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惠來縣靖海鎮接連發生兩起生命救援事件,施救者身份引發社會關注。兩名在惠來縣司法局靖海司法所接受社區矯正的當事人,用專業冷靜的救助行動詮釋了“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深刻內涵,更折射出基層司法矯治工作的溫度與實效。
深夜車禍中的“生命通道”
2024年12月9日晚上10時許,靖海鎮靖電大道發生一起電動車交通事故。路過的社區矯正對象王某發現傷者頭部大量出血、已陷入昏迷,立即啟動應急響應:立即上前查看傷者情況,發現傷者失去意識,頭部摔傷嚴重有血跡。王某迅速撥打120急救電話和110報警電話,并冷靜地向醫護人員描述了事故地點和傷者情況。直到救護車和交警到達現場,王某才默默離開。經過重癥病房13天的搶救,這位年僅20歲的傷者才脫離危險。
王某事后坦言:“當時沒想過身份問題,只記得司法所培訓的急救流程。”正是這份刻入肌肉記憶的專業應對,為20歲傷者爭取到黃金搶救時間。當家屬帶著酬謝金登門時,王某的婉拒理由簡單卻有力:“我現在更懂生命的重量。”
與死神賽跑的5公里
另一場生命救援發生在2024年12月9日下午。社區矯正對象林某發現鄰居突發胸痛、面色發紺,初步判定為心梗。隨后,他協調到私家車,采用專業搬運手法護送患者。五公里的路程中他持續監測患者脈搏,為56歲的林叔爭取到黃金搶救時間。到達醫院后,他一直陪伴林叔,直至其生命安全無虞。參與救治的衛生院醫生表示,這種規范處置為搶救贏得關鍵窗口期。
從“矯治”到“新生”的蛻變密碼
社區矯正對象雖曾誤入歧途,但通過系統的法治教育和心理矯治,已展現出向善向上的新生力量。現實中,他們卻常因“在矯身份”遭受隱性歧視——部分社矯對象多次求職被拒,部分家庭因親屬偏見導致夫妻離異,這些“標簽化”困境實質阻礙了他們真正回歸社會。事實上,我國社區矯正工作成效顯著,司法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社矯對象再犯罪率僅為0.18%,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惠來縣靖海鎮社矯對象王某、林某的轉變正是典型例證,他們用行動證明“犯錯者”亦可成為“生命守護者”。
法律明確賦予矯正對象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公眾的包容接納恰是鞏固矯治成果的關鍵防線。當社會愿以“治病救人”的胸襟看待這群特殊群體,便是對“良法善治”最生動的詮釋。
司法溫度照亮回歸路
兩起特殊的救助故事,既是個體命運轉折的生動注腳,也為破解社區矯正社會認知難題提供了新思路。后續,惠來縣司法局將持續深化法治教育與德治引導融合機制,構建智慧監管與社會協同并重的治理模式。通過完善分類教育體系、優化動態評估機制,重點培育矯正對象的社會責任意識;聯動相關部門搭建就業支持平臺,拓寬社會力量參與幫扶路徑;定期開展矯治成效公開展示活動,增進公眾理解認同,推動社矯對象從“合格公民”向“社區建設積極貢獻者”穩步轉化,全面提升矯正工作法治化、社會化水平。
注: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是針對犯罪情節較輕、社會危害較小或改造表現良好的人員,在社區中接受監督和教育的非監禁性矯正措施。通過定期報告、法治學習、社區服務及就業幫扶等方式,幫助其改正行為、重建社會責任感,同時保障正常生活。該制度體現“寬嚴相濟”理念,既借助社會力量引導改過自新,又減少因長期監禁導致的再犯風險,兼顧人文關懷與法律權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via: 惠來司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