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梨花針
智谷趨勢出品 | ID:zgtrend
在中國,到底有多少人有社保?
2025年春節后,美團、京東、餓了么紛紛宣布將逐步給騎手交社保的好消息,近日劉強東還在朋友圈罕見發聲,呼吁更多靈活就業者獲得五險一金待遇,期待各階層一起幸福生活。
在輿論歡呼聲中,不少人出現了“社保幻覺”——連外賣騎手都交上社保了,全民社保的時代快要到來了。
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先拋開輿論的干擾,先對社保體系做個基本科普。
先簡單介紹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史。
1951年2月,中國頒布《勞動保險條例》,并經1953、1956年兩次修訂,全面建立了適用于中國城鎮職工的勞動保險制度。以勞動保險為主要標志,中國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有了新發展。
與之對應的,農村建立了 “五保”制度,這也是第一項中國特色的鄉村社會集體福利保障制度。
改革開放后,伴隨企業制度改革、城鄉統籌發展等一系列變化,中國社會保障改革加速。1993年開始,中國明確“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任務,并提出“城鎮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金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 至今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大家口中所說的“五險一金”,具體指的是城鎮職工保險體系,即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由用人單位為“職工”繳納。與城鄉居民保險(新農合\新農保)這樣針對無單位“居民”的保險區分開來。
仔細觀察會發現,中國的社會保障模式不是攤大餅,而是一個兼顧不同需求的多層次結構。
先來看底部基礎層,由基本醫保承托。繳納無門檻,上至80歲老嫗,下至呱呱墜地嬰兒,都能交,而且與每個人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大家繳納熱情最高。截至2024年底,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約13.26億人,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絕大多數國人的最先交的社保就是醫保。
腰部中間層則更多樣化。是養老、工傷、失業、生育保險 (后與職工醫保逐漸合并) 等進階保障,并不是全民“基礎款”,未成年人和已退休人員就不在其中。這也是靈活就業群體與單位職工的分水嶺,職工社保則是單位為員工強制性繳納的,否則就違法。
塔尖,則是“五險一金全配套”,部分職工能夠觸及。長期以來,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職工是社保的主要參與者,直到2011年開始實施《社會保險法》要求單位為職工繳納職工社保,私營單位、外資企業才逐漸參與其中。
中國就業人員總數有7.34億,那他們到底是怎么分布的呢?
筆者查了今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 展統計公報》發現,截至2024年年末:
《晚點LatePost》此前文章分析,由于只有城鎮職工社保需要交齊五險,參照社保參保人數最低的失業險一項,可推導出——擁有完整社保(即五險)的人數最多為2.46億,占到 就業人員總數的33.5%。
換句話說,如果你擁有齊全的社保,那你已經超越至少67%的打工人,躋身社保“腰部”往上位置,是打工人中的“高配”了。
以上數據,至少說明“全民社保”的愿望固然美好,但卻道阻且長。
社保覆蓋不是輕飄飄一句話,需要意識到背后的現實難題。
近40年來,中國的社會保障改革經歷了從被動變革到主動變革、從自下而上探索到自上而下推進、從個別地區試點到全面總結經驗推廣、從單項改革到綜合改革等漫長而復雜的探索,最終找到了一條以維系和促進社會公正為己任的漸進發展路徑。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目前已經構建了全球最大社保體系,如果算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養老保障已經覆蓋10.75億人,這放在任何一個歐美國家或者發展中國家,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換句話說,2.46億人有完整社保這件事,這已經是個了不起的成就,是再分配的奇跡。
那么,為什么擁有完整社保的就業者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這么多?
或許我們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不同類型勞動者對社保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以外界最 為關心的靈活就業群體為例,包括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快遞員、家政人員等等,這部分勞動者規模約在2億人左右。
這部分群體,很大一部分來源是進城務工農民工,從欠發達地區向大城市遷徙。其可能在家鄉已經參加過新農合、新農保等城鄉居民保險體系,但到了大城市面對依托單位的傳統“五險一金”,也就是城鎮職工保險體系時,在“想要”和“能交”之間,存在著落差。
我已經工作7年,之前并未繳納社保。考慮到退休政策和家庭的經濟壓力,不希望多一筆開支,我目前需要承擔上有老、下有小以及還房貸的壓力。
——這是騎手陳瑞的聲音。
騎手這個職業我也干不長,先過渡下,后面還是會去找一份正式工作,交不交都沒關系。
—這是00后騎手小張的聲音,他對于社保的態度是“無所謂”。
家里人或者老一輩的非常在乎社保,如果公司交了,對他們也有個交代,在認可外賣這一行業上,可能也可以改變他們的看法。
——這是騎手張波的聲音。
以外賣騎手為例,在平臺紛紛宣布逐漸為全職和穩定兼職買社保后,輿論幾乎一邊倒為此歡呼,但《第一財經》、九派新聞、大河報等媒體采訪了不少騎手,他們聽到這個消息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丹丹課題組開展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若強制要求騎手個人繳納社保,約23.5%的騎手明確表示“不愿參保”;38.9%的騎手僅愿將月收入的5%以下用于社保;僅不到一成的騎手能接受現行個人繳費比例。
這種預期和現實的差距,從何而來?
一方面,我國社保體系為五險合一,養老保險是五險中的大頭之一,也是一個長期“投資”,要交滿15年退休后才能開始領取養老金。這漫長的“投資”存在不確定性。雖然現在大部分城市也放開了戶籍限制,鼓勵勞動者以靈活就業身份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但個人承擔比例在20%,這與“新農保”每年最低百元的保費相比,落差過大。
另一 方面,對于帶有典型零工特征的靈活就業勞動者而言,社保支出的成本較高。按照目前現行方案,傳統“五險一金” 中,企業承擔比例約為26%,個人承擔比例約為10%。
以外賣騎手為例,按最低繳費基準算,北京每月騎手個人部分的社保繳納費用為716元,上海騎手則需繳納775元。
對于不少騎手來說,要拿出每個月收入10%左右去交社保,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如果變成靈活就業身份參加養老保險,這個成本還會再翻一倍。
對于騎手們來說,最迫切的還是職業傷害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做外賣這一行,大多數騎手為了多掙現錢都很拼命,拼時間、搶速度、卡綠燈、冒雨送單都是家常便飯,隨時在上演“速度與激情”。
00后騎手田文接受九派新聞采訪時說,比起意外本身,更讓他們擔心受怕的是意外之后能否得到有效的理賠和保障。
這不僅僅是騎手一個群體面對社保時猶豫,也是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小說寫手等靈活就業群體的共同問題,每個群體都有自己的風險偏好。
也許有人會說,勞動者愿不愿意是一回事,用人平臺為什么不主動交?政府部門為什么不強制交社保?
一百多年前,社保制度在西方建立之初,確實有這么一個初衷,克服少數群體存在的“短視”,防止導致未來給社會帶來的負擔成為不穩定的風險。
但別忘了,依托中國互聯網平臺崛起而誕生網約車司機、騎手、快遞員、網絡主播等新就業形態群體,也就是過去10年的事。
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速度太快了,創造了大量全新的崗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也同樣超出了社保制度1993年在改革時的設計框架。
中國保險學會的李干、董保華等學者在《從“單雇主”到“無雇主”:新業態社會保險參繳機制的困境與革新》文章中就指出了當前的難點——我國社會保險參繳機制是以“單雇主”模式為基本框架,但新業態是“無雇主”靈活就業模式,兩者的適配矛盾尤為突出。
至于政府部門為何不強制交社保,必須看到,把靈活就業群體納入社保網絡這事,急不得,慢即是快。
俗話說“舊時代的船票登不上新時代的船”,新生事物需要時間去接納、消化、磨合,從無序到有序就是一個過程,絕不是能一蹴而的。
如果操之過急,容易出現反作用。舉個極端的例子,最低工資標準的設立,想必99%的人覺得是好事,但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曼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中將最低工資描述成:“好心辦壞事 的典型案例”“最低工資對窮人是場災難”。
為什 么?因為在最低工資標準下,雇主可能對低技能工人實施雇傭歧視,或轉而用機器換人,會帶來社會就業機會的收縮。
回到前面討論的靈活就業群體。畢竟,外賣、網約車、快遞等行業本就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中國的消費者享受了物美價廉的便利性,外賣費用不到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一,各平臺外賣業務的利潤率在3%左右,快遞更是利潤微薄,一個包裹只 賺幾毛錢。如果社保一刀切,那用人單位會衡量用工成本與效益,會衡量用人還是用機器,對勞動力市場來說無疑又是另一場“大地震”。
這一點,學界專家們是有共識 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說:在為靈活就業人群建立社保制度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盡量不要給就業機會帶來負面影響,不要影響就業,牢記就業是第一福利,其次才是社保,不要本末倒置,不要為了社保而減少就業。
對于每一個騎手、每一個快遞小哥、每一個滴滴司機來說,“保住飯碗”是第一位的,且不論它是“金飯碗”還是“瓷飯碗”。高質量充分就業,“充分”與“高質量”同樣重要。
擴面不是易事,日拱一卒,向前的每一步都值得肯定。
盡管道阻且長,但我們也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已經邁開了好幾步。
比如,靈活就業群體呼聲最高的職業傷害保險,2021年國家制定了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辦法,并在7省市啟動試點。截至2024年11月末,1022.64萬人都納入了保障。今年試點范圍將繼續擴大。
不同于傳統工傷保險,平臺為騎手辦理工傷職業時,不需要以綁定勞動關系為前提,不再以工資工資作為繳費基數,而是采取一種新的計算方式——按單繳費、每單必保、每人員工必保,由平臺按照上月總單量繳費。這可以看作是“勞動關系與社會保險解綁”的開荒之舉。
從外賣行業的實踐看,目前靈活就業群體的社保改革,也分為兩種路徑:
一種是京東等平臺沿用傳統勞動關系,將靈活就業者轉化為“全職騎手”,為其繳納傳統的“五險一金”,這也是在現有政策框架之下的有益探索。最新的數據是,已新簽約了1萬名全職外賣騎手。
另一種是餓了么、美團等平臺,在人社部等相關部門指導下,探索“不完全勞動關系”下的解決之路。比如美團以“按單繳費”方式,由平臺為騎手補齊了新型職業傷害險,解決了騎手最為需要的工傷險難題,接下來也在逐漸向養老保險等關鍵險種改革推進,整體預計覆蓋的規模在百萬量級。
兩種方法,都值得肯定,也各有優劣。
如果套用現有的社保方案,給全職騎手上“五險一金”,保障力度強,但受成本制約,規模存在上限,而且“企業包辦勞動者個人社保成本”的可持續性也有待市場檢驗。
如果按靈活就業的職業特征,逐步補齊工傷險(新興職業傷害保險)、養老保險,雖然在單獨的險種范圍上不如“五險一金”,但勝在更靈活普適,而且對用工方來說,同樣的成本投入之下覆蓋范圍也要更廣。
“讓1萬人吃好”和“讓100萬人吃飽”,方案差異的背后,是不同改革思路的體現。
所以,試點的意義很重要,它可以探清前路的荊棘,避免“轉大彎”帶來翻車的風險,這與中國一貫堅持的“先易后難、先試點后推廣、先局部后全局”的公共制度改革原則是一脈相承的。
一旦騎手交社保的試點成功,那它很可能會超越騎手群體,影響8400多萬新就業形態從業者乃至2億靈活就業群體的未來,做強社保金字塔的“腰部”。
正因為如此,我們反而希望它慢慢來,穩一點。我們都知道,路雖遠,行則將至。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智谷趨勢為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宏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產業轉型……這里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