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南因為偷稅被查以后,讓他的昔日“同行”李毅羨慕忌妒恨,嚴重心理失衡,網絡上又有爆出有“女版司馬南”的種種傳聞……
不過,我不想說“司馬南們”的那些爛事,網絡上已經寫的夠多了。
我這篇文章是想說王小波。
我最早讀到王小波,是在上高中的時候,但那時并不是很喜歡,覺得文字雖然有趣,但講的道理都很簡單,一點也不深刻。
那時的我,更喜歡讀“炊煙起了,我在門口等你。夕陽下了,我在山邊等你”“我的悲哀是候鳥的悲哀,只有春天理解這份熱愛”一類的文字,有點點傷感,又有點點不明覺厲的樣子。
但是,等到年歲漸長,步入社會以后,再來讀王小波時,便漸漸覺得很了不起了。這種了不起,不是因為王小波的文字有多美,而是因為他把一些道理講得很透徹,即使到現在,也不過時。
比如,司馬南在網絡上能火,靠的就是煽動情緒,其中更多的是仇恨情緒:對美國的仇恨,對公知的仇恨,對民營企業的仇恨……當然,因為司馬南本人有在美國買房子,名下也有企業,所以他本人未必真的是仇恨美國,仇恨民營企業……但司馬南的確是靠煽動仇恨情緒搏出位,獲得成功的。
而司馬南能火的這個秘訣,就出現在王小波幾十年的文章中:
“最簡單的做法是煽動一種仇恨,鼓勵大家去仇恨一些人、殘害一些人,比如宣傳狹隘的民族情緒,這可以迎合人們野蠻的劣根性。”
司馬南和他的那些“同行”為什么要在網絡上煽動仇恨情緒呢?王小波也有總結:
“煽動仇恨、殺戮,乃至外族滅絕,都不要花費什么。煽動家們只能用這種方法給大眾提供現實的快樂,因為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司馬南在視頻中經常擺出一副義憤填膺、一本正經的樣子。王小波描述這種人,是在裝瘋賣傻、假癡不癲。王小波說:
“蠱惑不是真話——否則它不叫做蠱惑——但它也不是蓄意編造的假話。”又說,這種“半瘋不傻的話,只有從借酒撒瘋的人嘴里說出來才有人信。”
王小波還講過很多道理,比如:
他用“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來講不要仇恨那些給你帶來壞消息的人;
他用一些小故事來講“虛偽的崇高比墮落還要壞”;
他說知識分子最大的罪惡是“建造關押自己的思想監獄”;
他說判斷一人有沒有尊嚴的標準,“是看他被當作一個人還是一個東西來對待”,然后,他進一步解釋說,這有兩重性,“其一,是別人把你當作人還是東西”,“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還是東西”;
這些常識,其實都很淺顯,也能簡單。但可惜的是,有很多人,缺乏的,就是這些最基本的常識。
司馬南因為偷稅暫時銷聲匿跡了,未來,會不會出現更多的“小司馬南”?我不知道。
但我想,要讓“司馬南們”少一些,讓“司馬南們”少一些擁躉,我個人覺得,王小波就是一劑良藥。
王小波是知識分子里很重要的一類人。這種重要,不是因為王小波的思想有多深刻,而是因為他講清楚了很多常識。而這些常識,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就像空氣和水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