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關稅是政客的籌碼,卻是消費者的賬單。”
3月26日,特朗普在白宮簽下一紙政令,宣布對所有進口汽車加征25%的關稅。消息一出,美國車市應聲下跌,通用、福特股價跳水,加拿大總理直呼“這是對工人的攻擊”。但這場看似針對他國的貿易戰,最先“受傷”的,恐怕是美國的普通消費者。
一、消費者買單:車價飆升,中產家庭“踩剎車”
特朗普宣稱加稅能讓“美國制造”回流,但現實卻給消費者潑了盆冷水。
美國新車均價已高達4.9萬美元(約35萬元人民幣),加征25%關稅后,入門級日系車可能漲價2000美元,豪華品牌甚至飆升上萬美元。彼得森研究所數據顯示,關稅將導致美國中產家庭每年多花近500美元,相當于一個月的油費。更扎心的是,美國近40%的汽車依賴進口,墨西哥產的皮卡、德國造的SUV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一位密歇根州的卡車司機在社交媒體吐槽:“我的福特F-150發動機產自墨西哥,關稅一來,修車費都要漲!”
底層邏輯:關稅本質是“價格傳導游戲”。車企不會自己消化成本,最終必然轉嫁給消費者。美國汽車協會算過一筆賬:若全面加稅,全美車主未來五年將多花450億美元。
二、車企遭反噬:裁員潮與“虛假繁榮”
特朗普的“關稅盾牌”并未護住本國車企。政令發布當天,通用、斯泰蘭蒂斯股價暴跌3%,資本市場用腳投票。
原因很簡單:美國車企早已全球化。以福特為例,其在墨西哥的工廠年產80萬輛汽車,關稅一加,要么漲價丟市場,要么虧本保份額。更關鍵的是,美國汽車零部件40%依賴進口,中國產的玻璃、墨西哥造的變速箱一旦漲價,本土組裝成本也會飆升。彼得森研究所預警:未來兩年,美國汽車業可能裁員6萬人。諷刺的是,特朗普的“制造業回流”口號,反而可能讓工廠加速外遷——加拿大已放話報復,車企為避稅或轉向東南亞。
三、盟友反制:全球貿易“連環爆”
加稅消息一出,加拿大、歐盟、日本火速反擊。加拿大總理稱“這是宣戰”,歐盟威脅對哈雷摩托、肯塔基波本酒加稅,日本則瞄準美國農產品。
這場混戰中,消費者成了“夾心層”。例如,歐盟若對美產牛仔褲加稅,Levis價格可能上漲15%;日本對美國牛肉設限,東京家庭的烤肉支出也得增加。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供應鏈——德國車企的零件若被加稅,中國工廠的訂單也會減少,引發全球制造業“血栓”。
歷史教訓:2018年特朗普對鋼鐵加稅,雖保住9000個鋼鐵崗位,卻導致下游制造業20萬人失業。這次汽車關稅的破壞力,可能是當年的十倍。
四、中國影響:隔岸觀火,暗流涌動
中國對美汽車出口量不大,但“關稅大戰”的溢出效應不容小覷。
一方面,美國若對電動車加稅,比亞迪、蔚來進軍北美的計劃將受阻;另一方面,全球車企為分攤成本,可能削減在中國市場的優惠。不過,中國手握“反制牌”——美國車對華出口量是中國的30倍,寶馬、特斯拉每年從中國賺走百億利潤。經濟學家余永定指出:“特朗普的關稅‘七傷拳’,中國只需穩住內需和產業鏈,便能以柔克剛。”
結語
“揮舞關稅大棒的人,從不替推購物車的人著想。”
這場貿易戰的結局早已注定:政客賺足吆喝,車企暗度陳倉,而消費者的錢包,則在通脹中越攥越緊。
互動話題:
如果你是美國消費者,會為了“支持國貨”多花5000美元買本土車,還是轉向性價比更高的進口二手車?評論區聊聊你的選擇!(關注我,看懂全球財經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