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王爾德: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
王爾德回答道:太多人活得不像自己。思想是別人的意見,生活是別人的模仿,情感是別人的引述。
活得累的人,往往只聽到人群的嘈雜,只看到生活的一角。
學會讓耳朵學會過濾,讓眼睛懂得選擇,自然會過得自在且順心。
01
讓耳朵學會過濾
于謙曾在《十三邀》這檔節目里提起過自己的經歷。
那時他剛給郭德綱搭檔,名氣大了之后,非議也隨之而來。
他每天都在關注外界的評價,思考自己怎么做才能不被別人說閑話。
但后來某天他忽然想明白一件事:活在世上無非是你說說別人,別人說說你,沒什么大不了的。
自那之后,他關閉了微博,也不理是非。
有演出時他一門心思好好準備,力求做到最好。
閑下來了就爬爬山,逗逗鳥,日子過得充實有趣。
真正成熟的人,明白哪些話只是過耳,哪些話可以入心。
我認同一個觀點:在人際關系中遭遇各種困惑,甚至抑郁成疾的人,本質上都是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別人的話,如吹過的一陣風,你自己才能決定,風停留的時間。
學會調成靜音模式,詆毀也好,贊美也罷,只要你不放在心上,它就無法左右我們。
20世紀80年代,一股“沈從文熱”在中國悄然興起。
有人稱贊《邊城》有“牧歌一樣的意境”。
有人說沈從文是一個不老的抒情詩人,一個頑強的不知疲倦的語言文字的工藝大師。
可對于這些贊譽,沈從文卻很平靜。
他在與朋友、學生的通信中,一再用“戒之在得”這樣的話告訴別人,這些評價他不想放在心上,也不應放在心上。
沈從文這一輩子,被罵過、被辱過,也被稱頌過,被抬上神壇過。
他慢慢明白了一個道理:生命之隔絕,理解之無可望。
罵你的人未必了解你,贊你的人也未必了解你,因此我們何必理會別人的評價呢?
方苞在《通蔽》里寫過一句話:譽乎己則以為喜,毀乎己則以為怒者,心術之公患也。
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詆毀自己就憤怒,這皆是修養心性的共同憂患。
這一類人的情緒總是被別人的看法牽著走,患得患失,時常處于內耗中。
真正的活法是,入耳不入心,聚焦自己的課題。
當你學會收回能量,便能守住自己的內心平靜。
02
讓眼睛懂得選擇
吳曉波在今年跨年演講中,談起過蘇東坡。
他說,我們都應像蘇東坡那樣,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多看看別人的好,生活的好,少去看遇到的坎坷和麻煩。
你看到什么,你的生活就是什么。
只盯著壞的一面糾纏不休,后面就會有更糟更爛的事在等待著你。
對爛事視而不見,才能真正及時止損。
對壞事換種眼光去看待,才能等到時來運轉。
許麟廬是齊白石的弟子之一。
六七十年代,他正值精力充沛、畫藝臻至成熟的時期,卻身不由己,歷經磨折。
他的畫作《荷花鱖魚》《四世清白》,都被扣上帽子,認為有含沙射影之嫌。
為此,他被發配到湖北咸寧農場勞動改造,住大牛棚,種菜放鴨,養豬放牛。
他自我解嘲:“我的官(倌)越做越大。”
期間老父親在驚恐中去世,也不許他回京送別。
沒少受苦的許麟廬卻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這些事:“如果我不到湖北去,我不會畫鱖魚,不會畫鴨子。我是三四次變法才變成這樣的。”
在那段艱苦的日子,他每一天都去揀野鳥蛋,哼幾句《沙家浜》,看水地、旱地里的荷花,觀察鱖魚和鴨子等動物的神態,使他在畫畫時對各種情態信筆拈來。
人生的每一次坎坷,是挫折,也是修行,取決于自己怎么看。
就好像大雨過后,有兩種人:
一種人抬頭看天,看到的是蔚藍與美麗;
一種人低頭看地,看到的是淤泥與絕望。
第一種人往往是內心強大的人,他們能在迷茫中看到希望,在困境里找到腳下的坦途。
03
年輕時,我們喜歡東張西望地向外求。
但到了一定年紀會發現,越成熟的人,越有一個堅固的內核。
我跟你們說兩個故事。
一個是我喜歡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他27歲那年,因執導《大白鯊》成了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導演。
有次,《時代周刊》對他進行了一期特輯,毫不吝嗇地贊美他是“如今無人能比的最佳電影導演”。
可當制片人把雜志送到他面前的時候,他卻看都沒看一眼。
制片人很驚訝:整本都在夸你,怎么不看一下?
斯皮爾伯格淡淡地回答:“我現在如果相信他們對我的稱贊,我接下來就會相信他們對我的攻擊。老實說,我一點也不在乎別人怎么說我。”
正是這種不在意外界眼光的行為,他沒有簡單滿足于商業上的巨大成功,而是一直嘗試各種有深度、有內涵的題材。
從《人工智能》對科技與人性的探討,到《少數派報告》對未來的設想,再到《林肯》對歷史人物的深刻刻畫,都獲得巨大的成功。
因此,他被尊稱為“電影奇才”的大師,是商業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
一個是我喜歡的作家王小波。
他常因大膽的文風,屢遭退稿、改稿的境遇。
有次,一位很欣賞他的編輯向他約稿,對方剛看完初稿,就興奮地表示這部作品只要刪改,就一定可以出版。
他把小說從18萬字刪減至3萬字后,卻還是因內容尺度被拒。
這時的王小波已經44歲了,寫作8年,非但沒有賺到稿費,還一直被外界以內容不健康為由指指點點。
若是常人遇到這種事,或許早就放棄寫作,王小波卻繼續埋頭創作文風獨特的小說。
人生最重要的課題是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想成為誰。
當我們明白了這點,內心便多一份從容,多一份安定。
修煉一個穩定的內核,不輕易被外界影響,你就能一步步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美國作家馬德琳·恩格爾說過: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選擇的能力。
選擇不聽雜音,思考便多一分專注。
選擇不盯爛事,內心便多一分喜悅。
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不為其他人與事消耗一絲一毫的精力,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把人生經營好。
#頭條深一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