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支付普及的今天,“小額免密” 功能因其便捷性被廣泛應用,卻也成為不法分子覬覦的 “漏洞”。據紅星新聞報道,江西一名網友因開通免密支付,在誤掃不明二維碼后,賬戶一分鐘內被連續扣款 20 次,累計損失 1000 元。類似事件并非孤例,黑貓投訴平臺上涉及 “免密支付” 的投訴近 5.9 萬條,不少用戶反映 “開啟容易、關閉難”,甚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默認開通。
免密支付的設計初衷是簡化支付流程,提升消費效率。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數據顯示,近六成用戶日常使用免密支付,尤其在小額消費場景中應用廣泛。然而,這一功能卻被部分平臺濫用,成為誘導消費的 “套路”。一些網絡平臺在支付頁面默認勾選免密支付選項,用 “0 元下單”“極速付款” 等模糊表述誤導用戶,而相關提示字體小、顏色淺,用戶稍不留意便 “被同意”。更有甚者,部分 APP 通過低價會員體驗或抽獎活動誘導用戶開通免密支付,隨后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動續費,且關閉路徑隱蔽,導致消費者陷入 “被動消費”。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涉及 “免密支付” 的投訴近 5.9 萬條,用戶普遍反映 “開啟容易、關閉難”,甚至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遭遇盜刷。
面對免密支付的亂象,消費者需提高警惕,加強自我保護。首先,非必要不開啟免密支付,確需使用時應設置低額度支付上限,并定期核查賬單。其次,仔細閱讀服務條款,避免因默認勾選陷入消費陷阱。如發現異常交易,應立即凍結支付渠道,留存證據并向平臺或監管部門投訴。此外,支付平臺與監管部門也需承擔責任。平臺應優化免密支付的開通流程,以顯著方式提醒用戶,并提供便捷的關閉選項;監管部門需加強對平臺的監管,推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法規的落實,明確經營者義務,對違規行為予以嚴懲。
免密支付的便捷性不應以犧牲安全性為代價。唯有消費者增強防范意識、平臺規范操作、監管部門強化約束,三方協同發力,才能筑牢消費安全防線,讓免密支付真正成為便民利民的工具,而非侵害消費者權益的 “陷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