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學界迎來一項重大突破!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科學家們成功合成出一種無銅超導氧化物。這種新型材料在常壓下,大約零下233攝氏度(40K)時就能進入超導狀態(tài),打破了40年來的科研壁壘。
在電子設備運行時,大家可能會發(fā)現它們會發(fā)熱,這其實是在消耗能量。而超導體有個神奇的特性——零電阻狀態(tài),能避免因電阻產生的能量損耗。要是能廣泛應用超導體,就能更好地滿足全球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不過,目前發(fā)現的數千種超導材料,大多要在接近絕對零度(約零下273攝氏度)的極低溫度下才能工作,很難大規(guī)模使用。
時間回溯到近40年前,1987年,物理學家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和卡爾·米勒發(fā)現了銅氧化物超導材料,這一發(fā)現讓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開啟了高溫超導研究的大門。直到現在,銅氧化物仍是常壓下唯一能在30K(約零下243攝氏度)以上溫度超導的氧化物材料。
這次,NUS的阿瑞安多教授和斯蒂芬·林爾·周博士帶領團隊另辟蹊徑。他們研究發(fā)現,層狀材料的層間相互作用和超導轉變溫度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還據此建立了一個模型,預測出一些不含銅但可能成為高溫超導體的材料。經過努力,團隊成功合成出一種鎳氧化物化合物(Sm-Eu-Ca)NiO?,實驗證實它在30K以上的溫度就會出現零電阻現象,這可是超導的明顯標志。
斯蒂芬·林爾·周博士介紹說,這種無銅超導氧化物和銅氧化物一樣,在常壓下就能實現高溫超導。這意味著高溫超導可能并非銅的“專利”,元素周期表上還有更多元素可能具備這種特性。阿瑞安多教授也表示,這一發(fā)現無論是對超導理論研究,還是對研發(fā)更多實用超導材料都意義重大。相關研究成果已于2025年3月20日發(fā)表在《自然》雜志上。
目前,科研團隊還在深入研究這種材料的特性,比如調整電子占據情況、改變靜水壓力等,希望能更深入了解高溫超導機制,進而合成出更多能在更高溫度下工作的超導材料。NUS的博士生羅朝陽也為這項研究貢獻了力量,他利用電子顯微鏡證明了合成材料具有高結晶度和純相特性。這項突破為下一代超導材料的研發(fā)邁出了關鍵一步,有望在現代電子和節(jié)能技術領域大展拳腳。
參考資料:DOI: 1038.41586/s025-08893-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