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是常見后遺癥,易引發吸入性肺炎,死亡率高。重復經顱磁刺激和針刺治療對此有一定效果,但針對撳針聯合高頻 rTMS 治療該病癥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種新撳針聯合 rTMS 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臨床療效。
納排標準
診斷與納排標準
81名中風受試者和15名年齡匹配的健康成年人參與,中風受試者在入組前1年內發生中風且無認知障礙,所有參與者均需符合TMS篩選標準。排除妊娠、使用影響癲癇閾值藥物及體內有金屬物或植入裝置。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 > 59 歲;③病程為5~7個月;④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排除標準
①因其他疾病導致吞咽障礙的患者;②伴有食道、咽喉等疾病的患者;③患有精神系統疾病,溝通困難的患者;④合并有嚴重臟器功能損傷的患者;⑤依從性差的患者。
TMS治療方案
兩組均接受營養神經、改善循環等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對照組給予高頻 rTMS 治療,選用武漢依瑞德醫療設備新技術有限公司經顱磁刺激儀,參數設置:10Hz頻率刺激健側大腦半球小腦咽部運動區,強度為110%閾值,刺激2s,間隔18s,每次20min,共1200個脈沖。每天一次,每周6天,治療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撳針療法,選取特定穴位,按規范操作進行針刺和留針,治療4周。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
觀察指標包括中醫證候積分、吞咽功能(功能性經口攝食評價量表FOIS和標準吞咽功能評定量表SSA)、表面肌電信號(sEMG)、實驗室指標(血清總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紅蛋白Hb)。依據中醫證候積分計算療效指數判定療效,從而計算有效率。
研究結果
01 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 92.19%(59/64),對照組為 76.79%(43/56),觀察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02 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2)。
03 治療前后FOIS評分、SSA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OIS 評分、SSA 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評分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3)。
04 治療前后吞咽波幅、吞咽時程比較
治療前,兩組吞咽波幅、吞咽時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4)。
05 治療前后TP、ALB、Hb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TP、ALB、Hb 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5)。
研究結論
撳針聯合高頻 rTMS 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能顯著縮短患者吞咽時程,增大吞咽波幅,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和營養狀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臨床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和深入研究。
臨床意義
01 治療有效性
聯合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純 rTMS 組,且吞咽波幅增大、吞咽時程縮短,提示吞咽效率提升。這對降低誤吸風險、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具有直接臨床價值。多維度聯合治療不僅改善了吞咽功能相關量表(FOIS、SSA)評分,還顯著緩解了中醫證候(如飲水嗆咳、構音障礙),并提升了血清蛋白(TP、ALB)和血紅蛋白(Hb)水平,表明綜合療效優于單一療法。
02 預后評估
該研究支持將撳針與 rTMS 結合作為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常規康復方案之一,尤其適用于對單一療法反應不佳的患者。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吞咽功能嚴重受損的患者(如基線吞咽時程較長者),聯合治療可能更具優勢,未來可探索基于患者特征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同時,該研究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的優勢,為傳統針灸療法與現代神經調控技術的協同應用提供了實證依據。
參考文獻:
楊博,宋薇薇,張細慶,等.撳針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25,42(02):397-402.DOI:10.13359/j.cnki.gzxbtcm.2025.02.020.
以上內容由依瑞德集團醫學中心整理,
有不足之處請指正,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