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受騙者心態
受騙者心態——很多時候人們不是去憎恨那些欺騙自己的人,反而會去憎恨那些阻止自己被騙的人。
心理學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涉及多個理論,以下是主要角度的分析:
1.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 核心機制:當人們發現自己的行為或判斷(如被騙)與自我認知(如“我是聰明人”)沖突時,會感到心理不適(失調)。
- 反應模式:為了緩解這種不適,人們可能通過攻擊揭露真相者來否定問題(如“他才是錯的”),而非承認自己受騙,從而保護自尊。
- 經典案例:在著名的費斯廷格實驗中,信徒在神的預言遭遇失敗后,不僅沒有對神產生任何質疑,反而會更加虔誠。類似邏輯下,被騙者可能通過敵視提醒者來合理化自身行為。
2. 自我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
- 否認與投射:
- 否認:直接拒絕接受被騙的事實(“我沒那么蠢”)。
- 投射:將因受騙產生的羞恥感轉移到提醒者身上(“你才是想害我的人”),尤其是當提醒方式帶有批評時。
- 合理化:用“騙子也有苦衷”等借口為騙子開脫,同時將責任歸咎于提醒者(“都怪你多管閑事”)。
3. 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
- 定義:當固有信念被反駁時,人們反而更堅定原有立場,甚至敵視反對者。
- 應用場景:若騙局涉及情感或信仰(如傳銷、情感詐騙),揭露真相會被視為對個人價值觀的威脅,從而引發強烈反彈。
4. 情感轉移(Displacement)
- 機制:對騙子的憤怒可能因無法直接報復(如騙子消失或權勢過大)而轉移到易攻擊的目標(如身邊的提醒者)。
- 典型表現:“殺熟”現象中,親友因直言勸阻反而成為發泄對象。
5. 控制感需求(Need for Control)
- 心理動機:承認受騙意味著失控,而指責提醒者能重新獲得掌控感(“問題在你不在我”)。
- 案例:老年人被保健品詐騙后,子女的勸阻可能被解讀為“剝奪自主權”,進而觸發抗拒。
6. 社會文化因素
- 面子文化:在重視“面子”的社會中,公開指出錯誤可能導致關系破裂,提醒者反而成為破壞“表面和諧”的替罪羊。
- 群體壓力:若騙局涉及群體(如邪教、傳銷組織),揭露者可能被集體排斥以維持群體認同。
【綜合解釋模型】
這些機制常交織作用。例如:
一個投資者被“高收益騙局”所惑,親友勸阻時,TA可能經歷以下過程:
1. 認知失調:“我這么謹慎的人怎么可能被騙?”
2. 逆火效應:“你們根本不懂投資機會!”
3. 情感轉移:因無法找到跑路的騙子,轉而責怪親友“觸霉頭”。
4. 控制感重建:通過堅持“我沒錯”來緩解無力感。
【應對建議】
若需幫助可能受騙者,可采用:
- 非評判溝通:用“我擔心你”替代“你錯了”;
- 提供替代方案:引導其自主發現漏洞,而非直接否定;
- 共情優先:承認騙局設計的合理性(如“騙子確實很狡猾”),減少對方防御。
這一現象深刻反映了人類維護心理平衡的復雜機制,理性與情感的沖突在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 本文由Deep seek生成。來源:心理學家李不言百家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