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ilya milste in
這兩天在看一本書。
「敘事經濟學」,諾獎得主希勒寫的。
主要是寫美國大蕭條時的事。
讀起來有膝蓋中了一箭又一箭的感受。
原來我們現在經歷的痛苦,百年前的人早有同感。
比如,1932年,一位女士給報社投稿,抱怨:
老公失業了,家里還有兩個孩子。
老公偶爾打點零工,不緊不慢不著急。自己只能做點縫紉活補貼家用。
急得想罵人。
丈夫不上班期間,我支付了寶寶的所有費用和我們的生活費用。 我讓丈夫修讀一門課程提升自己,費用由我負擔。 最讓我困擾的是我丈夫的態度,他似乎并沒有太困擾。今年冬天我們是跟親戚一起度過的...我們現在只能依靠救濟為生...
百年前的焦慮撲面而來。
現在是2025年了,這樣的案例在我們身邊不斷重演。
有女朋友和我抱怨過類似情況:
她老公原來在影視行業工作,過了40歲之后開始接一些零散活,收入很不穩定。
直到近兩年,因為媒體形式的極大變化,更流行短劇、短視頻。
從事傳統影視的老公就再也找不到活計了。
天天在家郁郁寡歡打游戲。
她也很焦慮...
二
面對經濟低迷,全球人民100年來的反應出奇一致。
典型如:
1930年的美國大蕭條時,「新樸素風」開始興起。
一夜之間,貧窮成了時尚。
全社會彌漫著自發節制的風氣。買新車、買豪宅的人,反而會被認為俗氣。
自行車成了熱門爆款。
大家都流行騎自行車去上班或購物,百貨商店紛紛為顧客安裝自行車停放架。
很多人都推遲買新車。
有車的人也打算不換車了,繼續開老車。
福特汽車公司的新車銷量在1929年到1932年間下降了86%。
“人們公然說出,我買不起這四個字...這意味著人們在股市中損失了很多錢。”
人們騎自行車上班、穿藍色牛仔褲、晚上回家用廉價紙板拼圖打發時間。
也不再恥于談論自己的貧窮。
“因為貧窮不是他們的錯,無需感到羞恥。”
作者也順帶提了一嘴——
1990年以后,節儉敘事在日本廣為傳播。
2025年的今天,我現在經常在小紅書刷到諸如:
“失業套餐,3元一頓”。
很多人炫耀拎著奶茶袋子去上班,互相比拼“上班惡心穿搭”
這是咱們現在的「新樸素風」吧,haha...
三
讀者常說,自己被房貸壓得喘不上氣,負債壓力大。
無力消費。
百年前的人們也一樣。
大蕭條時期,有一位中產女士寫信描述了自己的負債壓力:
“如果我們住在現在的房子里,嚴格控制開銷,那我們大約能在10年內還清債務。
也有plan B:
“搬到便宜一點的房子里,只買必需品,從而盡早還清這筆債務。”
她猶豫不決,因為害怕搬家:
“我害怕...生活水平將會降低,我不敢想象這對我家庭的精神影響。”
我自己接觸過很多讀者,都在糾結一件事:
要不要買更大的房子?
換,可以改善生活。
但又怕面臨更大的房貸壓力,很怕恐。
這都是類似的心理了。
大蕭條時期,挺多職業男性都抵押保單,借錢為生。
當時的一位律師在自己私人信件中寫到:
“每個人都在挖掘以前的索賠案,并努力想要將之變現。”
“大家別無選擇,掙的錢少了,卻還得更加賣力地工作(更卷),并將支出降到最低。”
大蕭條時代的報紙專欄,甚至給出了一些不花錢、也可以提振家庭士氣的tips:
重新布置家具;將照片移到不同位置;
改變大件物品的位置...
稍稍調整家里的擺設,能讓一切大為改觀。
“人們開始反思,生活中除了花錢還有哪些重要的事情”。
哈哈,太像了。
四
大蕭條是怎么結束的呢?
很難說。
1929-1933年的美國大蕭條歷時四年——
它像一場流行病,悄無聲息地過去了。
有意思的是,一個著名詞匯慢慢增多:
美國夢
這個詞在1931年前基本沒有出現過,但后來一步步,越來越被廣泛提及。
「美國夢」慢慢代替了貧窮敘事。
開始病毒式傳播。
它包含了一種人人都可以靠自己、努力實現美好未來的愿景。
廣告商開始頻繁用「美國夢」做宣傳——
ProQuest數據庫對“美國夢”的搜索結果中,有2/3以上還同時包含了“房屋”或“家”等詞。
廣告商告訴你,你追求物質、買車買房買奢侈品,都是應該的!因為你優秀!
You deserve it.
這成了一種美國人的主流價值觀。
隨著就業情況好轉,股市的回暖,人們慢慢就從大蕭條的傷痛里走了出來。
又開始“驕奢淫逸”了
我看這本書時,最大感受是:
太陽底下無新事,一切都是周期。
我們正經歷前人的痛苦;
當然,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像前人一樣,走出底谷,迎來更好的經濟時期。
作者說——
有兩種經濟敘事:
一個強調節儉,一個注重炫耀性消費。
它們循環往復,在不同的時代占據上風。
影響人們的消費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