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滴牛奶,串聯千年文明;一部紀錄片,展現食物背后的歷史與智慧。
文|黎河
牛奶,這種我們習以為常的白色液體,如同空氣與水,已深深融入全球數十億人的日常餐食,然而,當我們習慣了它的便捷與普遍,或許也容易忽略這滴乳汁背后,所承載的歷史印記與文明信息。
如何于平常事物中發掘深度,于日常飲食中展現廣闊視野?由騰訊視頻和特侖蘇聯合出品,稻來傳媒制作的《牛奶是部文明史》,以其獨特的立意和視角,提供了一份有價值的探索。隨著播出過半,這部紀錄片示范了如何將一種基礎食材作為切入點,折射出人類文明演進的多元面向,用日常的溫度去呈現一部內容豐富的“文明史”,為美食類紀錄片的表達帶來了新的思考。
重塑認知:
從日常飲品到文明坐標
牛奶僅僅是一種“營養品”或“美味”嗎?《牛奶是部文明史》并未過多沉溺于各地奶制品的獵奇式展現或制作工藝的流程化科普,而是借用“牛奶”這扇普遍存在的“窗戶”,引導觀眾的目光穿越時空,深入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活,去觀察牛奶是如何以多樣的姿態,融入人類的社會結構、文化信仰、生存策略乃至情感世界,成為解讀文明多樣性的一個注腳。
片頭伊始,《最初的甘甜》就將我們帶回人類的出發地——非洲。大約一萬年前,廣袤的稀樹草原上,人類開始馴養牛并主動獲取牛奶,紀錄片以這個重要的歷史瞬間為切口,通過馬賽人的故事,從源頭探討了牛奶之于人類生存與早期社會形態的基礎性作用。
更重要的是,該片著力于在紛繁多樣的文化現象之下,探尋那些“不同里面相通的東西”——即人類面對生存、繁衍、社群構建等共同命題時,與牛奶之間形成的具體聯系。它不僅呈現“是什么”,也嘗試探討“為什么”和“意味著什么”。
最新一集《蒼茫天地間》中,米南加保族這個現存的母系氏族社會,生活在赤道附近、終年濕熱的環境中。當地人用竹筒自然發酵制作達迪亞酸奶,竹筒內壁的“竹醌”成分有助于抑制雜菌,而熱帶環境中豐富的微生物則促成了自然發酵。這種方法解決了濕熱氣候下牛奶保存的難題,也創造出獨特的在地風味。當達迪亞酸奶與當地辛辣為主的飲食(如搭配米飯、紅蔥頭、辣椒)相結合時,形成了營養和風味上的平衡。
牛奶為什么是部文明史?當它關聯著食物保存的智慧、母系社會的交往習俗以及地方飲食文化的獨特性等時,答案不言而喻。
《牛奶是部文明史》以一系列跨地域的案例,描繪了一幅多元的牛奶文化圖景。在海拔4500米的帕米爾高原上,塔吉克族牧民在婚禮等重要場合,牛奶及其制作的烤面點是珍貴的禮物;在云南大理,用酸木瓜水作為引子,利用酸與酶改變牛奶蛋白結構,將其拉伸、晾曬成形似紙扇的乳扇,也是節慶、新生兒誕生等場合的重要禮品;而在南亞次大陸的巴基斯坦,牛奶深度融入城市生活,從清晨的基礎款奶茶到午后風味更濃郁的土陶罐奶茶,其種類甚至能成為時間的象征……
事實上,從米南加保族的社交珍品到塔吉克人的神圣象征,從大理白族的文化名片到巴基斯坦人的城市脈動等,《牛奶是部文明史》呈現了牛奶在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它讓我們看到,對牛奶的利用方式,反映了不同族群的生存環境、歷史傳統、社會結構和生活智慧,共同構成了一部豐富多彩的、與飲食相關的文明側寫。
觀照當下:
時代變奏中探尋生存智慧
《牛奶是部文明史》不僅回溯歷史,也關注當下,探討在技術發展的背景下,人與牛奶、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演變,并引發關于生存智慧與未來選擇的思考。
如何通過更具體的故事講好牛奶在人類適應環境、尋求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與影響?《牛奶是部文明史》將鏡頭對準了生活在特定環境中的人們,記錄了他們在不同條件下,如何依靠牛奶獲取能量,并發展出相應的生存策略。青藏高原的牧民伊西拉姆一家,為我們展示了高原環境下的生活圖景:牧草吸收陽光,牛群食用牧草,人類從牛奶中獲取營養。紀錄片將此描述為“從太陽的能量轉化為身體所需的滋養”的“奇妙循環”。而在火山與冰川交替塑造的冰島,維京人的后裔艾納一家,在中部荒原經營家庭農場,展現了極強的適應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脂肪做黃油,脫脂奶做斯基爾,瀝出的酸乳清則用于制作羊血布丁(利用其酸度防腐)或與鄰居分享。
與冰島和青藏高原的傳統經驗形成參照的,是紀錄片對現代科技介入牛奶生產的描繪,曾是沙漠的烏蘭布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變成了特侖蘇生態牧場,通過種植固氮植物改良土壤、利用水源灌溉等方式,逐步建成了有機循環生態系統。透過這些并存的現實圖景,《牛奶是部文明史》讓我們看到,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技術如何迭代,人類始終在探索如何與提供乳汁的動物、以及它們所依賴的土地更好地共處。從烏蘭布和的生態工程到冰島的資源智慧,這些不同的路徑共同描繪了牛奶如何在人類的努力下,跨越不同的自然挑戰,深深植根于各地的生活與文明之中,持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能夠看到,《牛奶是部文明史》的特色恰恰在于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呈現這些同時存在于我們這個星球上的、不同路徑的生存實踐與發展模式,激發我們去思考其中的張力、悖論與可能性。這種深刻的現實關切與思辨色彩,正是這部紀錄片“觀照當下”力量之所在。
破圈聯動:
內容共創與價值延伸
在內容層面之外,《牛奶是部文明史》在傳播與商業模式上的嘗試也值得關注。其與特侖蘇的“聯合出品”模式,為紀錄片IP的商業化提供了一個可供探討的樣本。
這與傳統的冠名贊助有所不同,更側重于“共創”。據了解,品牌方在項目早期即參與進來,以類似“顧問”的角色,將其行業見解與稻來傳媒的內容創作能力相結合,共同圍繞“牛奶”這一主題進行策劃。這種合作方式,使得商業信息(如烏蘭布和牧場的案例)能夠相對自然地融入敘事,服務于內容表達。這體現了雙方在價值觀層面的某種契合,即希望從文化角度重新審視牛奶,提升其在消費者心中的認知。
此外,《牛奶是部文明史》的價值探索也延伸到了內容之外。例如,配合紀錄片主題推出聯名產品,嘗試將片中的文化理念與消費品相結合。再加上與高端餐飲品牌聯動、舉辦線下品鑒活動等設想,都指向了一種更注重IP運營的思路。雖然商業本身不是紀錄片的核心目標,但這種以內容為基礎、以價值契合為前提、以多元互動為手段的模式,為紀錄片如何更好地適應當前媒體環境、實現更廣泛的價值傳播,提供了一種參考方向。
總的來說,《牛奶是部文明史》以其廣闊的視角、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嘗試將“牛奶”這一日常事物,作為理解人類文明進程的一個切入點。它跨越地理與歷史,描繪了牛奶在全球文化中的多樣角色,更重要的是,它引導觀眾在熟悉的食物中,發現生存的智慧、文化的差異、技術的演變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互動,引發了共鳴與思考。當我們再次接觸到牛奶時,或許會因為這部紀錄片而多一份審視:這杯中之物,關聯著久遠的歷史,連接著廣闊的世界,也映照著我們自身與這個星球相處的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