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旗下香港長江和記實業擬將包括巴拿馬運河兩大港口在內43個港口出售給美國財團,預計套現近228億美元(1500億港元)。3月15日,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官網再次轉載來源《大公報》的時評,題為“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就李嘉誠擬賣港口事件發聲。這已是繼13日后,港澳辦第二次發聲。
現在香港《大公報》五問他,港澳辦發出銳評,李家至今保持沉默。228億美元對于任何資本家而言都可以瘋狂了,中國洋山港,世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造價70多億美元,這利潤實在是太高了。
更何況李嘉誠是個十足的生意人,雖然已經97歲了,但“掙錢”是他最大的信仰。李嘉誠曾經說過:在職業上,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如果不能做一個成功的商人,那我的職業是失敗的,人生也是殘缺的。不賺錢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也沒有資本利潤去做善事。”
從生意人的角度來說,特朗普流露出打劫中國企業港口資產的意圖,當然也有可能是一種訛詐策略。李嘉誠的選擇不是硬扛也不是周旋,而是直接“躺平”。這符合李嘉誠商人的信條,在風險來臨的時候,果斷的出售高風險資產,換取最大的利潤回報。港口是李嘉誠旗下公司回報率最低的業務之一,43個港口每年貢獻不到10億美元的利潤,卻能賣出228億美元,這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筆利潤極大的交易。
但問題是,賬面上,長和一單交易就賺回幾近是整間公司的市值,但賠錢的卻可能是整個中國。
近日已有不少分析指出,一旦美資接手長和售賣的港口業務,包括在巴拿馬兩邊的港口,只要美國一聲令下,對中國船只收取特別費用,屆時為此交易結賬的就不是長和,而是所有中國商船、貨船。而且美國在巴拿馬運河擁有羅德曼海軍基地、華德空軍基地等,負責艦隊維修、后勤補給、情報監視。美國計劃重返“東亞”,巴拿馬運河將再次成為其快速投運艦艇的重要通道。
如果美國控制了巴拿馬運河,那么美國航母、驅逐艦、護衛艦就可以利用緊急情況的“優先通行權”,快速通過運河,而且不需要支付通行費,費用轉嫁到他國民用船只。
在這樁港口交易案中,如果李嘉誠有家國理念,完全通過相關部門可以找國企接盤,但是李家打包出售港口太突然了,突然到所有人因為交易談妥了才知道。國家和企業想出手都來不及了。我相信,如果他能事先想到這一點,中國公眾也不至于對這樁生意如此反感。
因此,我們看到,港澳辦在官網轉發大公報文章點評此事,文章名只有簡單六個字:莫天真,勿糊涂。
文末兩句語氣非常重:
- 面對如此大事、大義大節,有關企業當三思。
2. 好好想想有關問題的性質和要害是什么,好好想想自己要站在什么立場、站在哪一邊。
李嘉誠一直標榜“不碰政事”,但這次交易偏偏撞在了中美博弈的槍口上—巴拿馬運河是關鍵支點,我國21%的海運貿易依賴這條航道。這筆交易實際卻把我國航運的咽喉要道,賣給和美國深度綁定的貝萊德財團。這哪里是“中立”?分明已經選邊站隊。
因此,15日的這篇時評文章“五問”李嘉誠,為何如此輕易將這么多重要港口轉讓給不懷好意的美國勢力?所謂“精明”的交易有沒有考量國家民族利益?
很多人認為在商言商,自己的東西還不能自由買賣嗎?認為李嘉誠受委屈了,但這都是思維上差些火候。這個不是小生意。你直接一賣掉就完了。
參考tiktok,這種涉及國家戰略安全的重要設施,沒和國家通知直接賣,說明是墻頭草,只求賺錢。商業賺錢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商業無國界,商人有國界。
墻頭草肯定是會被批評的。當今的美國,總統大選時,哪個富豪不在政治上選邊下注?馬斯克作為國際資本的頭牌,也是公開投靠懂王。
千萬別說什么香港富豪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崛起的,和政治不沾邊。1993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李嘉誠開始大規模投資中國大陸,他在中國房地產高速發展的二十年時間里攫取了巨額財富。但是,李嘉誠從2013年開始大規模拋售在中國大陸的資產,現在已經基本清空了,全部置換為英美資產,玩了一套乾坤大挪移。
如果不是內地改革開放,給了“港商”的名頭,香港一個彈丸之地,怎么可能產生那么多世界級的富豪?李家最多就是在香港做好房地產,想發展到現在這樣,做全世界的座上賓?香港富豪又如何能通過香港的特殊地位,以經濟手段順利拿到的外國能源、港口、礦產、島嶼、原材料?
港澳辦沒提“愛國”二字,但“站在哪一邊”的潛臺詞再清楚不過:李嘉誠的財富根基在香港,發家靠的是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如今卻把戰略資產拱手讓給打壓我國的勢力。這種“吃飯砸鍋”的行為,和當年匯豐銀行配合美國打壓華為有何區別?
商人是有祖國的,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商人不能完全不做任何考量。對比華為當年被制裁時,寧可斷臂求生也不交數據、TikTok硬剛美國并起訴聯邦政府的做法,李嘉誠缺了點家國情懷。
港澳辦的點評一針見血:“三思而后行”不是讓你算計利益,而是想清楚何為民族大義。
在大是大非、選邊站隊的問題上,美國企業在這一點反而體現的非常明顯。美國的富豪卻從來不做空自己的國家,與國運緊緊綁定。谷歌、meta、微軟、英偉達、高通、英特爾等企業積極參與到美國打壓中國科技領域的行動中,拒絕向中國企業和個人出售高端芯片、GPU,以上的企業都幾乎全面向華為斷供。
以巴菲特為例,資產覆蓋鐵路、能源等國家核心產業;投資周期跨越數十年,依賴國家長期穩定性;企業利益與國家財政、政策高度聯動。與國運綁定是主動選擇,也是被動結果。
這種綁定帶來超額收益,也需承擔系統性風險。所以很容易理解巴菲特“永不做空美國”的立場,這跟道德沒有關系,美國利益就是他自身的利益,難道要做空自己?
不過李嘉誠作為商人的純粹是刻到骨子里去的,他沒有美國商人那種家國情懷,也不能與霍英東的愛國情懷相提并論,從他曾經的商人理念基本可以窺見這樁生意交易的必然性。他曾經在一封信里公開回復國人說:“香港需要尋找未來,大陸需要尋找未來,全世界都需要尋找未來,但我需要尋找的只是利潤。”
“誰是趨勢,誰利潤更大才是我要考慮的,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考量與虛假的道德說教。”
“不要試圖讓商人去承擔國家的政治責任,也不要試圖用政治去影響商人的經營理念。”
可以說,這筆交易的達成,某種程度上是踐行了李嘉誠這些商業信條與理念。但問題是,李嘉誠曾經也說過:“我的生意或許部分不在中國,但是我的心一直在這里,根依舊扎在這里,我是潮汕人、也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也是加拿大籍,我愛我的家鄉,我愛我的故鄉,我愛我的祖國,我的愛真摯而深沉,和你一樣。李嘉誠不會跑,不愿跑,也跑不了。”
本次交易,從李氏的商人視角來看,是又一次成功的規避風險,但客觀上的選邊站讓李嘉誠家族“賺麻”,特朗普政府達到預期目的,中國吃了大虧。李嘉誠的商業信條與愛國無關,與家國情懷無關,與當下的大爭之世格格不入,這或許是他當下面對滔天輿論爭議選擇沉默的原因,李嘉誠還曾聲稱不希望晚年橫生枝節,最終這個夢想并未達成,他對祖國與家鄉的愛沒有抵過他對利潤至上的商業信條的追求與執著。這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缺憾,令人一聲嘆息。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