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在五臺山跟弘愿老禪師說:如何增強和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尤其是求道者的幸福感哪種最為圓滿?對于普通人來說,俗世的幸福各種各樣,但都是不究竟不圓滿的,甚至談不上幸福,而聞道修道的人,是不是得中道和明心見性是最為圓滿的?
弘愿老禪師:《一壺茶里說圓滿》
五臺山的春霧漫過石階時,老禪師正在給茶壺續水。沸水沖開蜷縮的茶葉,像舒展著某種被折疊的智慧。
“你看這茶水,”他忽然開口,“太燙傷舌,太涼澀口,溫潤處才是真滋味。”白瓷杯在他布滿老繭的手里轉著圈,水汽裊裊升成山間流云。阿彌望著杯底沉浮的碧螺春,忽然明白了他說的中道。
去年深秋,我見過云游僧人撫琴。古琴擺在青石上,弦松則聲啞,弦緊則音焦。那位師父調弦時,手指始終在尋找某種微妙的平衡,如同在懸崖邊種蓮花。后來他奏《普庵咒》,琴音既不向悲,也不趨喜,倒像月光漫過溪澗,潺潺地流進心里。
禪堂外的菜園子藏著更深的隱喻。老禪師種芥菜總留三寸間隙,我當初笑他浪費土地。直到某日暴雨,鄰家密植的菜苗全泡爛了根,老禪師疏朗的菜畦卻借著空隙排水,綠得更精神。他蹲在地頭輕笑:“留白處,才是活路。”
這種種細節織成中道的經緯。不是平庸的折中,而是洞見萬物本然后的從容。像山溪知道何時該激越何時該平緩,像老茶客懂得第幾泡最醇厚。求道者的幸福,大約就是這種"剛剛好"的狀態——不對抗,不貪求,讓生命如茶葉般在滾燙人間舒展成本來的模樣。
暮鼓響起時,茶已七泡。余味淡得像山風,卻比初時的濃烈更令人回味。老禪師拂去袈裟上的落花:“你看那些追著彩虹跑的人,最后往往淋得一身濕。真正的圓滿,是坐在檐下聽雨,卻比淋雨的人更早看見晴天。”
茶臺積了層水漬,倒映著漸漸亮起的星子。原來最圓滿的幸福,不過是專注地活著此時此刻,像茶葉擁抱熱水那樣擁抱命運的溫度——不必煮沸,不必冷卻,只是活在當下溫熱地存在著。
天天念能量偈,稽首頂禮至尊諸圣為眾生祈福:南無阿祖太上老君!阿彌陀佛!六時吉祥!阿觀自在,日日好日!行善積德,越來越好!南無阿彌陀佛,一切變得越來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阿觀自在,菩提薩婆訶!阿觀自在,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南無觀音觀自在菩薩!………
(李松陽2025公歷0315《非常財富》 第02846篇 阿彌聞道第1006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