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陳姐(化名)
最近差點被手指痛逼瘋!
她右手食指指甲下面長了暗紅色斑塊
有時大半夜手指突然傳來一陣劇痛
平時冷水洗手,手指就跟被刀割一樣疼
就連敲個鍵盤都得戴上雙層減壓指套
不然根本受不了
而且胳膊往下垂的時間超過 5 分鐘
指甲那地方也會一陣一陣地疼
最后實在疼得受不了到醫院檢查
才發現原來是甲下血管球瘤!
什么是甲下血管球瘤?
甲下血管球瘤是一種起源血管球體的良性腫瘤,常發生于手指或足趾的甲床區域。
血管球體是人體皮膚真皮層中的微型“恒溫調節器”,由動脈分支、平滑肌細胞、神經末梢及靜脈網絡構成,通過收縮/舒張調控肢端血流量,維持體溫和局部微循環(尤其在指尖、甲床等末梢區域分布密集)。
當血管球體內的平滑肌細胞或血管結構異常增殖,伴隨神經纖維過度增生,便會形成這種“痛覺敏感”的瘤體。
甲下血管球瘤有哪些典型癥狀?
甲下血管球瘤可在顯微鏡或放大鏡輔助下,局部麻醉完整切除瘤體,復發率<5%,術后疼痛即刻緩解。若拖延治療,可能致使甲床萎縮或永久變形。
出現下列典型癥狀時,別硬抗,應盡早就診,借助高頻超聲或MRI明確診斷。
核心癥狀:難以忽視的劇痛
01自發性疼痛
表現:即使未受觸碰,也可能出現電擊樣、灼燒樣或刀割樣劇痛,疼痛程度與瘤體體積不成正比。
科學解釋:瘤體內神經末梢密度極高(可達正常組織的10倍以上),如同“痛覺放大器”。
患者描述:“像有人用針不停扎指甲縫”“指甲下藏著火炭”。
02 觸發痛(誘發性疼痛)
輕微觸碰:穿鞋、剪指甲、敲鍵盤等輕微壓力即可引發劇烈疼痛。
溫度敏感:接觸冷水、冷空氣或突然升溫時疼痛加劇(如冬季洗手、夏季進入空調房)。
體位變化:患肢下垂時疼痛加重,抬高后緩解(因血流壓力變化刺激瘤體)。
特征性體征:指甲下的“蛛絲馬跡”
01甲床顏色異常
典型表現:指甲下方可見藍紫色或暗紅色斑點(直徑1-3毫米),類似“瘀血點”,但長期不消退。
機制:瘤體內血管異常增生,血液淤積導致顏色改變。
02點狀壓痛(Love試驗陽性)
檢查方法:用針尖或筆尖輕壓甲床,可找到精確的痛點(與甲溝炎的廣泛壓痛不同)。
意義:是區別于其他疾病的關鍵體征,幫助醫生定位瘤體。
叩擊檢查甲下血管球瘤
03指甲變形(中晚期)
表現:長期壓迫可能導致指甲局部凹陷、隆起或縱向裂隙。
注意:早期可能無此表現,易被忽視。
如何預防甲下血管球瘤?
甲下血管球瘤的發生與遺傳、外傷、慢性刺激等多因素相關,盡管無法完全杜絕發病,但可通過“減少末梢損傷+關注遺傳風險”進行預防。
避免末梢損傷:保護指/趾甲區域
(1)減少物理壓迫
足部:選擇鞋頭寬松的鞋子,避免長期穿高跟鞋或尖頭鞋擠壓腳趾。
手部:避免反復敲擊鍵盤、使用工具時過度按壓指尖,可佩戴減壓指套。
運動防護:攀巖、踢足球等活動時,穿戴專用護具保護甲床。
(2)正確處理外傷
若指甲被砸傷、刺傷或撕裂,及時消毒并保持清潔,避免感染誘發異常修復反應。
避免自行粗暴修剪指甲或頻繁美甲(尤其甲床去角質操作)。
(3)職業防護
長期接觸振動工具(如電鉆、氣錘)或低溫環境的工作者,使用防震手套并注意手部保暖。
關注遺傳傾向:高風險人群加強監測
(1)家族史排查
若親屬中有甲下血管球瘤患者,定期觀察指甲是否有疼痛或顏色改變。
可通過基因檢測(如GLMN基因突變篩查)評估遺傳風險。
(2)孕期女性需警惕
雌激素可能促進血管球體增生,妊娠期若出現甲下疼痛或藍斑,盡早就診。
審核專家
馬洪良
骨與軟組織外科
副主任醫師
門診時間:周二下午
周五上午(武侯院區)
《防癌大講堂》節目預告
每周四晚22:00鎖定四川電視臺新聞頻道(SCTV-4)收看《防癌大講堂》,癌癥「防-篩-診-治-康」全周期科普,抗癌指南全程守護!
本周四(3月27日)話題:當失眠遇上麻醉
講者:手術麻醉科張旭東副主任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