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辦理了很多鄉鎮衛生院的客戶,發現了一個問題,他們的公積金基數普遍偏低。
作為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基層醫療單位,衛生院公積金基數為什么普遍偏低?
1政策原因
根據許昌市公積金管理中心規定,基層事業單位繳存比例實行“下限托底、上限封頂”原則。
四縣二區衛生院作為財政差額撥款單位,普遍執行5%的最低繳存比例。
這一政策旨在平衡財政壓力,導致基數計算空間受限。
例如月薪6000元按最低比例繳納,實際基數僅按當地平工資的60%(約3600元)核定,形成高薪低繳現象。
2薪資結構原因
衛生院職工薪資中,基本工資僅占40% 50%,剩余部分為績效考核,而公積金基數通常以基本工資為基準核算。
防疫津貼、夜班補助等補貼不計入基數核算范圍,導致實際繳費基數比應發工資低20% 30%。
基數反映基本工資,補貼和績效不算入基本工資,是造成基數低的主要原因。
3單位運營成本高
如果說單位每月需為職工額外承擔12%的公積金支出(個人5% 單位7%),按50人規模計算,年度支出增加約25萬元,現在的鄉鎮人口普遍減少,對于衛生院來盈利能力有限,福利也有限。
建安區衛健委2024年數據顯示,轄區衛生院平均負債率達65%,這種運營狀況倒逼單位選擇最低繳存標準以控制成本。
最后:建議衛生院職工定期查詢公積金賬戶明細,通過工會渠道提出基數復核申請,關注每年7月的基數調整窗口期,公積金的權益需要制度完善與個人向上溝通雙向奔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