過一種有覺知的生活。
《還有明天》上海觀影現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