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字少伯,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省淅川縣淘河鄉)人。范蠡家境貧苦,父母早亡,由哥嫂撫養成人。范蠡小時候聰明睿智,非常喜歡讀書,四處向人求教,又精通劍法,可謂文武雙全。不過,他一直不喜歡耕田做農活兒,因此讓鄉鄰們特別反感。
春秋時期,列強爭霸,當時楚國朝廷非常黑暗,不是貴族出身的人,根本沒有機會走仕途。年輕的范蠡苦讀《詩》《書》,掌握了很多治國安邦的理論,甚至潛心鉆研了姜太公留下的《六韜》《三略》,但是依舊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
楚荊王時,楚國名士文種到宛任令,他學識淵博、志向遠大,閑暇的時候經常四處察訪。一察施政,二訪賢人。他聽說百里長河的弟子范蠡是個奇才,便命人去范公村召范蠡來見他。派去的人急忙去了范公村,卻沒有見到范蠡的人影,回來告訴文種:“村人都說范蠡是個瘋子,我看就沒必要召見他了!”文種笑道:“我聽說一般賢士都容易被說成是瘋子,你去備車,我明天要親自去拜訪一下這個人!”
第二天,文種乘車到了范公村,詢問范蠡家的住處。村人都說在村西北角。文種下車,往范蠡家走去。走到范蠡家大門外時,突然一條黑色的大狗從門內竄出,“汪汪”地叫個不停。
文種和小吏先是一愣,仔細看時,卻是一個人披著狗皮學狗叫。手下人便說:“這就是范蠡!”眾鄉鄰都圍著看熱鬧。跟班的小吏恐怕文種聽了感到羞慚,就拿衣服遮掩范蠡。文種不讓遮,說:“我聽說過狗只對著人叫,他是個人身,卻對著我學狗叫,意思是說我是個人,是看得起我呀!于是他從容地下車拜見范蠡,范蠡覺得不好意思,慌忙跑進了屋。”
范蠡學狗叫的目的是為了試探文種。他從前聽聞文種胸有大志,對百姓施以德政,但可交不可交,心里卻沒有半點把握。小吏傳文種召他,他避而不見,是想試試文種是否誠心;若誠心,必親自來。文種來時,他在村頭早已望見,臨時決定披狗皮狂叫,是想試試文種是否會心,文種最終經受住了范蠡的考驗。
兩人結識后相談甚歡,成了知己。文種把范蠡推薦給楚王,范蠡由此步入仕途。后來,他們意識到楚國的衰落和朝廷的黑暗,兩人便一同棄楚國而去, 投奔了越國。當時正值春秋諸侯爭霸,吳國和越國的氣勢已經很盛,常年戰事不斷,越王允常正求賢若渴。范蠡和文種兩位賢士的到來,讓越王非常高興,封范蠡和文種為大夫。允常死后二人又成了越王勾踐的左膀右臂。
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吳越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
勾踐聽說夫差日夜操練士兵要給父親闔閭報仇,就想先發制人,把吳國給滅了。
范蠡趕緊勸諫越王萬萬不可輕易發兵,越王不聽,動用精銳部隊在夫椒與吳軍展開激戰。越王大敗,僅剩下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吳王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
危難時刻范蠡為越王出謀劃策:“現在,您要謙卑有禮地派人將厚禮贈給吳王,他若不應允,您就要親自前往,并表示愿意侍奉他左右,表明愿意把自己也抵押給吳國!”
文種用金錢美女行賄伯噽,吳王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王的請求。范蠡安慰越王:“越必興、吳必敗”,并陪同越王夫婦在吳國做了三年的奴隸。
三年后,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的計策,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范蠡歷盡千辛、盡心竭力地幫助越王消滅吳國,洗刷了當年亡國稱臣的恥辱。隨后范蠡又輔佐越王勾踐北上進兵,與中原的齊國、晉國爭霸,并最終稱霸諸侯,立下了汗馬功勞,自己也被封為上將軍。
越王勾踐當上霸主之后,范蠡就立即離開了越國。范蠡認為勾踐的為人可以與他同患難,難與他共享安樂,于是收拾了包袱離開了,平生再未返回越國。
古人云:“識時務者為俊杰。”范蠡想到了伍子胥的結局,伴君如伴虎,伍氏于吳國的功績何異于他之于越國?那么自己最后的命運呢?
范蠡遇見了自己的結局,但它并沒有不辭而別,且辭別信寫的委婉含蓄:“我聽說,君王憂愁臣子就勞苦,君子受辱臣子就該死。過去您在會稽山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為了報仇雪恨。如今既已雪恥,臣請求您給予我讓我君主在會稽受辱的死罪!”表面上看起來是求死,實際上是為了逼越王放自己一條生路。越王面對如此功臣,又沒有治罪的借口,于是想了一個辦法:“我將和你平分越國。否則,就要加罪于你!”越王逼范蠡與他平分江山,實際上這是一個殺范蠡的借口。一旦范蠡留下來,真的與他一起坐享江山,那注定只有死路一條。于是,范蠡一再明志,回答說:“君主可執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從自己的意趣!”言外之意,范蠡對越國的土地毫無興趣。正因為這樣,最后他才能從容打點行裝,與隨從從海上乘船離去。
范蠡后來到了齊國,他從齊國給大夫文種發來一封信,信中說:“飛鳥被射盡后,良弓就會被藏起來了;狡兔一死,狗就會被主人煮著吃了。越王這個人長脖子,尖嘴巴,只可以與之共患難,不可以跟他共享樂,你為什么還不離去呢?”
文種看過信后,聲稱有病不再上朝。有人中傷文種說他要作亂,越王賜給文種一把劍說:“你教給我攻伐吳國的七條計策,我只采用了三條就打敗了吳國,另外四條還在你那里,你替我到先王面前試試那四條吧!”于是文種自殺身亡。
范蠡經商有方,三次經商都成為巨富,被稱為商人的鼻祖。范蠡不僅具有安邦定國的才干,還具有洞察時局、識破人心的智慧,又精通劍術,是難得一見的文武全才。越國強大起來后,他及時選擇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余生得以享有安定、富足的生活,相比之下,文種和伍子胥的結局令人悲痛,他們都是幫助君主成就霸業的功臣,可是因為不善識人心、不善于把握時機,最終沒能逃脫被誅殺的命運。在亂世里,功臣的朝廷判斷和選擇往往會決定自己的命運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