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土拍這事兒最近炸了鍋——289.6億總成交,徐匯濱江地塊直接拍出13.1萬/平方米的樓板價,刷新全國單價紀錄。這數字聽著就魔幻,咱普通老百姓這輩子都沒見過這么多錢堆一塊兒,結果人家開發商眼睛都不眨就砸出去了。更離譜的是,這地價已經比周邊二手房均價還高,相當于"面粉"每斤比"面包"還貴,你說這面包烤出來得賣多少錢?
先給大伙兒算筆賬:13.1萬/平的樓板價,加上建筑成本、稅費、利潤,將來這房子不賣到20萬/平都得虧。可徐匯濱江現在二手房均價也就12-15萬/平,等于開發商剛拿地就虧了3-5萬/平。這哪是買地?這分明是抱著錢往黃浦江里扔啊!但問題來了:開發商又不是傻子,為啥偏要搶這塊地?這里面的門道,比黃浦江底的淤泥還深。
一、地王是怎么煉成的?開發商瘋了還是我們傻了?
這次拿地的是上海本土國企"濱江集團",聽起來就像"自己人"。但你別以為國企就人傻錢多,人家算的賬比咱精多了。這塊地位于徐匯濱江核心區,江邊、地鐵口、旁邊就是美術館,地段確實金貴。但再金貴也不能脫離實際啊?13萬/平的地價,已經超過2016年深圳尖崗山地王(10.3萬/平)、2021年杭州錢江新城地王(11.6萬/平),直接登頂全國第一。
有人說這是"政策信號",政府想通過土拍穩預期。但老百姓不傻啊,你地價漲了,房價能不漲?去年上海二手房成交量跌了40%,今年前五個月繼續跌,現在剛需都躺平了,開發商還敢這么玩?這里面其實藏著三個"潛規則":
第一,國企托底是常態。這幾年土拍市場冷清,民企要么沒錢要么不敢拿地,全靠國企下場"救場"。濱江集團背后是上海國資委,說白了這錢左手倒右手,反正都是國家的。但國企拿地不是做慈善,將來要么通過政策優惠補回來,要么等樓市回暖再高價賣,本質上是"用時間換空間"。
第二,開發商在賭政策。最近樓市利好不斷,降首付、降利率、放松限購,上海雖然沒明著放松,但暗地里對人才購房、二套認定都松了綁。開發商賭的就是明年政策繼續放寬,到時候20萬/平的房價也有人接盤。可問題是,現在連年薪百萬的"新上海人"都覺得買房吃力,20萬/平的房子賣給誰?難不成要賣給外星人?
第三,地段信仰害死人。徐匯濱江被稱為"上海下一代豪宅區",前幾年融創、保利在這兒拿的地,現在房價都賣到18萬/平以上。但那會兒地價才8-9萬/平,現在直接飆到13萬/平,等于成本漲了40%,房價能不跟著漲?可老百姓的錢包沒跟著漲啊!去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萬,想買100平的房子得不吃不喝250年,這不是買房,這是買祖宗十八代的墳地。
二、地價超過房價,這事兒到底有多離譜?
咱先看看全國其他城市的地王都是啥水平:北京海淀去年地王樓板價8.9萬/平,深圳前海10.2萬/平,廣州天河7.5萬/平,跟上海徐匯這13.1萬一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更諷刺的是,上海前幾年的地王現在都在"站崗"——2019年融信在靜安拿的地,樓板價12.7萬/平,現在項目還沒開盤,周邊二手房已經跌了2萬/平;2020年招商在楊浦拿的地,樓板價9.5萬/平,去年開盤價12萬/平,賣了一年才賣出去三成。
這些血淋淋的例子擺在眼前,為啥還有開發商敢沖?因為他們覺得"上海不一樣"。確實,上海作為全國經濟中心,有錢人多、需求量大,但再大的需求也架不住房價脫離收入。現在上海二手房掛牌量已經突破20萬套,創歷史新高,很多房東降價20%都賣不掉,剛需早就被高房價篩出去了,剩下的要么是置換客,要么是投資客。可投資客也不傻啊,現在租金回報率才1.5%,還不如存銀行定期,誰還敢買房?
更離譜的是,這次土拍還有個"騷操作":徐匯濱江地塊要求配建5%的保障房,而且要無償移交政府。等于開發商花13.1萬/平買的地,其中5%是白送的,實際地價更高。這就好比你花100塊買了個西瓜,老板非要你把最甜的那塊剜下來給他,你說氣不氣?可開發商照樣搶,這背后其實是"土地財政"的老問題。
上海今年賣地目標是2500億,前五個月只完成了800億,還差1700億。要是土拍市場冷下去,地方財政就得緊張。所以這次徐匯濱江地塊就是"標桿",先把地價炒起來,后面的地才能賣高價。可問題是,老百姓的錢就那么多,都拿去買地了,教育、醫療、養老的錢從哪兒來?這就像家里就一口鍋,你非要用它來燉燕窩,那全家人喝西北風嗎?
三、剛需別慌?真相是你連慌的資格都沒有
很多專家說"地王不影響剛需,剛需該買還是買",這話純屬站著說話不腰疼。地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心理預期"——周邊房東一看地價漲了,立馬漲價50萬;中介朋友圈刷屏"地王誕生,房價即將暴漲";沒買房的人開始焦慮,怕再不買永遠買不起。可實際上,地王跟剛需半毛錢關系都沒有,因為你根本買不起地王周邊的房子。
現在上海剛需買房的門檻已經高到離譜:外環外均價6-8萬/平,買個80平的兩居室,首付至少150萬,貸款30年每月還2.5萬。這意味著夫妻雙方月薪加起來至少5萬才敢上車,可上海月薪過萬的人只占15%,月薪5萬以上的不足1%。也就是說,99%的人在上海都屬于"買不起房階層",你說這地王跟你有關系嗎?
更扎心的是,地王越多,保障房反而越少。這次徐匯濱江地塊只配建5%保障房,而前幾年土拍要求配建15%-20%。為啥?因為地價太高,開發商不愿意配建,地方政府只能妥協。可保障房才是剛需的救命稻草啊!現在上海公租房排隊要等5年,廉租房只給戶籍人口,新市民想住保障房比登天還難。一邊是289億的地王,一邊是無數人擠在群租房里,這對比簡直魔幻。
有人說"可以去郊區買啊",可郊區的地王也不少。去年嘉定新城地塊拍出4.5萬/平的樓板價,將來房價至少7萬/平;青浦趙巷地塊樓板價3.8萬/平,房價直奔6萬/平。要知道這些地方十年前房價才1萬/平,現在漲了6倍,可工資才漲了2倍。這不是房價漲得快,這是老百姓的錢包被按在地上摩擦。
四、開發商真的不怕虧嗎?他們在賭這三件事
很多人覺得開發商拿地王是"腦子進水",其實人家精明著呢。濱江集團敢花13.1萬/平拿地,至少賭了三件事:
第一,賭政策放松。現在一線城市限購還比較嚴,比如上海單身只能買一套,二套房首付70%。要是將來放松到"認房不認貸",或者降低二套房首付,立馬能釋放一大批購買力。2015年就是這么干的,結果房價漲了一倍。可2023年跟2015年不一樣了,那會兒全國商品房庫存才6億平,現在已經11億平,庫存翻倍了,政策再放松也很難像以前那樣暴漲。
第二,賭豪宅市場。地王項目肯定是豪宅,大平層、江景房、精裝修,專門賣給有錢人。現在全國有錢人就那么多,上海豪宅市場一年也就消化幾千套,可今年已經拍出5個地王,將來豪宅扎堆上市,賣給誰?總不能讓馬斯克來買吧?
第三,賭通貨膨脹。開發商覺得現在13萬/平的地價,過五年可能就不算錢了,因為通貨膨脹會讓錢貶值。可老百姓的工資會跟著通脹漲嗎?去年上海CPI漲了2.5%,工資漲幅不到3%,等于實際收入沒漲。要是真通脹了,最先倒霉的就是普通人,菜價、油價、房租全漲,就工資不漲,到時候別說買房,吃飯都費勁。
其實開發商心里也慌,只不過沒辦法。現在房地產行業負債率超過80%,不拿地就沒項目,沒項目就融不到資,融不到資就只能破產。所以拿地王是"飲鴆止渴",不拿地是"立馬餓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賭一把。可這賭局的籌碼是老百姓的血汗錢,輸了就把爛攤子扔給銀行,贏了就賺得盆滿缽滿,哪有這么好的事?
五、樓市的終極問題:到底是誰在支撐高房價?
上海土拍之所以這么瘋狂,本質上是"金融游戲"。開發商拿地的錢不是自己的,是銀行貸款;銀行的錢不是自己的,是老百姓的存款;老百姓的存款是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的養老錢、看病錢。這就像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花最后落在誰手里,誰就傾家蕩產。
現在全國房地產市值已經超過650萬億,是GDP的6倍,是股市市值的5倍。可這些市值都是"虛的",你把房子掛出去試試,能立馬賣掉換成現金嗎?去年全國法拍房數量突破60萬套,今年前五個月新增20萬套,說明已經有人撐不住了。要是房價真跌了,銀行壞賬、地方債務、開發商破產,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誰來扛?
有人說"上海房價永遠漲",這話在2015年之前是對的,因為那會兒城市化率低、人口流入多、貨幣超發。可現在城市化率已經66%,人口出生率創新低,貨幣增速也降到了8%。這就像爬山,已經爬到8000米了,你還想讓它每年爬1000米,可能嗎?再往上就是珠穆朗瑪峰,絕大多數人都得缺氧。
六、普通人該怎么辦?別焦慮,因為你焦慮也沒用
最后給大伙兒說句大實話:地王跟咱普通老百姓沒關系,你既買不起,也管不了。與其天天刷土拍新聞焦慮,不如多想想怎么多賺點錢,或者降低買房預期。
要是你月薪5000,就別想著在上海買房了,回老家縣城買套100平的房子才30萬,不香嗎?要是你月薪2萬,那就看看外環外的老破小,雖然環境差,但至少能上車。要是你月薪5萬以上,那你不算剛需,算改善,可以慢慢挑。
記住一句話: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可現在開發商把它當成賭場籌碼,地方政府把它當成提款機,專家把它當成割韭菜的鐮刀,唯獨沒人關心真正需要房子住的人。
徐匯濱江地王刷新紀錄那天,我路過黃浦江,看到江面上有艘漁船,漁民正在收網。他可能不知道289億是什么概念,但他知道今天捕了多少魚,能賣多少錢,夠不夠給孩子交學費。這才是真實的生活——沒有那么多億,只有柴米油鹽;沒有那么多地王,只有平平安安。
所以啊,別被那些數字嚇到,也別被專家忽悠。房價漲不漲,地王拍不拍,咱都得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畢竟日子是自己的,不是活給開發商看的。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