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解讀經典投資書《周期》
炒股是否需要了解周期?有人說不需要,因為知道了也無法預測周期。有人說需要,因為即便無法預測周期,它對你也有幫助,只要你不貪的話,周期是可以幫助你躲過風險的。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的觀點是,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投資者的話,周期還是要了解的,不講別的,所有的投資大師都了解周期,這點就是我們選擇拆解這本書的原因。
本書作者,是著名投資人霍華德·馬克斯,他也是橡樹資本的創始人,與巴菲特、索羅斯齊名的投資大師。他不定期撰寫的“投資備忘錄”,是華爾街人士的必讀文件,“股神”巴菲特說,自己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霍華德·馬克斯有沒有更新。
這樣的一位大牛,究竟在書里講了哪些內容?今天,我們就從三個方面給大家分享一下。
一、什么是周期
周期,就是周而復始,像春夏秋冬四季變換那樣,去了還會來,這就是周期。
在經濟活動中,也存在周期。這是為什么呢?答案是,因為人性。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豬周期。當豬肉上漲的時候,為了賺錢,養豬的人就會增加,于是,市場上豬肉的數量就會增加,但是,中國人一年吃掉多少頭豬,這個數值是穩定的。供給大于需求,價格就會下跌。一下跌,人們就不養豬了。都不養豬了,供給就又少了,然后價格就又上去了。
看到沒有,豬周期的發生,就是人性趨利避害的結果。看到豬肉價格漲就都養,看到豬肉價格跌就都不養了,正是這種跟風,導致了周期的出現。
再來看一個金融領域的案例。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又稱為次貸危機,之所以叫次貸危機,是因為這次危機,是美國金融機構給信用不好的人貸款導致的。
2004年,小布什政府宣稱,要讓每個美國家庭都能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并降低購房門檻,0首付就可以。
這么一搞,許多窮人都貸款買房去了。大量需求必然導致房價快速上漲,開發商也被迫拼命建房,拼命建房的結果,就是供給最終會超過需求。
當供給明顯大于需求的時候,房價就會下跌,當房價跌到比買房時還低不少時,那些本來就不富裕的購買者就會選擇斷供,坐等銀行收走自己的房子。銀行收走房子后,就會拿到市場上去賣,以收回當初貸款的資金。本來市場上的房子就太多了,銀行再搞這么一出,就更多了,然后就會刺激房價進一步下跌。
次貸危機之后,美國房地產市場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連續幾年,開發商也不建房子了。當時的主流觀點是,樓市已經沒戲了,以后沒有人需要買房了。可是,僅僅過了幾年,這些說法就被事實打臉,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復蘇了,在買房人中,年輕人的占比達到新高,房價也漲了上來。
看到沒有,整個過程,好像誰都沒有做錯,但是,它就一環扣一環的發生了。這就是周期。
既然周期總是循環往復底出現,那能不能通過研究周期,預測未來呢?事實上,這個很難做到。因為,任何周期的發生,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像房地產,即便供給大于需求,房價也不一定下跌。比方,如果政府不讓交易,房價就跌不下去。另外,之前多年的房價上漲,會讓老百姓覺得房價永遠漲,所以,接盤動力十足,僅憑這一點,就可以讓高房價維持很長時間。
二、常見的周期有哪些
本書講了九個不同的周期,對于投資者而言,有三個周期非常重要,它們分別是:信貸周期、情緒周期和成功周期。下面,我就來講一下這三個周期。
首先是信貸周期。信貸就是借貸,信貸周期,是指由利率變化導致的周期。利率變化,要么是上升,要么下降。不要小瞧了這一點,它對經濟的影響非常大,當然也就對股市的影響也很大。作者認為,信貸周期是經濟社會中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周期。信貸就好比經濟中的水源,所以,我們經常會在財經新聞中聽到“放水”這個詞,放水意味著市場上的錢更多了,借貸更容易了。
經過這些年股市、樓市的教育,如今,老百姓已經本能地知道,放水利好股市、利好樓市。其實,放水不只利好股市和樓市,而是利好整個經濟。因為,信貸對經濟有放大效應。你可能會發現,全國GDP波動一兩個百分點,看上去并不大,但是,民間就會有大量企業經營困難。企業盈利波動幅度通常是GDP波動幅度的兩三倍。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企業都是借錢經營的,這種財務杠桿,放大了企業的盈利和虧損,也放大經濟的波動。
在經濟生活中,信貸周期的運轉,放大了企業盈利的周期變化,也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是市場中最重要的周期。
第二個是情緒周期。在股市中,人的情緒,主要是指貪婪和恐懼這兩種情緒,會導致周期。有些投資大師,比方鄧普頓,就擅長利用情緒周期炒股。
樂觀的時候,投資者愿意承擔更多風險,因為他相信會有更多收益;悲觀的時候,投資者一點風險也不想承擔。
作者認為,情緒周期決定了投資收益。情緒周期的變化,投資者會犯兩類錯誤,分別是 “過錯”和“錯過”。過錯是指在錯誤的時間買入了錯誤的資產,直接虧損;錯過是指沒有在正確的時間買入正確的資產,沒賺到該賺的錢。
這兩種錯誤,投資者會經常犯,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減少犯這類錯誤的次數呢?最好的辦法是反向操作,別人恐懼你貪婪,別人貪婪你恐懼,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第三個是成功周期。成功周期指的是,一個人或一種策略的成功和失敗也是有周期的。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實際上,成功也是失敗之母。
在股市,你會發現,那些牛人炒股,也會虧錢。因為,股市是一個博弈的市場,你贏的錢,是別人輸掉的錢,你輸的錢,也被別人贏走了。大家都不想虧錢,就會相互猜測對方的想法,尤其是散戶和主力之前,會互相猜測對方是怎么想的,然后反其道而行之,正是這種博弈,導致了股市里面沒有規律,沒有定式,一個招數只能一段時間有效。
三、如何應對周期
前面我們講了什么是周期,以及三種常見的周期,接下來,我們會分享一下如何應對周期。方法也有三點。
第一點:不預測未來,而是判斷當下。本書作者霍華德·馬克斯,曾多次準確判斷周期的極端位置,在幾次金融危機中,不僅毫發無損,還取得了特別高的收益。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案是,他不預測未來,只判斷當前市場所處的周期位置,然后根據當前市場的周期位置做出最優的投資決策,期待市場未來的變化如自己所愿。一旦市場未來的變化如自己所愿,就預測對了。如果能經常預測對,你就會覺得這個人能預測未來。其實,他并沒有預測未來,還是在走一步看一步。
不過,判斷當前市場的周期位置也是有局限性的。霍華德每次做出判斷后,從來都不會認為自己100%正確,而是隨時會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看法。
他是怎么判斷周期位置的呢?
第二點:發現極端,利用極端。在書中,作者強調,作為投資者,不要撿了芝麻忘了西瓜,不要過于關注每天市場短線的漲跌,而要關注一生一次或幾次的周期極端。
比如看到白酒的泡沫非常大,那就遠離白酒股票,而去買一些低位的新基建。如果能夠買入極端低估位置的股票,那肯定會獲得超額收益。
那,怎么判斷周期的極端位置呢?
第三點:定量判斷,定性觀察。所謂定量判斷,就是市盈率判斷,不管是一個具體的公司,還是整個股票市場,都可以用這個指標去判斷風險和機會。如果市盈率特別高,處在歷史的高位,那就是風險;如果市盈率特別低,那就是機會。
比方,20世紀60年代,美國股市出現過一個“漂亮50”的泡沫,“漂亮50”是指投資者熱捧的50家超級明星公司。這50家公司包括IBM、寶麗來、柯達、惠普、可口可樂、雅芳等,品牌知名、經營穩定,人見人愛。最高的時候,“漂亮50”整體的市盈率達到八九十倍,相當于你買入之后,光靠公司利潤,要八九十年才能收回成本。用定量的方法判斷,當 “漂亮50”的市盈率八九十倍的時候,風險就已經很高了,就不該再買入了。
果然,不久之后,股市變得非常低迷,那些之前高位追漲買入“漂亮50”的人,平均虧損80%到90%。“漂亮50”公司的市盈率跌到了八九倍,而這個時候,它們的估值又變得很便宜。
定性觀察,就是用直覺觀察。當周期到達極端位置的時候,會出現一些信號。
比如,牛市頂峰,所有人都在談論股市的時候,連平時完全不關心股市的理發師都開始談論股票了,那么,股市也就見頂了。
另外一個重要信號就是,媒體上頻繁出現 “這次不一樣”的表達。這五個字被稱為是投資中最危險的五個字,在周期極端位置,人群中往往會有這種說法。
到這里,我們關于這本書的分享就結束了。今天,我們講了什么是周期、幾種常見的周期,以及判斷周期的方法。希望今天的講述,能對你投資決策能力的提升有所幫助。有任何問題和建議都可以給我們留言。如果覺得內容還不錯,歡迎點贊、分享。
掃描下方二維碼可以免費領取《周期》的電子版書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