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其中以紅二方面軍為主編成第120師,全師兵力有14000人,居于第115師和第129師之間。
不過第120師有大量部隊留守陜甘寧根據地,實際開赴前線的兵力是三個師中最少的,計有8218人;以建制部隊計,則是師部、教導團、第358旅全部(第715團、第716團)、第359旅第717團。
而在開赴抗日戰場后,第120師積極活動于晉西北,另有一部挺進冀西,部隊的規模迅速擴大。
到1938年后,第120師取得了七城之戰的勝利,此后正式創建了晉西北根據地。原先擴編的一些新部隊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鍛煉,逐漸成為了第120師新的主力。
到1938年冬,八路軍第120師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24450人,是出師時的將近三倍。
當初第359旅只有一個團(第717團),此時又新編了第718團和第719團;而以第715團為主組建了大青山支隊,另外又新建了第714團。
此外,第120師還有若干獨立支隊,團級建制單位增加到了10余個。
那么第120師此時的兵員構成如何呢?
據第120師戰史統計,該師此時有指揮人員2707人、政治人員752人、戰斗人員14774人、工作人員5420人、供給人員275人、衛生人員522人。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指揮人員中是包含班長的,以第120師當時的編制狀況,班上就有上千人。
班長實際上也是直接參與一線戰斗的戰斗員,甚至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排長、連長也要普遍參加一線作戰。
而數量不少的工作人員,其實承擔的任務就比較雜了,其中有好多為運輸兵,這些沒有算在專門的供給人員中;除了運輸兵外,其實還有很多支援的崗位,也要占用不少人力。
現在的不少影視作品中,經常塑造的就是全員戰斗兵的狀態,但實際上一支部隊里的分工很細,肯定不全是戰斗人員。
具體就戰斗人員來看,統計中的14774人就是班以下的戰斗員,另外加上步兵班長的話,估計一線戰斗人員有大約16000人。
那么這些戰斗人員配備多少武器呢?
當時的短槍多配備于連排以上干部,所以班以下的戰斗人員使用的就是馬步槍、沖鋒槍、輕重機槍、迫擊炮以及其他火炮。
據第120師統計,全師當時有馬步槍7367支、重機槍47挺、輕機槍407挺、沖鋒槍654支、其他槍械30支、迫擊炮17門、平射炮1門、山炮1門、擲彈筒3具。
在上述武器中,火炮數量顯然不多,輕重機槍有一定配備,這些裝備配備的戰斗員不可能是一個人;而且因為八路軍的技術裝備少,所以配備的兵員還要偏多些,估計要占用大約2000名戰斗員。
這樣的話,使用7367支馬步槍+654支沖鋒槍+30支其他其他槍械(總計7961支)的戰斗員大約有14000人。
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八路軍第120師中,即便是戰斗兵也不是人人有槍的,平均下來的話大約是兩名戰斗兵有一支步槍。
當然,只談平均狀態的話,是不足以講清楚第120師當時各部狀況的。
因為八路軍當時的部隊中,不同的單位相差極大。
以當時的第120師來說,有第716團、第717團等老牌的部隊,這種主力部隊中戰斗兵大概是可以配齊步槍的。
而像第714團、第718團(新)這種后繼成立的新主力單位,可能在戰斗兵中確實是半數有槍。
但在此之外的某某支隊,很可能就只有正副班長加上個別戰斗骨干配槍。
不同的編制和裝備狀態,當然是客觀條件形成的,也是適應當時抗日作戰的必由之路。
畢竟在槍械總體有限的情況下,總不能將主力團和游擊隊剛升格的新團的武器對調,那就沒辦法執行任務了。
老部隊配備好,可以執行對日軍的作戰任務;新主力則可以配合老部隊,來打大仗,同時鍛煉戰斗力;而游擊隊剛升格的單位則在輔助戰場上執行任務。
如此新老搭配,各層級的部隊都可以得到鍛煉,仗打得好的話,武器裝備就可以得到不斷改善了。
但從當時的武器配備來看,很明顯可以感受到武器的缺乏。
這還僅僅是數量上的情況,從質量上看,咱們明顯缺少火炮,而且槍械型號雜亂,性能不一,更嚴重的是彈藥也不充裕,在作戰中必須精打細算。
可是即便如此,咱們的先輩們還是在極度艱難的情況下積極參軍,打擊日寇,以繳獲的武器裝備自己,不斷鍛煉戰斗力,并最終贏得了抗戰的勝利;這種精神是今天的我們,一定要銘記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