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大家還在爭論:“油車是不是會被淘汰?”
五年前,純電車被看作“未來的唯一解”;
可到了今天,我們突然發現:未來不是單選題——技術不是永遠的正確,適合才是王道。
也正因如此,曾經被捧上神壇的純電車,似乎正在被“時代冷落”。
按照內行人的預言就是,下一個主角已經登場,那就是“大電池的增程車”!
為什么這么說呢?
今天跟大家聊聊這個“不合常理”的事情。
提到這個問題,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基礎設施是硬傷”。
說白了,能像中國這樣密集鋪設充電樁、建設高速補能網絡的國家,真沒幾個。
大多數國家,不僅沒有穩定而廉價的電力系統。
同時,也做不到:
地方一聲令下,充電站說建就建,全國鋪上上百萬個充電樁!
放眼全球,大多數國家的面臨問題,遠比大家想象中要“骨感”。
譬如在不少地方,停電是常態:
電網年久失修,承載力也低,別說超充,連家用空調都可能跳閘。
再加上地廣人稀、人口分散,搞一條高壓電網送去邊遠地區,成本高得嚇人。
說到底,別說什么超充樁了,很多國家,給你一根60kw 的普通樁都很難。
在這種“基礎設施的短板”面前,發展純電技術,無疑是天方夜譚。
因為根本沒地方充電,即便有也要折騰1個小時以上,完全等不起。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國家開始對“純電車一定是未來”的判斷,悄悄地收了手。
這不是技術倒退,而是現實太艱難。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只是暫時的。
就像當年加油站從稀缺到普及一樣,充電網絡未來也會慢慢完善。
這話沒錯,問題在于:“慢慢”是多久?十年?二十年?
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車不是買來證明遠見的,是買來今天就得用、明天還得用的。
你掏個三十萬買一臺純電車,圖的無非就是開著順、用著省。
可現實是:
車還沒怎么開,先把“基礎設施焦慮”、“續航焦慮”、“殘值焦慮”全給你打包奉上了。
而另一邊,增程車悄悄長大了,不僅配置越堆越高,體驗也越來越“貼地氣”。
你花30萬買的純電,該有的配置,它一臺25萬的增程都能給你,甚至還多。
車機更智能,空間也不差,關鍵是——你有了加油這個替代方案。
考慮到這個差異,純電車多花出去的幾萬塊錢,真用來加油的話,可能加到這車報廢都花不完。
更何況,現在很多增程也能上綠牌、進市區、免購置稅,不輸純電一分。
所以問題不是“未來好不好”,而是你現在要不要為一個還不成熟的系統,提前買單。
更無奈的是,純電車的“續航焦慮”,也不是靠多堆幾個電芯,就能解決的。
這事表面看是技術問題,實則是物理與現實的多重博弈。
電池技術當然在進步,但越先進的電池,成本就越高,可靠性也越難保障。
說白了,我們以為電池越大,續航就能線性增長,可實際情況是:
電池容量翻倍,續航卻未必能跟著翻倍。
為什么?
因為電池越大,重量也隨之水漲船高,到了某個臨界點,甚至開始拖后腿。
你想啊,車上馱著五六百公斤的電池,光動它自己就耗去不少電了。
何況還要載人、爬坡、應對高速工況!
所以,直至如今,我們看到的主流電車也就100度電池,不能更高了。
因為更高的度數,換不來更好的續航,甚至還會拖后腿。
此外,如果電池包過重,還會產生“看不見的風險”。
說白了,現在的新能源車普遍比油車重500-600斤。
——這對剎車系統、安全結構、車輛重心的影響是實打實的。
以很多純電suv為例,為什么剎車點頭嚴重?
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電池太重,剎車慣性大,前懸吃不住。
不僅容易“剎不住”,遇上緊急情況,還可能導致前沖過猛,增加碰撞風險和乘員傷害概率。
總的來看就是,可能純電車在中國還是會很火。
但放眼全球,“大電池的增程車”或將會成為最好的方案。
特別是那種續航400-500公里,還帶個油箱的增程,簡直不要太香了。
畢竟,這么高的純電續航,日常通勤夠用了。
至于出現不可控的情況,還有油箱兜底,真的不要太香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