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打工人,請暫時放下你手里的摸魚神器,關掉釘釘里永遠刷不完的“未讀99+”群聊,聽我講一個顛覆認知的職場定律:找工作就像買彩票,你得先敢買頭獎的號碼,才有機會中獎。
多少人在求職季縮在出租屋里,把招聘APP劃到冒火星子,卻只敢投那些月薪五千還要求“抗壓能力強”的崗位?嘴上說著“錢多事少離家近總要占一樣”,身體卻誠實地在BOSS直聘上篩選“經驗不限”的標簽。這種精準匹配的“求生式求職”,本質上和菜市場大媽挑蔫兒白菜沒區別——看似精打細算,實則自我閹割。
一、自我設限才是職場最大的PUA
你以為學歷普通就不配進大廠?看看某快消巨頭的市場專員,三本畢業的表弟靠著學生會策劃的校園地推活動,硬生生在面試現場演了出《甄嬛傳》——沒有PPT就用白板畫流程圖,沒帶案例就當場編段子,愣是把面試官逗得直拍大腿
。這年頭HR早就不看簡歷上的學校LOGO了,他們真正怕的是你連投簡歷的勇氣都沒有。
心理學有個“達克效應”,菜鳥總覺得自己比專家還牛逼,但職場反常識的是——80%的人都在反向達克。明明能扛起KPI,卻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明明能帶團隊,卻總懷疑“我不配管人”。這種自我矮化的心態,比老板畫的餅更致命。就像那個做了十年會計的王姐,要不是被逼著投了互聯網公司的財務分析崗,她永遠不知道自己Excel里的VLOOKUP函數能玩出數據可視化的花活兒
。
二、青銅誤入王者局的隱藏福利
你以為投高門檻崗位是自取其辱?天真了。招聘平臺的算法比丈母娘還勢利眼——你投遞BAT的次數越多,獵頭后臺的“優質候選人”標簽就越閃亮。有個叫小趙的哥們,連續三個月專挑月薪3萬+的崗位狂轟濫炸,雖然面試屢戰屢敗,但某天突然被獵頭當寶貝挖去中型企業當總監,工資比原計劃高了30%
。這哪是求職?分明是給HR系統刷經驗值的游戲外掛。
更魔幻的是職場圈層效應。在小公司當設計狗的小張,跳槽到頭部廣告公司后,甲方爸爸從賣化肥的鄉鎮企業家變成了國際大牌,同事開會隨口說的“品效合一”“心智占領”,比付費網課還值錢。兩年后獵頭開價翻倍挖他,他反倒淡定得很:“現在給我個總監都不換,在這兒蹭大佬的認知才是真·白嫖”1。這就像玩《王者榮耀》,你在青銅局練十年走位,不如去王者局當個泉水指揮官學得快。
三、職場叢林里的“碰瓷式成長”
有人擔心“高攀”失敗會心態崩盤?這才是重點——求職本質上是一場大型社會實驗。面試被拒?恭喜你解鎖HR的思維模型:對方說“缺乏行業經驗”,你就知道該去考個證;對方皺眉“溝通能力待提升”,你馬上報個即興演講班。那個面了7家公司都碰壁的阿明,最后靠復盤錯題本里的“死亡問答”,把自己訓練成面霸,現在逢人就說“感謝當年不錄之恩”。
最狠的是逆向操作。應屆生小周盯著“高級文案策劃”崗位猛攻,簡歷里寫的不是實習經歷,而是自己運營的200粉絲公眾號——數據寒酸但篇篇都是《論摸魚學與OKR的量子糾纏》這種腦洞文。面試時他直接甩出《如何用廢話文學幫老板實現福報自由》的提案,把面試官唬得一愣一愣,當場收編為“首席梗王”
。這招叫“以毒攻毒”:當所有人都在卷資歷時,你的荒誕反而成了稀缺資源。
四、配得感才是終極生產力
說到底,找工作不是菜市場砍價,而是拍賣會舉牌。心理學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你覺得自己值多少錢,世界就真敢給你開什么價。那個覺得“大公司肯定看不上我”的人,永遠在簡歷里寫“熟練使用Word”;而敢投CEO助理崗位的勇士,早把“擅長協調多方資源”包裝成“具備生態化反能力”。
別被“適配論”綁架了。什么興趣、能力、需求三重匹配,都是職場雞湯里的迷魂湯。真正的高手都在玩“養成系求職”——先混進高端局,再現場補課。就像玩《塞爾達傳說》,你見過誰先練滿級才去打BOSS?都是抄起樹枝就沖進城堡,邊挨揍邊偷師。
所以下次刷招聘軟件時,記得把篩選條件從“經驗1-3年”改成“薪資面議”,然后對著鏡子念三遍咒語:“我是來給公司機會的,不是來求施舍的”。畢竟,這屆年輕人早該明白了——職場沒有配不配,只有敢不敢。老板畫的餅你咽不下,就自己烙一張更大的。
點這關注我
點贊是一種態度,在看是一種認可,轉發是一種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