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最貴的相機,拍性情最烈的鳥。
近些年來,觀鳥成了一項新興的戶外活動,不少地方形成了一股觀鳥熱。對于在北京公園里拍鳥的大爺們來說,索尼A1相機搭配600mm定焦鏡頭幾乎是標配。有時候甚至能看到穿著迷彩服的“老法師”扛著電影機設、掛上專業麥克風拍鳥,這姿勢跟“打鳥”很像,因此也有人調侃自己是在打鳥圈。
不過,觀鳥并非只是有錢有閑燒錢買設備的一項活動。對于更多人來說,觀鳥只需要帶上自己的眼睛和一副望遠鏡就可以出發。
當價值6萬美元的徠卡鏡頭與拼多多百元望遠鏡共同對準同一只朱鹮,觀鳥經濟也展現出它的包容性和更多的可能性——它既可以是高凈值人群的奢侈品,也是Z世代的情緒解藥,更是地方政府鄉村振興的密鑰。
當“觀鳥熱”持續升溫
現代觀鳥活動始見于最早實現現代化的英國社會,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RSPB)有超過100多萬會員,相當于每60個英國人中就有一個正式會員。
根據《美國觀鳥:人口和經濟分析報告》,2016年美國有4500萬觀鳥者,其支出創造了超78萬個就業機會、160億美元的總稅收和近960億美元的行業總產值。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曾給出的數據顯示,16歲及以上的美國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從事觀鳥活動,具體數據從2016年的4500萬人上升到目前的9600萬人。
盡管國內觀鳥愛好者群體在數量上不及歐美,但中國有超過1500種鳥類,全球9大候鳥遷飛通道中有4條途經中國,其發展空間不可估量。
中國最早的觀鳥群體可追溯至1984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國鳥類保護協會,規模化的觀鳥活動則是在1996年前后,至今已發展29年。
2023年底,國家林草局林草調查規劃院、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聯合一眾組織開展了新一輪中國內地觀鳥人群和觀鳥組織的本底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內地的觀鳥愛好者人群數量持續高速增長,已達34萬人,相比較上一輪調查結果(14萬人)有了成倍增長。據中國最全面的民間鳥類數據庫—— 中國觀鳥記錄中心統計,2023年底,平臺內已有超5萬名活躍用戶,更新數據量達到359.9萬余條,較2022年度大幅增加了141%。
當大爺們拿上望遠鏡、扛起“長槍短炮”,為了拍好一只翠花鳥而不斷學習;當互聯網上越來越多年輕的“賽博觀鳥人”活躍在各個評論區和鳥群里,觀鳥就不再只是一種小眾愛好,而是逐漸升級為一種新業態。
圖源網絡
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關于“觀鳥”話題的瀏覽量均超過億次,相關子話題也在發酵中。
北京公園里的觀鳥大爺們 圖源|嗶哩嗶哩up主@真的Goku
圖源|嗶哩嗶哩up主@真的Goku
如今,在年輕人組成的觀鳥組織中,觀鳥活動還另有一番意義。
“北京飛羽”是一個由大學生觀鳥愛好者組成的志愿組織。年輕人們認為,觀察鳥類的姿態與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美學的享受,獲得治愈的同時,也讓他們以一種新的視角觀察城市和生活。
“生活里被折疊起來的一個維度突然被打開了。”北京飛羽的一名成員打了個比方,形容自己剛剛開始喜歡觀鳥時的感受。
另一名北京飛羽成員雷斐然則有自己的獨特感悟,她認為(北京飛羽)可以讓更多的市民認識到身邊的鳥類,然后才會去思考——如果我們的生活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一種鳥出現,我們的世界里再也不會有這樣一只鳥飛翔,其實是一種失去。
雷斐然記得,有一次她和做調查的同學突發奇想,把原本用來觀看灌木叢的夜視儀對準了天空,看到在月亮周邊有很多發光的亮點。后來才發現那是夜間遷徙的候鳥,它們在寒冷的夜空中會發光。
那一剎那。雷斐然覺得自己和那群侯鳥的生命有了交點。
圖源|中新視頻
“如果小小的候鳥都可以越過海峽,都可以飛越喜馬拉雅山,那我們也應該有更大的力量去完成我們自己的夢想,也可以在完成自己夢想的同時去關注這些很美麗很精致的生命。”雷斐然說。
“觀鳥+”經濟
從全球范圍來看,觀鳥是一個完整而龐大的產業。無論是觀鳥旅游、觀鳥設備還是觀鳥書籍、觀鳥文創產品,都是極具潛力的大市場。
目前,國內觀鳥還處于發展階段,但這幾年來也發展出新的商業機會點,成為未來觀鳥經濟發展的風向標。
觀鳥+生態文旅
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開始在生態文旅層面發力。
2023年,江西將“觀鳥周”升級為“觀鳥季”,策劃環鄱陽湖“觀鳥+旅游”精品路線,如今江西鄱陽湖“觀鳥+旅游”線路年吸引20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5億元。
著名觀鳥勝地云南保山百花嶺村,因為鳥類眾多而聞名于觀鳥圈。20世紀90年代前,當地打鳥吃鳥現象頻繁,不少村民以此為生。隨著國內外來這里觀鳥的群體不斷壯大,百花嶺村村民轉型“鳥導”,已發展到了近百人的規模。觀鳥、拍鳥產業逐漸走上健康良性軌道,當地延伸發展了住宿、餐飲、研學、向導等行業,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吸引眾多外出務工村民回鄉投身到鄉村旅游中。據《云南日報》報道,百花嶺村2023年上半年全村旅游收入超10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6800元。
此外,隨著生態文旅的業態不斷豐富,觀鳥旅游近幾年來還多了很多新玩法,如“觀鳥+研學”。在浙江莫干山,推出的“森林觀鳥療愈之旅”客單價超5000元,將觀鳥和康養賽道結合,延伸出新的商業可能性。
圖源|央視網
觀鳥+智能設備
在智能設備領域,觀鳥賽道也有所突破。
成立于2020年的美國公司Bird Buddy推出了AI智能喂鳥器和配備的APP,其智能喂鳥器售價定在239美元~249美元。此外,公司還開發了配套的AI攝像頭、應用程序,以幫助用戶更好地了解當地的鳥類群體。
根據2025年最新數據,該平臺擁有15萬以上的用戶,三分之一是觀鳥新手。
事實上,早在2021年12月,Bird Buddy就宣布完成850萬美元的融資,并且2022年的年銷售額超過2180萬美元。
Bird Buddy 圖源|Google商店
Bird Buddy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Franci Zidar曾解釋說,選擇智能喂鳥器作為核心開發產品,是因為“鳥類市場是一個沉睡的巨人”。
如今,國內也有公司瞄準了智能喂鳥器領域。浙江金華的飛奔公司生產的智能喂鳥器產品超3000種,出口美國、英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這其中,普通智能喂鳥器售價6到7美元,但搭載智能攝像頭的喂鳥器,通過創新的“硬件+ 數據+ 文化”模式,單品售價可翻10倍。
該公司產品還成了走進南極的第一只智能喂鳥器,為科考生態監測服務。從“賣產品”到“賣生態”,也體現了中國智造的發展歷程。
解碼生態資本,探索可持續商業解法
時間撥轉回近20年前。2006年,觀鳥領域在當時的商業世界中還是一座“脆弱的金礦”。但現在,觀鳥經濟業態逐漸豐滿,商業機會越來越多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可持續發展,讓生態資本能夠被量化。
保護生物多樣性
2014年,武漢觀鳥協會一名會員在黃陂區發現了當時全球僅存不到1000只的青頭潛鴨的繁殖跡象,這一發現不僅驚動鳥類學界,也引起政府和社會相關組織的重視。
那名會員不會想到,他偶然拍到的青頭潛鴨,觸發了一場價值鏈重構。在武漢市政府支持下,協會于2017年將青頭潛鴨保護列為重點項目,開始對青頭潛鴨進行系統性調查監測。從2017年的263只,到2024年的540只,青頭潛鴨的數量在翻倍增長的同時,分布也從黃陂拓展到周邊的14處地區。
武漢觀鳥協會只是眾多組織之一,目前,各地的觀鳥護鳥協會組織也在不斷成立壯大。
《2023年中國內地觀鳥愛好者和觀鳥組織本地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內地觀鳥組織蓬勃發展,遍及28個省級行政單位,他們正成為中國自然生態觀察與記錄、監測與保護的重要力量。
帶動低碳經濟
觀鳥領域的發展同樣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中發揮了作用,也間接推動著低碳經濟建設。
在云南百花嶺村,觀鳥產業替代了傳統的伐木、狩獵的生計,直接減少了森林破壞帶來的碳排放問題;在黑龍江,泰湖濕地公園則嘗試更直接的行動:將觀鳥旅游與碳匯項目結合,游客可通過購買“觀鳥碳積分”抵消行程排放,形成閉環可持續模式。
氣候模型修正
值得關注的還有一點:鳥類遷徙時間和路徑的變化是氣候變化的早期信號。
2024年,鄱陽湖干旱導致候鳥北遷提前,此類觀測數據幫助科學家修正氣候模型,預測極端天氣的生態影響。
英國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著名鳥類學家約翰·馬敬能對中國觀鳥行業的驚人蛻變曾發出感慨:“大批觀鳥者行進在觀鳥的路上,將足跡延伸到許多前所未至的地方。”
從北京公園里的鏡頭陣列到云南景區的觀鳥小屋,再到智能觀鳥產品研發、濕地公園的碳匯項目……不難發現,觀鳥的意義不只是觀鳥本身,其延伸出來的護鳥行動、自然教育、可持續商業對于生態文明時代都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世界中,最具生命力的商業創新往往誕生于人文關懷與自然法則的交點。就像觀鳥愛好者曾在夜空中觀測到的那些發光的遷徙候鳥——當商業的翅膀學會與生態脈搏共振,最輕盈的飛翔也能掀起產業重構的風暴,照亮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海外版:走!一起觀鳥去。
中國觀鳥記錄中心:《中國鳥類觀察2023年報》。
民營經濟報:觀鳥產業,一座脆弱的金礦。
撰文 | Canamy
編輯 | 姜舒
排版 | 張嘉嘉
題圖來源 | Pexels
「以往內容」
專訪: | | | | | | | | | | | | | | | |
大公司: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