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stockphoto
摘要:
美國不滿歐盟ESG法規,認為歐盟域外管轄過寬,推出《保護美國法案》,并要求白宮立即采取外交干預。一場ESG貿易戰即將爆發。
撰文 | Shushu
編輯 | Tang
3月12日,美國對進口鋼鋁征收25%關稅生效。歐盟迅速反制,要對260億歐元美國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這一決定激怒了特朗普,他公開指責歐盟是“世界上最具敵意和濫用關稅的機構之一”。
然而,美歐矛盾被攤到臺面上的,并不只有這一件。接下來這場ESG法規之爭,可能將成為美歐“反目”的真正導火索。
3月13日,美國參議員比爾·哈格蒂宣布推出《2025年防止監管過度將重要公司變成目標(保護美國)法案》。
該法案的核心目的是保護美國企業免受歐盟法規的域外管轄,尤其是針對歐盟《企業可持續性盡職調查指令》(CSDDD)的影響。
根據CSDDD,所有在歐盟市場開展業務的大型跨國公司都必須符合歐盟的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標準,并對其供應鏈進行盡職調查。如果未能遵守,該公司將面臨最高相當于其全球凈營業額5%的罰款。
哈格蒂對此憤怒表示:“美國公司應該受美國法律的約束,而不是受外國不負責任的立法者的約束。歐盟出于意識形態動機的過度監管是對美國主權的侮辱。”
換句話說,美國認為歐盟的域外管轄過寬,要求白宮立即采取外交干預。
這一事件在歐美輿論場上引發熱議。有人調侃稱,歐盟或許也該推出一項“禁止歐盟公司遵守美國法律”的法案,以示對等反擊。
來源:LinkedIn截圖
事實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美國企業對歐盟的ESG法規怨聲載道。一方面,不遵守法規可能面臨巨額罰款;另一方面,對于跨國公司而言,對整個供應鏈進行盡職調查的過程極為復雜,不僅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還可能因強監管而使美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處于劣勢。
特朗普重返白宮后,氣候政策“倒退”,這一矛盾進一步升級,使美國企業更有“底氣”去挑戰歐盟法律。
面對跨國企業的壓力和歐洲整體競爭力的下滑,歐盟于2月26日推出了一項《綜合法規》(Omnibus Bills)來簡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要求,其中一項簡化就包括CSDDD。
新版法規減少了對供應商的盡職調查要求,僅限于企業的直接一級供應商,而非整個供應鏈。同時,供應商不再被要求制定氣候轉型計劃,若供應商不配合,企業僅需暫停合作關系。盡職調查的監測頻率也從每年一次減少到每五年一次,報告提交時間則推遲至2028年7月。
圖說:CSDDD新的時間點
世界自然基金會認為,新版法規并非“簡化”,而是從根本上削弱了CSDDD的監管力度。
看起來歐盟在CSDDD的要求上大放水,但美國駐歐盟商會仍不滿意,并在3月初投訴,認為該修訂案未能充分保護美國企業利益,且與美國法律存在沖突。
該商會成員包括福特汽車、埃克森美孚和亞馬遜等大型跨國公司。他們擔憂,即便產品未在歐盟銷售,非歐盟企業仍可能受到歐盟ESG規則的約束。
與此同時,這一投訴得到了美國共和黨議員和26個州官員的強烈支持。
他們在公開信中寫道:“CSDDD代表著嚴重且不合理的監管過度,給美國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法律負擔,我們強烈敦促立即進行外交接觸,以挑戰并阻止其實施,確保美國公司不必制定氣候轉型計劃。”
歐盟委員會對此回應稱,在修改法規之前,已經和所有利益相關者進行磋商。
當初CSDDD的出臺,是源于歐盟對全球供應鏈風險的關注,而2013年孟加拉國Rana Plaza 服裝廠倒塌事件成為這一監管體系的主要催化劑。
該服裝廠內生產H&M、Zara、Benetton、Primark和Mango等歐美知名快時尚品牌的服裝,由于工廠管理者無視大樓墻體已出現嚴重裂縫等安全隱患,強迫工人繼續工作,最終造成1134人死亡,2500余人受傷,成為全球服裝產業歷史上最嚴重的工業災難之一。
此事促使歐盟重新審視跨國公司是否應對其供應鏈中的安全、勞動條件和人權狀況負責。
由此,歐盟才要求所有在歐盟市場運營的大型跨國公司對其供應鏈進行盡職調查,確保供應商不涉及強迫勞動、童工、環境破壞等行為。
CSDDD的提出,既是為了彌補全球供應鏈的監管漏洞,也符合《巴黎協定》的目標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UN SDGs)所倡導的議題: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氣候行動。
換句話說,CSDDD是歐盟落實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具體企業監管手段之一。
來源:UN SDGs
然而,自特朗普重新執政后,美國政府對可持續發展議程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先是在1月底退出了《巴黎協定》,又在3月初公開“拒絕并譴責”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美國代表在聯合國大會發言,可持續發展目標所推進的是一種軟性全球治理計劃,這與美國主權不符,也損害了美國人的權益。
因此,CSDDD也一樣,對美國企業構成了經濟負擔,甚至可能影響國家經濟主權。歐盟應該將盡職調查重點放在最終會在歐洲市場產生影響的活動鏈上,而不是過于廣泛地關注可能與單一市場完全無關的要素。
在此背景下,美國提出《保護美國法案》,禁止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關的企業遵守任何外國可持續性盡職調查法規。
該法案定義以下任何商業實體必須遵守,違反者將被處以最高100萬美元罰款,并可能在未來三年內失去競標美國政府合同的資格。
1、與美國聯邦政府有業務往來
2、根據美國法律成立,或是美國實體的外國子公司,并且:
· 至少25%收入來自采掘業(如石油、礦產、化石燃料)
· 從事制造業,并擁有北美行業分類系統代碼或外國等效代碼
· 至少25%的收入來自對材料、物質或部件的加工或轉化為新產品
· 主要從事軍工生產或關鍵礦產開采
從上述定義來看,該法案特別關注的是采掘業一類的公司,理由是這些公司對美國的繁榮和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
這恰恰又與特朗普的想法一致,他并不關心氣候變化、能源轉型和電動汽車,獲得和保護關鍵礦產卻是他的一種執念。
不過,《保護美國法案》目前還處于最初提議的形式,如果將來繼續推進,它很可能會發生變化。
盡管該法案還處于立法初期,但其背后的政治信號已經非常明確——美國正試圖在ESG監管領域對歐盟展開反擊,甚至可能在未來的美歐貿易協定談判中,將CSDDD作為施壓歐盟的籌碼。
更直白的說,CSDDD很可能引起一場新的美歐貿易戰。
目前,歐盟《綜合法規》的立法提案現在已進入普通立法程序,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仍可能提出新的修改甚至額外要求。如果美國“重拳出擊”,該法規能否順利通過仍不確定。
未來一段時間內,美歐在ESG監管領域分歧難以調和,較量很可能會繼續升級,不排除雙方在世界貿易組織或雙邊談判框架下正式交鋒的可能性。
因此,從本質上來說,美歐圍繞CSDDD的博弈,已經超越企業合規的范疇,演變成了一場涉及監管權、貿易利益、氣候政策及全球市場規則制定權的較量。
歐盟希望通過ESG監管體系,引導全球企業向可持續發展轉型,但如果沒有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的支持,歐盟是否仍能保持其領導地位?
不過,從長期來看,ESG監管的大趨勢已不可逆轉。即便美國成功阻止CSDDD對本國企業的約束,全球范圍內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仍將持續增加,關鍵是企業與監管機構如何找到平衡點。
參考資料:
[1]https://www.investmentnews.com/industry-news/further-trans-atlantic-tension-as-us-pushes-back-on-esg/259577
[2]https://www.hagerty.senate.gov/press-releases/2025/03/12/hagerty-introduces-legislation-to-protect-u-s-businesses-from-european-regulators-power-grab/
[3]https://corpgov.law.harvard.edu/2025/03/10/impacts-for-us-companies-of-the-proposed-eu-omnibus-package/
[4]https://www.sustainableviews.com/us-business-groups-set-on-weakening-eu-sustainability-rules-4895cf26/
[5]https://www.wsj.com/articles/europe-is-looking-to-roll-back-climate-accounting-rules-32c72856?utm_source=chatgpt.com
[6]https://normative.io/insight/csddd/
[7]https://www.grcreport.com/post/senator-introduces-legislation-to-shield-u-s-businesses-from-the-eus-csddd
[8]https://www.ropesgray.com/en/insights/viewpoints/102k4a7/the-omnibus-is-beginning-to-look-more-like-a-minivan-the-protect-usa-act-seeks
[9]https://www.esgtoday.com/senate-republicans-launch-legislation-to-shield-u-s-companies-from-eu-sustainability-due-diligence-rules/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