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國家級都市圈,增加到17個。
日前,《石家莊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并正式印發實施。
在此之前,已有福州等16個都市圈獲得國家批復。
“物以稀為貴”,隨著數量的增多,國家級都市圈在很多人心中的含金量可能在下降。
況且,從方方面面看,石家莊作為最缺乏存在感的省會城市之一,其領銜的都市圈,似乎也沒法承載太多的期待。
但是,石家莊都市圈的獲批,依然有較強的信號意義。
同時,它也讓“山河四省”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浮出水面。
01
石家莊都市圈的特殊性在哪?
首先,在目前已批復的17個國家級都市圈中,石家莊都市圈應該是最“迷你”的。
從范圍看,它由“3+2”的城市格局構成,面積僅1.65萬平方公里,在已批復的都市圈中,僅略高于深圳都市圈。
從經濟規模看,是沈陽都市圈之后,第二個非萬億城市領銜的都市圈,基本上可以判斷GDP規模處于墊底狀態。
可以說,綜合面積、經濟總量、人口等,石家莊都市圈堪稱是“迷你型”。
當然,這是由石家莊及河北本身的區位特點所決定的。
不夸張的說,從區劃構架到區位,石家莊是最尷尬的省會城市。
在省內,論經濟總量,長期被唐山壓過一頭;論歷史影響力,風頭長期被保定蓋過;今天,雄安新區又成為新的焦點。
在省外,則又有北京、天津這兩位具有全方位優勢的“大哥”。
其實,石家莊的“尷尬”,從河北省“頂級”高校的分布特殊性就可見一斑:燕山大學在秦皇島;河北大學在保定;河北工業大學在天津。
這種背景下,作為省會的石家莊及其領銜的都市圈,要想獲得太大的“腹地”,當然是很難的。
但這種“夾縫中”生存的狀況,或正是石家莊都市圈能幾乎以“破格”的方式晉級“國家隊”的現實原因所在。
并且,石家莊的崛起,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也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石家莊都市圈填補了華北地區國家級都市圈的空白。而在目前的京津冀城市群中,相對于北京、天津,石家莊本身也屬于最“弱”的一級。
在很大程度上說,京津冀一體化程度,以及綜合發展水平的提升,都必須要補上石家莊這塊短板。
另一方面,從整個北方層面來看,目前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中,加上石家莊在內,也僅6席。
作為GDP超八千億,人口總量過千萬的特大城市,石家莊在南北平衡中,自然應該擔負起更重要的角色。給予石家莊都市圈高規格支持,理所應當。
02
更進一步來看,隨著石家莊都市圈的獲批,還能夠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山河四省”(山東、山西、河南、河北),一個共同的區域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了,那就是都在積極擁抱“雙中心”模式。
從河北來看,石家莊都市圈晉級“國家隊”的另一面,還有一個潛在的國家級都市圈也不容忽視,即首都都市圈。
《河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在“優化京畿要地城鎮網絡”中,明確提出要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其具體要求是:共同推進高質量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強化石家莊都市圈引領作用,積極培育打造區域發展新增長極。
其中,拋開雄安新區不談,首都都市圈對河北的輻射帶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唐山。作為河北省經濟第一大市和目前唯一的萬億城市,唐山的定位之一就是——“首都經濟圈重要支點”。
無獨有偶,“山河四省”中的另外三地,也都呈現出“雙都市圈”的特點。
比如,《河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一主兩副、一圈四區多節點”網絡化、開放式、集約型的城鎮空間格局。
其中,“一圈”就是鄭州都市圈。但是,在關于鄭州都市圈的表述中,出現了“以鄭州市、洛陽市為引擎,融合開封市、新鄉市、焦作市、許昌市、平頂山市、漯河市和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和引領力的鄭州都市圈”的表述。
也就是說,與絕大多數都市圈都是“單中心”模式不同,鄭州都市圈出現了兩大引擎。
事實上,之前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引發外界關注的一個點就是,明確了“主副協同”,即鄭州、洛陽協同支撐鄭州都市圈。
這在客觀上,實際也就是“雙都市圈”模式。
另外,早在2020年,河南就出臺了《洛陽都市圈發展規劃(2020-2035)》,明確推動洛陽、平頂山、焦作、三門峽、濟源5市一體化發展。
再來看山東,“雙中心”模式可以說是最明顯。長久以來,濟南、青島的組合就是國內代表性的“雙子星”城市。
《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也明確提出,要完善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載體功能,持續優化城鎮體系和新舊動能轉換空間布局。
山西稍顯復雜。《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提出,推動“一群兩區三圈”高質量發展。
其中,“一群”是山西中部城市群。
“兩區”即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和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含重點輻射區)。前者,是引領帶動忻州與太原、雄安新區相向發展的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北引擎;
后者是以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為主體,以太中銀鐵路、大西客運專線為雙軸,引領太原沿汾河河谷盆地南向擴展的山西中部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南引擎。
“三圈”,不是指三個都市圈,而是指晉北、晉南、晉東南城鎮圈。
所以,寬泛地說,盡管目前山西沒有國家級都市圈,甚至規劃中都沒有明確的都市圈概念,但由“兩區”來支撐山西中部城市群的發展,也算得上是“雙中心”模式。
03
為何“山河四省”,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雙中心”模式?
按照“強省會”理論,一個省若缺乏一個足夠強的資源配置中心,不利于在區域競爭中獲得主動性,那么,像“山河四省”這樣恰好都缺乏“強省會”的省份,當務之急就應該是不遺余力做大做強省會城市。
事實上,河北、山東這幾年也明確在實施“強省會”戰略。
但是,“強省會”對于不同省份的實施路徑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強省會”與“雙都市圈”模式也并不是天然矛盾。
在根本上說,目前“山河四省”的“雙驅動”模式,也還是由它們的特殊省情所決定的。
首先,“山河四省”的省會城市,在省內本身的基礎和根基都不算強,也即天花板都不算很高。
目前,石家莊、太原、濟南、鄭州,在省內的首位度都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特別是石家莊、濟南在全國倒數。
甚至,石家莊和濟南都并非是省內GDP第一城。
其次,“山河四省”都算得上是人口大省。除了山西不到4000萬,其余的山東、河南、河北,常住人口都在7000萬以上,且面積也都不算小。
這種背景下,指望完全靠實力不夠強的省會來引領全省的發展突破,明顯也是不切實際的。
退一步說,在“山河四省”中,像唐山、洛陽、青島等非省會城市,相對于省會城市也有自身明顯的比較優勢。這種情況下,若一味為了“強省會”而弱化其他優勢地方的發展,很可能是得不償失。
至于太原,由于山西以能源產業為重,這種產業模式,也不便于省會城市的“虹吸”,所以更不宜把全省的希望都押寶在省會上。
另外,隨著存量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強省會”路徑也勢必需要調整。像大規模的擴張已不現實。指望靠省會單中心變得更強大來帶動全省,可能性也越來越小。
因地制宜,以優勢地區為牽引的都市圈模式,才是更為務實的選擇。
一句話,一個省的發展,需要一個有引領作用的省會城市,但并不等于要完全“all in”省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