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世人熟悉永嘉、安史、靖康這些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移民潮,其實中原人的南遷史不是從永嘉之亂開始。秦漢時期中原漢人就大規模向南方遷徙,秦始皇攻下嶺南,設立南海、桂林、象郡,移民超過五十萬人,當然也有很多人南遷到江南。比較東漢明帝永和五年(140年)與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的人口,可以發現零陵郡(在今湖南省西南)增長636%,長沙郡(在今湖南省中部)增長489%,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增長474%,桂陽郡(在今湖南省東南)增長314%,武陵郡(在今湖南省西北)增長160%,丹陽郡(在今皖南和江蘇省西南)增長156%,吳郡(在今江蘇省南部)增長136%,可見湖南、江西等地的人口增長迅猛,蘇南和皖南也有大幅增長。東漢時期的全國總人口減少,而豫章郡人口排序竟然由西漢各郡的第54位升到第4位,可謂是神速增長。豫章郡人口密度也增長到全國平均值,縣均人口79472人,即使按照每戶五口計算,每縣超過萬戶。如此快的增長率,無疑是源自中原的大移民。以前的學者雖然指出漢代南方的人口數字持續增長,但是他們都沒有發現漢代有從汝南郡(今河南省南部)向豫章郡(今江西省)的移民大潮。
我首次發現,漢代汝南郡的很多原來相鄰的縣名,在漢代的豫章郡也能找到同樣相鄰的縣名,從而發現漢代從汝南向豫章的移民潮。仿照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我稱這場大移民為汝南填豫章。我已有文章《汝南諸縣南移豫章與客家先民》發表在《世界客家》第23期,本文又增加了不少內容。
蔡姓是現在福建和臺灣的大姓,源自古代的蔡國,在今河南省上蔡縣。蔡國被楚國滅亡,楚國把蔡國人南遷到新蔡和下蔡,下蔡在今安徽省鳳臺縣。西漢南陽郡有蔡陽縣,在今湖北棗陽西南,靠近襄陽,劉表手下的蔡瑁出自荊州大族。蔡姓沿著汝河和淮河南遷,在東漢中原戰亂時又南遷。南朝沈約《宋書·州郡志二》江州豫章郡望蔡縣(今江西上高縣)記載:“漢靈帝中平中,汝南上蔡民分徙此地,立縣名曰上蔡,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上蔡縣人很可能是經過今湖北省東部,南遷到今江西省,因為東晉在今湖北省最東部的武穴市僑置了南新蔡郡,從今河南省上蔡縣到江西省望蔡縣的最近線路正是經過南新蔡郡。《陳書·高祖紀上》記載蔡路養起兵,占據南康郡(今贛州),阻擋陳霸先,證明南朝末年的蔡姓已經是贛南大姓。六朝隋唐時期蔡姓又從江西大舉遷入福建,明清擴展到臺灣,所以現在是福建和臺灣的大姓。
漢代上蔡縣南遷到了今江西上高縣,今天上高縣的南部就是宜春。而漢代有兩個宜春縣,豫章郡的宜春縣在今江西省宜春市,汝南郡的宜春縣恰好就在今河南上蔡縣的南部。東晉孝武帝時,改南方的宜春縣為宜陽縣。
漢代有兩個安成縣,汝南郡的安成縣就在汝南郡宜春縣的東南,另一個長沙郡安成縣在江西宜春縣的南部,在今江西省安福縣西。西晉武帝太康元年,為避免南北兩個安成縣同名,改南方的安成縣為安復縣。
漢代上蔡縣的東北部有陽城縣,在今河南省商水縣西部,孫吳在今江西省設陽城縣,在今吉水縣北。西晉武帝太康元年,為避免南北兩個陽城縣同名,改南方的陽城縣為陽豐縣。
上蔡、宜春、安成、陽城這四個縣在漢代的河南接壤,在漢代的江西也有一模一樣靠近的四個縣,這絕不應是偶然。
望蔡縣的北部,在今江西武寧,還有漢獻帝時新設的西安縣,西晉太康元年更名為豫寧縣,令人想到中原的豫州。
漢代汝南郡的東南有富波縣,源自水利灌溉的富陂,在今安徽省阜南縣。孫吳在今江西省新設富城縣,西晉武帝太康元年,為避免南北兩個富城縣同名,改南方的富城縣為豐城縣,在今江西豐城市南部。
更令人驚奇的是,孫吳臨川郡有西平縣(在今江西撫州南),汝南郡上蔡縣之西也是西平縣,這不應是巧合。西晉武帝太康元年,為避免南北兩個西平縣同名,改南方的西平縣為西豐縣。
東漢在今江西省撫州市新設臨汝縣,東漢時期南方各地人口激增,很多北方人南遷。臨汝縣的名字很可能源自河南省的汝河,而撫州的大姓正是周姓。周姓的郡望就是汝南,所以臨汝縣的名字很可能是因為移民來自汝河流域。《晉書》卷五十八《周訪傳》記載:“周訪,字士達,本汝南安城人也。漢末避地江南,至訪四世。吳平,因家廬江尋陽焉。”周訪的祖先是汝南郡安城縣(在今汝南縣東南)人,在東漢末年的戰亂中南遷到了廬江郡的尋陽縣(在今湖北黃梅),南岸就是九江。這條線路正是蔡姓南遷的線路,也是西漢和東漢前期周姓南遷到江西的線路。
在今江西省的臨汝、西平、富城三個縣連成一片,在今河南省的西平縣、富波縣都在汝河沿岸,也不是巧合。
今江西省弋陽縣,很可能源自漢代汝南郡的弋陽縣,在今河南省潢川縣。弋陽的西北部就是安成、宜春、上蔡,東北就是富波縣,向南就是長江流域,所以在東漢時期很多中原弋陽縣人南遷到江西境內,帶去了弋陽地名。東漢末年在今江西省弋陽縣設葛陽縣,隋代改名弋陽縣。唐代人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是因為葛陽縣官丟失了印章,才改名弋陽縣。其實葛陽就是源自弋陽,因為弋的古音非常接近葛,戈和弋是同源字,戈的讀音現在還接近葛。
下列兩幅地圖,第一幅的底圖來自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漢代的第19頁,第二幅的底圖來自同書第三冊三國時期的第26頁,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出版。為突出顯示兩地相關的各縣,我在圖上為相關各縣名加上了黑色方框。
西漢汝南郡相關江西的各縣
孫吳江西來自汝南的各縣
漢代汝南郡境內的安成、宜春、上蔡、西平、陽城、弋陽、富城地名群,在豫章郡有相同的連片地名群。唐代在今江西的宜春是袁州,首姓是袁姓,也是汝南郡的大姓,證明漢代從河南到江西有一股規模浩大的移民潮。南移的地名群在江西的中部,不是在原來開發較多的北部,也不是當時還更加僻遠的贛南,這也符合情理。上蔡、宜春、安成等縣在錦江、袁江、瀘水上游丘陵,原來人口不多,正是北方移民適合遷入的地方。江西和中原同名的縣,很多是在東漢末年新設,此時正是中原大戰亂,江西比較安定,所以很多中原人南遷到江西,躲避戰亂,帶來了家鄉的地名。
有趣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建立閩國的光州固始縣人王審知、建立楚國的許州鄢陵縣人馬殷都是蔡州軍閥秦宗權的部下,此時又是大批蔡州(即原汝南郡之地)的移民來到東南。
汝南郡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是所謂的四戰之地,在兩漢末年的戰亂期間最容易受到摧殘。汝南郡的豪強大族很多,民眾受壓迫程度較深,這也是民眾向南方遷徙的重要原因。《漢書·地理志》記載汝南郡是全國人口最多的郡,有259萬人。《續漢書·郡國志》記載汝南郡有210萬人,僅次于南陽郡,是全國人口第二多。魏晉時期的汝潁流域的汝南、潁川、陳郡等地還有很多世家大族,《三國志》卷十四《郭嘉傳》記載曹操對潁川穎陰縣(今河南許昌)人荀彧稱贊潁川陽翟縣(今河南禹州)人郭嘉:“汝潁固多奇士!”《晉書》卷七十一記載西晉時,濟南郡著縣(今山東濟陽)人解結說:“張彥真以為汝潁巧辯,恐不及青徐儒雅也。”陳郡苦縣(今河南鹿邑)人陳頵反駁他說:“老子、莊周生陳梁,伏羲、傅說、師曠、大項出陽夏,漢魏二祖起于沛譙,準之眾州,莫之與比。”解結驚嘆:“豫州人士常半天下,此言非虛!”陽夏縣(今河南太康)在陳郡,也在潁水流域。陳頵列舉的還有鄰近的梁國、沛國、譙郡,可見汝潁之士對所在的豫州有強烈的認同感。《晉書》卷六十二《祖逖傳》記載東晉時,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人祖納對汝南人梅陶、潁川人鐘雅說:“君汝潁之士利如錐,我幽冀之士鈍如槌。持我鈍槌,捶君利錐,皆當摧矣。”東晉衣冠南渡,汝、潁之地才在南北戰亂的沖擊之下逐漸走向衰落。
我的這個地名學的最新發現,證明了客家人的祖先很早就從中原向江西遷移。這些在漢代就從中原來到江西的移民,成為后世客家人的重要源頭。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南遷,近代著名學者羅香林提出的客家祖先南遷五期論,第一期就是西晉末年的永嘉南渡。近年有人提出客家人的主體是南方的非漢族族群,但是這個觀點顯然不能成立。上海復旦大學的生物學者李輝、文波等人在《遺傳學報》2003年第9期發表《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分析福建省長汀縣148個客家男子的基因,發現客家人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與中原漢族最近,其中漢族結構有80.2%,類畬族族結構有13%,類侗族結構有6.8%。客家人中類苗瑤族群的畬族結構有兩個來源,其一來自湖北,其一來自廣東。客家人母系遺傳的線粒體RegionV區段9 bp缺失頻率為19.7%,近似畬族。證明客家人的父系主體是中原漢人,融合了少量畬族和越人成分。
我在《地方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發表了《客家人由來新考》,指出史書記載唐代之前已有很多客家大姓,雖然唐末的江淮大戰亂對客家人的形成起了關鍵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視此前的移民潮。這篇文章收入我已出版的專著《中國東南的歷史進程》,又增加了更多的證據,比如廣東梅州南朝墓磚有潁川鐘氏的銘文,現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證明中原望族鐘氏很早就南遷,演變為客家大姓鐘氏。綜合姓氏學、地名學、考古學、語言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研究,可以發現客家人的祖先確實主要來自中原。
我在《中國東南的歷史進程》書中提出,早期中原漢文化向南方的擴張,主要是經過吳、楚兩國。秦漢以后,中原漢文化向南方的擴張,開辟了一條新的主軸,這條新主軸經過江西,到達福建,再到臺灣、潮汕、海南、南洋。無數的中原漢人,越過長淮,越過大江,越過煙波浩渺的鄱陽湖,越過高聳入云的武夷山,越過波濤洶涌的黑水溝,在邊疆開枝散葉,在海外開花結果。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都是宋元明清的南方移民大潮,明清時期還有很多江西人西遷到云貴,江西成為南方移民的中心。因為有江湖和山海的阻隔,江西—福建—臺灣這條漢文化南擴等新主軸形成較晚,但是這條新主軸最終取代了楚、吳兩條老主軸。中原文化在南遷的路上,不斷融合苗瑤、山越和南島文化,又在近代融合海外文化,形成了全新的漢文化。
作者:周運中
選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組
編輯:汪鴻琴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