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消費貸變臉,利率"破3地板"為何突然畫上休止符...
今天,銀行消費貸為何突然改變畫風?前幾天低至2.4%的利率,從4月起要調到不低于3%以上,這是什么情況?是不是錢又要緊了?
確實,3月30日各家銀行突然接到總行通知,要求4月起消費貸利率不得低于3%,這讓很多人猝不及防,剛剛還在享受"價格戰"紅利的消費者們,連周末都不給喘息,被通知"未提款客戶請于周一(3月31日)之前提款",這波操作確實有點急。
到底為什么突然叫停低于3%的消費貸?
從市場數據看,2月份全國性銀行線上消費貸平均最低可執行利率為2.91%,部分銀行甚至殺到了2.5%左右,這么低的利率是怎么來的?
銀行內卷是主因:各家銀行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互相壓價搶客戶,利率越壓越低。
資金成本下降提供了基礎:存款利率下降,銀行資金成本隨之下降,有了降低貸款利率的空間。
薄利多銷的營銷策略:部分銀行希望通過超低利率吸引更多優質客戶,尤其是高收入群體。
但這種“價格戰”其實已經殺得有點過火了,有些消費貸利率甚至低于央行公布的1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70個基點,還有不少產品甚至比房貸利率還低不少。
你想想,現在首套房貸利率3.15%,二套房貸3.55%,而消費貸卻能低至2.4%,這利差明顯不合理啊!
這種消費貸降息隱藏的風險和監管擔憂,表面上看,這是銀行的營銷行為,但背后隱藏著幾個明顯風險:
1.消費貸違規流入樓市:利率倒掛導致的套利空間,會誘導一些人用消費貸違規置換房貸,雖然有限制,但總有漏洞可鉆。
2.資金脫實向虛:超低利率的消費貸還可能被挪用到股市、理財等資本市場,背離了支持消費的初衷。
3.風險定價不合理:消費貸作為信用貸款,風險本該高于抵押貸款,利率低于房貸實際上是風險錯配。
所以,我認為這次監管叫停主要是針對市場亂象進行的及時糾偏,是為了防患于未然,避免類似的"以貸養貸"問題再次蔓延,那就變成了“借新還舊”,這不就是拆東墻補西墻嘛,到頭來還是一場空,老賴依然是老賴,債依然是債,冤冤相報何時了…
但我要說明的是,這不是政策收緊信號,而是對前期過度寬松以及價格戰的一種修正,對真正資質良好的購房者影響并不大,消費貸款本身就是無抵押信用貸,看的就是你的信用度,同時對于有資金需求的人,無論房貸還是消費貸,都要根據自身還款能力合理安排,不要盲目加杠桿。
對市場而言,這也不是壞消息,而是一種及時糾偏,是防患于未然的審慎舉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