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幽夢影》曾云
“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春天適宜讀詩詞文章
因為春天可以感受到
詩文的生機
以及欣欣向榮的景象
讀詩的瞬間
我們與古人共鳴
翻開《詩經》去感受
詩里蘊藏的意、情、思
↓點擊收聽【夜讀】↓
今日主播:西華大學廣播臺 邱琳茱
溫柔之教,風動心動
文/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王貞貞
如果要讓我推薦一本書,我的首選一定是《詩經》。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也是風雅的國度。而風雅二字,正來源于《詩經》。《風》為民之情,《雅》為國之政,懂得“風雅”,那便既可言“情”,又可言“志”。說一個人“風雅”,那真是極高的贊美。
《詩經》,其實在它創作出來和廣泛流傳的很長一段時間,并不叫做“經”,時人稱之為“詩”或者“詩三百”。到了漢代,在經學家們系統而全面的解讀下,《詩》中的篇章都具有了明確的指向和豐富的政教意義,成為官方“認證”過的儒家經典,《詩》這才變成了《經》。
其實無論是否具有“經”的標簽,《詩經》本身所具備的歷史意義和文學意義都非同凡響。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流傳的詩歌。
這三百零五篇詩歌,在時間上橫跨五百余年,地理上囊括河山萬里,其內容保羅萬象,上至皇皇上天,下至山川螻蟻,有在戎在祀的國之大事,亦有一飯一蔬的瑣碎生活。皇皇穆穆的國家祭典,鐘鼓齊鳴,奏唱的多是《頌》中的詩篇;和樂融洽的燕飲之禮,管笙悠揚,奏唱的多是《雅》中的詩篇;而節奏輕快,充滿著地域風情的各國之《風》,則多流行于民間的街頭巷尾,訴說著百姓的喜怒哀樂。
《詩經》是詩,也是史。許多消失在歷史塵埃中的歷史事件,經由《詩經》的傳唱,而得以為后人所知;許多消失在歷史塵埃中的人物,也經由《詩經》的記錄,得以滌除塵埃,栩栩如生。五百年的光陰中,天子、公侯、卿士、小吏、農夫、思婦、戰士……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是故事中唯一的主角。
夙興夜寐的君王,擔心錯過早朝,在王庭中徹夜點亮巨大的火把,頻頻詢問身邊人“夜如何其?”這是《庭燎》。
勇猛善戰的國君,駕著駟驖色之馬,手執六轡,威武挺拔,與賢者一同狩獵,他親自引弓而射,一箭命中獵物,“公曰左之,舍拔則獲”,這是《駟驖》。
周大夫路過從前的西周的故都豐鎬之地,只見巍巍王城夷為平地,殘破的宗廟已被農人開墾為田地,田中稻苗青青,隨風搖曳,不由彷徨哀傷,“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黍離》。
俸祿微薄的小吏,整日為王事忙碌不休,回到家中卻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只能哀嘆“天實為之,謂之何哉”,這是《北門》。
隨軍東征的戰士,長年征戰之后,終于踏上歸家的路途,一路見到田園荒蕪,長長的藤蔓一直爬到屋檐下,蜘蛛在門戶上結成了密密麻麻的網,突然想起妻子新婚時的模樣,心中甜蜜又哀傷,這是《東山》……
2500年前,孔子強調了學《詩》的重要:“小子何莫夫學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詩歌能讓我們與自然天地產生共鳴,激發我們內在的情感,從而或激昂或婉轉地抒發生命中的種種不同體驗。《詩經》中492次提到動物,505次提到植物,235次提到自然現象。——翻開書頁,305篇詩,篇篇洋溢著原野的氣息和草木的芬芳。
聞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于是四時變換,也有了簡單的詩意。
聞說,“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于是,那原野上青青野草,也因一次邂逅相遇而在記憶中變得無比美好。
聞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原來那春日楊柳與冬日白雪,都是寄托愁思的鏡像,年年歲歲刻在思歸而不得歸的戰士心上。
《詩經》,讓我們見蒹葭蒼蒼,便知伊人難忘;見綠竹阿阿,便知君子在側;見棘心夭夭,便知母氏辛勞;見青青子衿,便已知那婉轉綿長而不可直言的悠悠我心。
——《詩》,為人生中的種種美好,提供了完美的心靈棲居。
讀《詩》,讓我們能用澄澈的雙眼,來看這寧靜的天地。它以萬物關聯情感,用時間量度思念,以民情關乎王教,用諷喻表達觀點。“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經》的教育,正是風化。風,無處不在,無形而有感。它不呆板、不教條、不禁錮,它從細微之處一點點浸潤和改變你,在不動聲色中熏陶你的情操,培育你的心靈。詩經中以《風》為首,大概暗合此意。它是政教的淵藪,也是文學的源頭。
不知《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而我們只能說,好大的海。不知《詩》,明月當頭,把酒臨風,而我們只能嘆,好辣的酒。不知《詩》,見到明眸皓齒的女孩,我們只能拘謹的贊,好美的姑娘。可是,學了《詩》,你也許會這樣描繪她: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有美一人,終不可諼兮。
——所以,讓我們一起來讀《詩》吧。
305篇珠玉綴成華夏首部心靈圖譜
五百年悲歡凝作東方永恒風雅密碼
千年風雅溯詩源
四野芳菲入簡牘
《詩》在歷史文化中縱橫悠遠
想了解更多有關《詩》的文化淵源嗎
和西西一起去看看吧
深度閱讀推薦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王貞貞副教授近期出版新著《安邦·致君·化民:先秦兩漢 <詩> 教研究》,該書共33.4萬字由新華出版社出版, 系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項課題A類重點項目“中國傳統《詩》教及其現代轉化研究”前期研究成果。
《安邦·致君·化民:先秦兩漢 <詩> 教研究 》研究傳統《詩》教在形成和發展歷程中的理論構建、文化傳播和經世實踐,探索傳統《詩》教如何在古代政治需求與儒者理想之間構建新的話語模式,嘗試以全新視角審視傳統《詩》教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分析文化淵源、政治功能與社會變革的互動關系,闡釋各階段發展特征及政治社會動因。著重探討《詩》教在歷代政治實踐、教育傳播及社會規范中的具體應用與實效。該書為我們在新時代重新發掘經典價值、培育公民德行、促進社會和諧提供了有益借鑒與參考。
[作者簡介]
王貞貞,四川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華孔子學會理事,泰國格樂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儒學、《詩經》文獻學,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參編學術專著3部,參與完成多項國家課題。
從蒹葭蒼茫到雨雪霏霏
字字皆刻錄華夏基因
風起詩行間
雅韻駐心源
去品讀吧
感受千年風雅
出品 | 西華大學學生傳媒中心
作者 |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王貞貞
主播 | 廣播臺 邱琳茱
編輯 | 新媒體運營中心 鐘藝
圖片來源 | 郭雅雯 魏絲雨 王韜竣 賴樂
編審 | 陳彧 雷為堯
一起感受《詩經》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