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文化和旅游局精準施策,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一邊努力做好文物基礎工作,加大地下文物保護力度,確保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搶險維修順利完成;一邊加強非遺保護傳承,真正讓文物“活”起來,歷史“動”起來,讓呂梁厚重的歷史文化符號更加彰顯。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呂梁市境內現有不可移動文物5901處,約占全省資源總量的11%,做好文物保護工作至關重要。近年來,市文化和旅游局緊緊圍繞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主題,統籌謀劃,整體推進,全市文物保護工作穩步扎實開展。首先夯實文物保護基礎。積極開展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線”劃定和保護標志碑豎立工作,組織完成紅色文化主題村落摸底調查,上報了交城縣東社村等5個紅色文化主題村落。印發了《呂梁市文物保護員管理辦法(試行)》,督促95處市保、1416處縣保均按要求配備了業余文保員。其次做好文物保護項目推動實施。組織實施了館藏文物數字化綜合管理系統、珍貴漢畫像石數字化保護、孝義市珍貴皮影木偶數字化保護等項目,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持續加強我市2處國寶級文物的保護利用工作和2處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開展國市保2024年木結構古建筑日常養護實施計劃,已對16處國、省保木結構養護項目進行公開招標,11個項目已完成養護。組織上報11處國保、9處省保的立項請示,組織專家對華佗廟等19處低級別文保單位立項進行了評審批復。
非遺是文化的窗口,非遺文化重在保護和傳承。我市不斷完善非遺項目保護制度體系,配套制定了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非遺名錄建設等一系列制度規范,修訂完善了非遺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演出有限公司榮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對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進行評估,對第十三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第九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評審。在非遺工坊認定管理方面,2024年已備案非遺工坊16個。促進非遺項目與特色景區、特色村鎮、特色街區等深度融合,孝義三皇廟景區和孝義市南曹村豆腐有限公司入選“全省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孝義碗碗腔入選“全省非遺保護實踐典型案例”,交城縣旺英堆綾藝術制作有限公司入選“全省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在精心策劃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活動方面,組織中陽剪紙、交城堆綾藝術、臨縣大嗩吶、臨縣三弦書等項目參加了援疆非遺展、“黃河流韻·非遺煥彩”2024年黃河流域非遺作品創意大賽等活動,非遺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同時推進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整改驗收工作,設立了保護區宣傳標識牌,與晉中學院實施了保護區協同推進項目,對《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呂梁片區)發展規劃》進行了初審;加快磧口文化生態保護區建成,配合省廳對磧口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進行了驗收,區域整體性保護穩步推進。
“未來,呂梁文物人將繼續身體力行、砥礪奮進,守護和傳承好歷史文脈,讓文物所蘊藏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得以彰顯,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呂梁高質量發展之路。”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來源:山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