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石燦
圖片 | 阿里巴巴官網
2025年,阿里巴巴正以驚人的速度向AI科技公司轉型——三年砸下3800億、全員績效掛鉤AI、開源全球領先的大模型,甚至聯手寶馬打造“會思考的汽車”。但與此同時,董事長蔡崇信卻在3月25日罕見警告:全球數據中心建設已現“泡沫”,盲目投資可能帶來風險。
一邊是CEO吳泳銘高喊“All in AI”,將AI融入電商、云計算甚至員工考核;另一邊是市場質疑:如此激進的投入,究竟是抓住下一個技術革命,還是重蹈互聯網燒錢大戰的覆轍?
這場轉型背后,是阿里巴巴對未來的終極押注——要么靠AI重生,要么被AI浪潮淘汰。
在敘事經濟學框架下,審視阿里巴巴從電商巨頭向科技公司的戰略轉型,我們會發現這絕非簡單的企業戰略調整,而是中國數字經濟時代宏大敘事轉變的微觀投射。
敘事經濟學認為,經濟行為不僅受理性決策影響,更被流行敘事所塑造——那些在社會中傳播并影響集體決策的故事、信念和話語體系。
01
轉型動因:三重敘事的合力
阿里巴巴的轉型決策,深深植根于當前經濟社會的三大主導敘事變遷:“技術自主可控”的國家敘事、“增長模式轉型”的產業敘事,以及“重塑競爭優勢”的企業敘事。這三種敘事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推動阿里戰略轉向的宏觀語境。
近年來,“技術自立自強”的國家戰略敘事,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主題之一。在中美科技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卡脖子”技術突破、自主創新等話語迅速從政策語言轉變為全社會共識。2022年ChatGPT的橫空出世,更是將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到國家競爭力核心要素之一的高度。
這一敘事通過政策導向、資本市場估值邏輯和輿論環境等多渠道傳導至企業層面,很快就形成強大的轉型壓力。
據FT中文網3月18日的報道,馬云在內部多次強調AI對阿里巴巴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正是對這一國家敘事的敏銳響應。當技術創新從企業選擇升華為國家使命,阿里巴巴這類龍頭企業必須調整戰略,以符合這一宏大敘事,否則將面臨“敘事失調”帶來的估值折價和資源獲取障礙。
FT中文網的報道中免費瀏覽部分
從阿里巴巴所處的行業環境來看,電商行業“內卷化”的衰退敘事,構成了轉型的產業層面動因。隨著拼多多、抖音電商等新勢力崛起,傳統電商平臺的高增長故事難以為繼。2024年,阿里巴巴的電商市場份額已降至44.5%,利潤較峰值減少一半以上。更關鍵的是,資本市場對電商行業的敘事框架已從“無限增長”轉變為“存量博弈”,直接影響了企業估值邏輯。
阿里巴巴必須尋找新的增長敘事來重塑投資者預期,而AI技術因顛覆性潛力和廣闊想象空間的特征,天然具備構建新敘事的要素——它既能解決現有業務的效率問題,又能開辟全新的市場空間。
而“第二曲線”的企業轉型敘事,則在微觀層面驅動著阿里的戰略調整。企業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成功企業需要在新業務達到峰值前培育下一代增長引擎。
阿里巴巴核心電商業務已進入成熟期,必須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自我更新。吳泳銘上任后迅速出售高鑫零售、銀泰百貨、嗶哩嗶哩股份、小鵬汽車股份等非核心資產,將資源重新分配到AI領域,同時通過出售非核心資產回籠資金,優化資本結構,正是對這一轉型敘事的踐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敘事在阿里巴巴內部并非一帆風順——員工曾表示“管理和策略一直在變化……我們未來的方向并不明確”,反映出新舊敘事交替期的組織陣痛。
“馬云”和“吳泳銘”是兩種企業階段的符號——前者代表電商黃金時代,后者象征技術攻堅期。但當轉型敘事最終獲得馬云和蔡崇信等核心人物的背書,并通過3800億元的巨額投資具象化后,迅速成為統一內部認知的主導框架。
這三種敘事的相互作用塑造了阿里的轉型路徑:國家敘事提供了合法性基礎和政策支持,行業敘事創造了轉型緊迫性,企業敘事則解決了“往何處轉”的戰略問題。在這種多重敘事壓力下,阿里巴巴向科技公司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02
四重敘事特征
觀察阿里巴巴當前的轉型實踐,可以識別出四個鮮明的特征,這些特征既反映出企業戰略選擇,也體現了新敘事框架下的資源分配邏輯和組織變革方向。
首先,高強度技術投入的“軍備競賽”特征最為醒目。阿里巴巴宣布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AI基礎設施,這一數字超過過去十年相關投入總和。2025年僅AI芯片采購預算就達390億元,同比增加50%以上。這種近乎激進的投入強度,既是對“技術領先”敘事的踐行,也是向市場傳遞決心的信號。
在AI領域,投入規模本身已成為一種敘事要素——它暗示企業在該賽道的重視程度和長期承諾。阿里巴巴通過將資源集中到芯片、算力中心和大模型研發等可見度高的領域,強化其“中國AI領軍企業”的新身份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投入具有典型的競爭性:當DeepSeek等本土初創公司展示出強大競爭力時,阿里巴巴迅速增加預算以維持敘事可信度。
而“云智一體”的生態協同特征,讓我們看到阿里巴巴對新商業敘事的構建形態。不同于單純的技術研發,阿里巴巴將云計算與大模型深度捆綁,推出“公共云優先,AI優先”的雙優先戰略。
這種安排巧妙地將阿里巴巴的傳統優勢(云計算市場份額)與新賽道(大模型)有機結合,創造出“1+1>2”的協同敘事。阿里云不僅為通義千問大模型提供算力支持,更成為AI能力商業化的主渠道;反過來,大模型的進步又增強了阿里云的產品競爭力。
2024年云棲大會上的阿里云 圖源阿里巴巴官網
蘋果選擇阿里巴巴,而非百度或騰訊作為中國版iPhone的AI合作伙伴,正是對這一協同效應的認可。這種生態協同的敘事比單純的技術參數更有說服力,因為它展示了AI技術從研發到落地的完整閉環。
進一步看,“開源+行業滲透”的市場拓展特征,則反映了阿里巴巴在敘事傳播上的策略選擇。它將通義千問大模型開源,并建立擁有690萬開發者的魔搭社區,這一做法看似違背商業邏輯,實則是構建生態影響力的高明之舉。開源策略創造出“眾創共享”的敘事氛圍,吸引開發者加入阿里技術體系;行業滲透則通過寶馬智能座艙等標桿案例,展示AI技術的跨界應用潛力。“兩條腿走路”的拓展模式,既避免了技術曲高和寡,又防止了應用碎片化,為阿里巴巴贏得了“務實創新者”的敘事定位。
放眼整個行業,許多大多數AI公司還在糾結技術路線時,阿里巴巴已經通過行業合作構建出“技術—場景”雙向驅動的增長敘事。
“AI原生+”的業務重構特征,展現了新敘事對組織行為的塑造力。吳泳銘要求所有部門2025年的業績評估基于“如何利用AI推動增長”,這一指令將AI轉型從技術部門的任務升級為全集團的戰略核心。
淘寶、天貓引入AI推薦算法,釘釘集成智能體,餓了么推出AI經營助手——這些舉措不是在原有業務上疊加AI功能,而是重構產品邏輯和組織流程。阿里巴巴甚至秘密研發多款AI原生應用,目標直指字節跳動的短視頻霸主地位。這種深度重構反映了“AI驅動”敘事已從宣傳口號轉化為業務標準,體現出阿里在敘事內化上的初步成功。隨著AI成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標尺,組織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方式都將發生根本轉變。
這四個特征共同構成了阿里巴巴轉型的“敘事組合”,它們相互強化,形成一套自洽的邏輯體系:巨額投入確保技術領先,生態協同證明商業價值,開源和行業滲透擴大影響力,業務重構實現全員參與。這套組合拳不僅改變了阿里巴巴的業務構成,更重塑了它在資本市場和公眾認知中的形象定位。
近五年,阿里巴巴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曲線走勢圖 圖源Google財經
03
轉型期的發展范式與集體困境
阿里巴巴的轉型軌跡絕非個案,而是中國民營企業在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集中體現。
透過這一案例,我們可以解讀出,當前中國民營企業的三個關鍵特征:從商業模式創新向核心技術創新的躍遷、從規模導向向質量導向的轉變,以及從單打獨斗向生態協同的進化。這些特征共同勾勒出中國經濟轉型期的企業生存圖景。
創新范式轉換是中國頭部民營企業最顯著的共同特征。過去二十年,中國企業憑借商業模式創新和市場規模優勢實現了快速增長,阿里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正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但當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單純依靠商業模式的創新已無法支撐持續領先。
阿里巴巴轉向AI驅動的科技公司,實質是從“連接者”向“創造者”的角色轉變。這與華為從設備商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比亞迪從電池制造商向新能源技術平臺的發展如出一轍。
這種創新范式的轉換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深刻變化——從學習模仿到自主創新,從應用開發到基礎突破。當阿里巴巴投入3800億元攻堅AI基礎設施時,它不僅在改變自己,也在參與重塑中國經濟的創新基底。
增長邏輯重構則是民營企業應對“內卷化”市場的集體選擇。阿里巴巴電商業務面臨拼多多、抖音電商的強勢挑戰,表明傳統增長模式已經到達天花板。
2023年天貓雙十活動 圖源阿里巴巴官網
當市場份額爭奪變為零和博弈,企業必須尋找新的價值創造方式。阿里巴巴降低貨幣化率以提升用戶體驗,同時通過AI技術開辟新增長點,這種“放棄短期利潤換長期競爭力”的策略,與寧德時代研發鈉離子電池、格力電器布局智能裝備有著相似邏輯。
從2024年不斷涌現的諸多科技公司來看,它們正在擺脫“以價換量”的舊敘事,轉向“以技術換溢價”的新增長邏輯。2024年阿里巴巴雖然利潤下滑27%,但股價反而上漲,表明市場已經開始認可這種重構的價值。這種增長邏輯的轉變不是企業自愿的選擇,而是市場環境倒逼的結果,公司要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身,不然,很容易被時代拋下。
對于一家巨型公司而言,生態位是重要的戰略思想,如何確定自己的生態位,則需要認識到新競爭格局下的自身處境和未來期望。
阿里巴巴不再試圖在所有領域保持控制,而是通過開源大模型、構建開發者社區等方式營造生態系統。這種從“帝國建造者”向“生態培育者”的角色轉變,與騰訊“連接器”戰略、小米生態鏈模式異曲同工。
在技術復雜度日益提高、產業邊界不斷模糊的今天,任何企業都難以獨占全部價值環節。阿里巴巴與寶馬合作開發智能座艙,與中國移動共建數據中心,展現了跨界協同的開放姿態。
生態位重塑并不只是阿里巴巴的選擇,而是許多中國民營企業正在形成的“競合”新思維——在核心領域保持控制力,在非核心領域尋求合作。更現實的是,各行業都面臨數字化轉型的挑戰,單打獨斗已無法應對系統性變革,生態協同成為必然選擇。
阿里巴巴的轉型困境與突破,折射出中國民營企業在當前階段的集體特征:它們既擁有前所未有的技術積累和市場體量,又面臨增長模式轉換的陣痛;既具備參與全球競爭的實力,又受制于核心技術不足的短板;既渴望保持創新活力,又不得不應對大型組織的官僚慣性。
阿里巴巴股價在戰略不明確期的低迷與轉型清晰后的反彈,生動詮釋了市場對民營企業“再定位”過程的高度敏感。目前,中國經濟正在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的價值創造方式必須相應改變,這一轉變既帶來痛苦,也孕育著新的機遇。
04
轉型前景的敘事張力
阿里巴巴的AI轉型故事仍處于進行時,最終成功與否取決于多重因素的復雜互動。從敘事經濟學角度看,這一轉型過程面臨著三組關鍵張力的平衡: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的張力、組織傳承與創新突破的張力,以及國家使命與市場邏輯的張力。這些張力的處理方式將決定阿里巴巴轉型敘事的長期可信度。
技術理想與商業現實的張力是阿里巴巴必須解決的首要矛盾。當前阿里巴巴大模型雖技術領先,但商業變現路徑尚不清晰。通義千問已接入30萬家企業,但主要收入仍來自云計算資源租用。這種“技術高投入、商業低回報”的失衡狀態難以持續。
全球AI行業普遍面臨盈利模式探索的挑戰,OpenAI等領先機構也仍在摸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對阿里巴巴而言,如何在保持技術投入的同時,盡快在電商、云計算、金融等現有業務中找到AI技術的變現通道,將成為檢驗轉型成功的關鍵指標。
市場可以容忍短期虧損,但需要看到清晰的盈利路徑。阿里巴巴需要構建一個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商業價值的“閉環敘事”,而不僅僅是技術參數的堆砌。
組織傳承與創新突破的張力則考驗著阿里文化基因的適應性。阿里巴巴長期以來的強運營導向、KPI文化與AI研發所需的容忍失敗、長期投入理念存在天然沖突。
在FT中文網的報道中,一位資深員工的感慨——“感覺又回到了從前。我們有共同的信念和奮斗目標”——這既表達了文化重塑的希望,也暗示了轉型的艱難。
阿里巴巴二十周年慶活動上 圖源阿里巴巴官網
歷史上,許多傳統巨頭在技術變革中失敗,不是因為資源不足,而是因為無法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式和組織慣性。阿里巴巴能否在保持電商業務穩健運行的同時,培育出適合技術創新的組織氣候?能否將“六脈神劍”價值觀中的“擁抱變化”真正落實到AI時代的組織實踐中?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阿里巴巴是成為IBM式的轉型典范,還是淪為柯達式的失敗案例。
國家使命與市場邏輯的張力則是中國科技企業特有的挑戰。阿里巴巴3800億元的AI投入既出于商業考量,也響應了國家技術自立的號召。這種雙重動機雖然帶來了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但也可能導致決策標準的復雜化。
多重因素之下,技術路線選擇不僅要考慮市場前景,還需顧及國家戰略時,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可能受到影響。
此外,中美科技競爭背景下,阿里巴巴等企業的國際拓展面臨更多非商業因素的干擾。如何在服務國家戰略與遵循市場規律之間找到平衡點,是阿里巴巴全球AI布局必須解決的難題。一個可持續的轉型敘事必須能夠協調這兩套邏輯,而非簡單偏廢其一。
這三組張力構成了阿里巴巴轉型道路上的關鍵變量,它們無法被徹底消除,只能通過動態平衡加以管理。
從敘事經濟學視角看,成功的轉型需要構建一個能夠包容這些張力的“元敘事”——它既要承認矛盾的存在,又能提供化解矛盾的邏輯框架。阿里巴巴目前的技術領先敘事、生態協同敘事和商業重構敘事都還停留在操作層面,尚未形成一個統攝全局的“元敘事”。這也是為什么盡管股價有所回升,但市場對阿里巴巴能否在AI競爭中建立長期優勢仍持審慎態度。
展望未來,阿里巴巴的轉型故事將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繼續展開。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一嘗試都已經為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當更多企業加入這場從“商業模式創新”向“核心技術創新”的跨越,中國經濟的發展質量將實現實質性提升。
從敘事經濟學角度看,阿里巴巴的價值不僅在于它做了什么,更在于,它的實踐正在改寫關于“中國企業能做什么”的社會共識。這種共識的重塑,或許比任何單項技術突破都更具深遠意義。
※本文是根據公開媒體報道資料進行的研究,不具備任何投資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