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比亞迪以7771億元的營收和402.54億元的凈利潤,再次刷新行業認知。這家從電池起家的企業,正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構建起覆蓋技術創新、產業鏈協同與社會責任的多維競爭力體系。其財報數據不僅展現了商業層面的突破,更折射出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變革中的戰略縱深。尤其在國內市場,比亞迪的品牌溢價和價格體系制定,給新能源車市場帶來了不小的價格震動。
比亞迪全年營收同比增長29.02%,首次突破7000億元大關,超越特斯拉同期的976.9億美元(約7094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增速達34%,高于營收增速,顯示其在規模擴張中實現了盈利能力的優化。汽車業務貢獻79.45%的收入,全球銷量427.21萬輛,連續三年穩坐中國新能源市場頭把交椅,并躋身全球車企銷量第四。眾所周知,在國內市場,比亞迪的價格并不高,價格輔助了量能的提升,通過量能的積累和質變,比亞迪無疑已經迎來了一個新時代。
比亞迪銷量的增長,也得益于其獨特的“技術普惠”戰略。通過垂直整合降低成本,將高階智駕系統下探至7萬元車型,以百萬級規模攤薄研發成本,單車研發費用從2023年的1.31萬元降至1.27萬元。同時,刀片電池、800V高壓平臺等技術的迭代,推動汽車業務毛利率達22.31%,超越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而且這種趨勢還在延續,有了資金,持續投入研發,不斷地推動技術創新,并把技術反哺到自己的各個品系的車輛中,讓用戶感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紅利,這也是比亞迪市場競爭的優勢所在。
據悉,2024年比亞迪研發投入542億元,同比增長36%,連續13年研發投入超過凈利潤,累計投入超1800億元。這種“反周期”投入策略,使其在固態電池、AI智駕等領域形成代差優勢。固態電池能量密度目標達400Wh/kg,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智算中心支撐的城市NOA功能覆蓋100城,成本卻壓縮至行業均值的80%。規模帶來生態的不斷完善,進而不斷刺激價格的下探,逐步形成自己完整的價值生態圈,這才是競爭中的最大優勢之一。
技術突破直接轉化為市場競爭力:高端車型仰望U8交付超2萬輛,均價突破百萬,打破國產乘用車價格天花板;海外市場銷量同比增長91.8%,匈牙利、泰國工廠的本地化布局,有效規避歐盟碳關稅風險。數據顯示,比亞迪專利申請量達59691件,授權35837件,形成了難以復制的技術壁壘。在這方面,和特斯拉都有極強的掰腕子能力。
比亞迪的發展邏輯已超越單純商業范疇。2024年國內納稅510億元,超凈利潤107億元;累計減碳量相當于種植5.04億棵樹;供應商付款周期127天,優于行業平均水平。其ESG報告提出2030年運營碳排放強度降低50%、2045年全價值鏈碳中和目標,通過電池回收、綠色工廠等舉措,將環保投入轉化為商業競爭力。
在2025年,比亞迪提出了550萬輛的銷量目標(含80萬輛海外),這也要求其在高端市場突破品牌溢價瓶頸,同時應對智能化領域的算法競賽。短期來看,價格戰可能壓縮利潤空間;長期則需平衡技術迭代速度與全球化布局的本地化風險。
在研發上的持續投入,讓比亞迪逐漸建立了自己的技術壁壘和護城河。2024年,比亞迪研發投入達542億元,超過許多國際汽車巨頭,比已公布年報的吉利、蔚來、理想、小鵬四家車企研發投入總和還多,比特斯拉多出219億元。很顯然,巨額研發是實現技術領先的關鍵,憑借強大研發實力,2024年比亞迪實現技術大爆發,推出第五代DM、易三方、“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等一系列顛覆性技術。因為有技術的不斷迭代和躍遷,也讓其車輛得到用戶的認可,并不斷提振銷量的提升。這種雙向奔赴也意味著在新能源車市場,技術無疑是生命力,沒有好的技術,就想獲得足夠多的用戶認可是不現實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