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一直有讀者留言讓談談,這三件事也不復雜,就一并談了。具體的事件經過就不贅述了,直接談小鎮的觀點和想法。
第一件事:李嘉誠向貝萊德售賣港口。
首先不是中國國資不想買,實際上2015年國資曾經想要收購李嘉誠擁有的和記40%的股份,但是李嘉誠要價太高了,40%股份、沒有控制管理權,開價1500億港幣,大概是 息稅前利潤(EBITDA)的26-28倍,遠高于港口資產正常市場價格的10-12倍。
可以對比的是2006年李嘉誠給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的報價,相當于息稅前利潤的17倍。
而這次貝萊德收購80%股份,收購價是13-15倍息稅前利潤,但注意一并拿走了控制管理權,所以有溢價很正常。
李嘉誠就是在賤賣。
但客觀地說,李嘉誠也沒法賣給國資。
2025年不是2015年了,國資就算想買也買不了。這次李嘉誠賣出的港口都是海外的,如果中國國資想要購買,需要獲得港口所在國的批準,基本沒有可能性,就像這次李嘉誠為避免需要中國政府批準,刻意把大陸和香港港口、資產排除在外,只賣出了海外港口。
相比價格,更大的問題是李嘉誠這次是突襲。2006年售賣20%股份、2015年售賣40%股份,都進行了 正式的公開市場接觸和收購意向征集,想要購買的各方都有機會談,而這次3月4日和記突然對外公布協議,這就很過分了。
大家關心的應該有兩點:中國能不能阻止、如果不能阻止對我們影響如何?
問題一、中國能不能阻止?
李嘉誠很精的,之所以出售80%股份,其實就是把屬于中國的港口和資產排除在外,按照一般規則,這次采購無需經過中國政府同意。不過也只是一般規則,這么大的事情,總還是要想想辦法,看看能夠找到這筆交易存在的潛在安全漏洞或反壟斷違規行為。
昨天,和記公司對外表示,其港口出售計劃在激怒北京后,面臨不確定性。董事長李澤鉅在聲明中表示“集團業務的經營環境預計將既動蕩又不可預測”,需要注意的是,和記90%的營收在海外。
能否阻止要看相關部門能不能找到切入口,或者直接對美國施加壓力。
問題二、如果不能阻止對我們影響如何?
大家關心的主要是巴拿馬運河,巴拿馬運河確實很重要,但不宜夸大對中國的影響。這條運河主要是滿足美國東西兩岸運輸,美國是主要客戶,而在跨洋國際航運方面,主要是亞洲到美東的航運,說白了就是向美國出口。
因此如果美國在巴拿馬運河上針對中國搞鬼,最終承擔代價的還是美國消費者。當然短期會有沖擊,畢竟這也是很重要的國際航運樞紐,會影響到其他航線的報價。
但中長期來看,就算巴拿馬運河對中國徹底關閉,也不是什么天塌的事。巴拿馬運河是一條水閘式運河,靠人工湖提供關鍵的水源,由于氣候影響,水量一直不足,非常影響航運,最大通航噸位7.6萬噸,實際還要更低。
如果巴拿馬關閉,那么中國與南美洲航運,可以走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通航能力遠大于巴拿馬,而且通航費更低,就是航運距離多了30%,大概延長10天。綜合考慮,運費基本差不多,就是時間更長,但對時間不敏感的大宗航運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李嘉誠本人,這就是一個極度利己、沒有國家的商人,他之所以能夠成為首富,主要是過去國家對他毫無保留的支持,給了他非常多的寶貴資產,要不然李嘉誠最多不過是一個比較有錢的香港商人。
對李嘉誠的選擇沒有必要繼續關心,未來國際局勢動蕩,一個沒有國家的巨商會有何下場,還不好說。不過李嘉誠也已經96歲了,還能活幾年呢?隨他去吧,頂多送上一句“別了,李嘉誠”。
小鎮更關注的是香港方面的表態,這次香港方面尤其富商非常氣憤,紛紛與李嘉誠割席。隨著中美博弈加劇、國際局勢歷史性變革在即,香港的地位非常尷尬,肯定回不去在中美之間維持自由港的特殊地位,那唯有全方位向內地靠攏,背靠日益強大的中國繼續維持香港的繁榮。
目前國家對香港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支持香港繼續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金融方面的優先度還要高于上海。上個月各部門還到香港站臺打氣。
正因為香港未來的命運與國同休戚,自然香港方面會極為反感李嘉誠,要與李嘉誠劃清界限,避免被誤傷。
第二件事:司馬南偷稅漏稅被法辦。
司馬南這個人不過是MCN機構捧起來的收割者罷了,現在網絡上這種墻頭草很多,中國弱的時候靠貶低中國賺錢,中國強了就販賣“愛國飯”,沒有一點堅持,一切朝錢看。
但這種人又極 為愚蠢, 賺錢不寒磣 ,就算扛著“愛國”旗號收割流量,那也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但依法納稅是最基本的。但偏偏網紅、明星們極其沒有納稅意識,從鄭爽、薇婭到司馬南,都死在納稅上。
這些人需要好好學習下什么叫“金稅四期”,也就是這次提到的“稅務稽查部門依托稅收大數據分析發現”。
要說一個很坑的事情,經常有人販賣所謂的“稅收籌劃”,但實際上稅收籌劃幾乎不存在,只要想通過所謂的籌劃減少繳稅,一定是偷稅漏稅,只看稅務機關是否查到。提醒下,征稅可不講不溯及既往,每一個人要做的就是依法納稅,別動所謂籌劃的想法。
當然,稅務籌劃確實也存在,但前提是經營規模很大、業務非常復雜,需要年流水幾十億,業務復雜到不請個專業團隊都搞不清,這才有稅務籌劃的基礎。區區網紅、明星那點業務,就算搞直播賣貨年流水幾十億,也沒有任何籌劃的空間,只要搞稅務籌劃就等于偷稅。
小鎮看到網傳司馬南的解釋,司馬南把偷稅漏稅的責任怪到MCN機構身上,說MCN騙他,說交稅了實際偷稅,還說這幾年從這家機構賺了600萬,這次罰款900萬全賠進去了。
假設截圖屬實,那司馬南到現在還不老實。
自己有沒有交稅,自己心里沒數嗎?每年個稅申報,自己交了多少稅一目了然,還裝什么呢?官方公告都說的很清楚了,通過隱匿收入、虛假申報等手段,少繳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等稅費462.43萬元,其實控的公司通過虛列成本費用,違規享受小微企業優惠政策等,少繳企業所得稅75.32萬元。
這跟MCN有啥很直接的關系嗎?
更何況,按照 稅務部門 “首違 不罰 ”的原則,第一次查到偷稅漏稅,一般只要補繳就免于行政處罰,但這次司馬南被處滯納金、罰款389.19萬元,說明司馬南大概率是個慣犯。
想想挺搞笑的,2021年司馬南還一本正經大批特批薇婭,還拍了個視頻大談“美國富豪怎么避稅?中國富豪為啥學不來?”,介紹中國如何打擊偷稅漏稅,真是諷刺。
小鎮的想法是:無論網傳司馬南的辯解是否屬實,都可以看到,MCN的價值大大萎縮。
小鎮寫公眾號5年多了,感觸很深,這是一個競爭極為激烈的領域,不進則退,所以只要能夠在這個領域長青的創作者,別管走什么路線,都必須始終進步。相比而言,MCN機構就太落后了,都2025年了,還是只能搞搞商業溝通、買流直播賣貨、專業服務等老套路。
但MCN提供的這些東西價值很低,商業溝通也就是廣告,有專門的機構,廣告方也會直接聯系創作者;而買流刷數據然后搞直播賣貨這個套路,成功的概率很低,而且越來越低;至于稅務、選品、拍攝之類專業服務,市場上已經是明碼標價了,直接購買服務,比MCN強得多。
所以,小鎮一直搞不懂,想從事自媒體這行,為啥要跟MCN簽約,被MCN機構剝削?就看司馬南,雖然前幾年被MCN機構捧紅了,賺了些錢,但一下子全賠了,而且各平臺賬號自2024年11月已經停更了。
一個搞“愛國”人設的,結果偷稅漏稅,司馬南以后也就別想吃流量這碗飯了。倘若他要知道有今天,還會不會偷稅漏稅?
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都要依法納稅,這是基本的本分,也是為了個人長遠未來。尤其搞自媒體,獲得了遠超普通人的權力,倘若德不配位,必遭其咎。
小鎮的原則是寧可多交稅,絕不少交1分,也不搞什么注冊企業享受稅收優惠那一套。國家提供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是為了支持企業發展和就業,就大多數自媒體,根本不需要企業化運作,也沒有提供就業,公司完全是皮包,如果搞一個公司享受國家優惠,就算合法,但本質還是偷稅漏稅,所以小鎮一直按照個人所得稅繳納,哪怕比公司名義繳稅多得多,也理所應當,賺的少無所謂,不虧心,也為國家做了應有的貢獻。
目前有很多自媒體就是這么干的,甚至注冊十幾家皮包公司,一年不知道“蹭”了國家多少稅收優惠政策,小鎮也不想點名,只是要小心哪天被法辦,長期有計劃的偷稅漏稅,大概率要追加罰款,以后流量這碗飯也別想吃了。
小鎮還觀察到,不僅僅是司馬南,去年11月、12月還有以“愛國”為旗號的自媒體大V停更了,在自媒體領域,一個大V全平臺停4個月,這很不正常。
第三件事:網傳尼日爾驅逐中石油高管。
這件事是3月14日開始傳的, 小鎮都沒好意思去問駐尼日爾大使館的朋友,會被笑話的。
之所以說網傳,是因為整整一周了,小鎮至今沒查到中國官方、任何正規媒體對這件事的只字片語。目前只有兩個信息源,一個是法國 某媒體,另一個是自稱“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的 梅新育,他在自己的微博和頭條號上談這件事,目前看國內談這件事的,基本是引用梅新育的說法。
小鎮剛查到“梅新育”這個名字的時候,還以為是釣魚的假名。沒想到竟然真有這個人,目前網上有一些文章,說商務部已經公開回應了,但所謂的回應就是梅新育的這篇文章而已。但梅新育沒有任何資格代表商務部,甚至他自稱的 “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也未必屬實,再者就算屬實,這個頭銜含金量也很低,不算官方身份。
至于法媒的報道,要知道法國與尼日爾極為復雜的關系,這幾天有一個新聞:
3月14日法媒爆尼日爾驅趕中國企業高管,3月17日尼日爾公開宣布推出法語國家組織。這兩件事或許是巧合?
對這類遙遠國度發生的難以查證的事情,小鎮就一個原則:不要大驚小怪,等國家的表態。
如果外交部、商務部沒有任何表態,甚至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都沒有外媒記者提及,要么這件事就不是網傳的樣子,要么就不是啥值得關注的事。
最近與尼日爾有關的國內報道,除了3月18日尼日爾退出法語國家組織,就是兩會結束后,澎湃報道尼日爾主流媒體積極報道中國兩會。
還需要注意的是,就在網傳3月14日尼日爾驅逐中國企業高管的當天,中國駐尼日爾大使在使館舉辦尼日爾數學精英挑戰賽頒獎儀式,這是一次表達中尼友好的活動。
所以,事情就很清楚了。
最后小鎮有個想法:中國人心態上要盡快追趕國家進步的速度,要適應大國國民的地位,不要一驚一乍,總覺得被外國人欺負了。
實際上中國企業在非洲可絕不是乖寶寶,有的跟土皇帝差不多。再說了,中國與全世界各國有這么密切的往來,有些沖突、摩擦很正常,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不能有點不如意就喊打喊殺,覺得大國尊嚴受辱。
這種心態不是自信,而是自卑,更對中國實力嚴重缺乏認知和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