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5胡潤全球富豪榜》,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以65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760億元)的身家首次登頂中國首富,位列全球富豪榜第23位。
但是,首富光環下的張一鳴異常低調。他鮮少公開露面,甚至在2021年卸任CEO后徹底淡出日常管理,專注于“遠景戰略與社會責任”——目前,張一鳴正投身于生命科學領域。
1
從程序員到萬億帝國的締造者
張一鳴的崛起,是技術理想主義與時代機遇碰撞的必然結果。從2005年南開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畢業至今,張一鳴的職業生涯始終圍繞“信息分發效率”展開。
早期的五次創業(酷訊、飯否、九九房等)雖未成功,卻為其積累了關鍵經驗:數據洞察力與產品敏感度。
2006年他編寫程序搶購春運火車票,已顯露出對自動化工具的敏銳嗅覺;2010年抱怨iPhone 4價格時,他已在海淘初代iPhone并付費購買應用,成為移動互聯網最早的“極客”用戶。
2012年,張一鳴捕捉到紙媒衰落的信號,在餐巾紙上勾勒出今日頭條的雛形——一個基于AI算法的個性化新聞平臺。這一決策精準擊中了信息爆炸時代用戶的痛點:如何在碎片化時間中高效獲取內容。
此后,抖音的橫空出世更是將算法推薦推向極致,通過15秒短視頻重構了全球娛樂生態。
與大多數中國創業者不同的是,字節跳動蘊含濃厚的全球化血脈。2017年TikTok出海,通過收購Musical.ly并整合用戶,僅用5年時間便突破18億月活用戶,成為首個真正全球化的中國互聯網產品。
在美國,TikTok用戶覆蓋半數人口;在東南亞、歐洲,其本地化運營策略甚至擠壓了Meta的廣告市場份額。這種“無國界”的擴張,不僅讓字節跳動的營收增速遠超阿里、騰訊,更使其估值天花板從“中國巨頭”躍升至“世界級科技企業”。
又與多數富豪不同,張一鳴的個人生活極為簡樸。他不抽煙、不喝酒、不開豪車,自稱“道德狀元郎”,最大愛好是“做產品”和“發呆”。這種低物欲特質滲透至企業管理中:字節跳動堅持“Context, not Control”(上下文管理,而非控制)理念,通過扁平化架構與數據透明激發團隊創造力。即便在資本瘋狂涌入時,張一鳴仍牢牢掌控股權(持股約22%),避免因融資過度稀釋控制權。
這種觀念,似乎也預兆了其不會僅僅滿足于商業上的成功...
2
首富的下一場“無限游戲”:生命科學
2021年卸任CEO時,張一鳴宣稱將探索“虛擬現實、生命科學、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那個經歷了“奇幻漂流”的少年回到了他一開始的“家”——2001年報考南開大學時,他的第一志愿本是生命科學,后因分數調劑至微電子專業。而如今,他正通過字節跳動的醫療版圖和個人投資,將這一未竟理想轉化為現實。
字節跳動對醫療領域的布局始于2020年:斥資數億元收購醫學知識平臺“百科名醫網”,推出在線問診品牌“小荷健康”,并在北京開設首家線下診所“松果門診”。此后動作愈發密集——2021年全資控股高端婦兒醫院美中宜和,并入股北京宏達愛瑞腫瘤醫院(后更名為美中愛瑞腫瘤醫院),后者作為北京市第三家三級腫瘤專科醫院,在實體瘤治療領域擁有顯著技術優勢。
至2024年,字節跳動已形成“線上問診+線下醫院+前沿研發”的三維醫療生態:
線上:抖音解除處方藥禁售,新增1.3萬名醫療創作者,醫療科普內容收藏量突破13億次;
線下:成立注冊資本7.34億元的北京寧和康瑞醫療管理公司,獲批建設北京愛瑞醫院;
研發:在蘇州啟動AI驅動的泛癌種早篩項目,AIDD(人工智能藥物設計)團隊招募計算生物學頂尖人才。
在眾多生命科學細分賽道中,張一鳴對細胞療法的押注最為明確。
2025年1月10日,字節系腫瘤醫院美中愛瑞與新加坡百吉生物簽約,共建“中新腫瘤防治技術創新與臨床轉化醫學中心”(TMC),主攻CAR-T、TIL等細胞療法在實體瘤中的應用。
百吉生物作為中美雙報雙批10項臨床批文的創新藥企,其TIL療法(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療法)可通過提取患者自身腫瘤組織中的免疫細胞,經體外擴增后回輸體內精準殺滅癌細胞,被視為攻克肺癌、乳腺癌等實體瘤的潛在突破口。
根據規劃,TMC的首批項目將于2025年內進入臨床制備階段。這一合作絕非孤立動作——張一鳴個人創立的Cool River Venture基金,已將細胞療法列為重點投資方向。從企業戰略到個人資本,雙重布局彰顯其決心:將算法時代積累的數據處理能力,遷移至生命科學中最復雜的細胞系統解碼中。
生命科學與AI算法的底層邏輯存在共性:二者均試圖通過解碼復雜系統(人類基因組/用戶行為數據)實現精準干預。張一鳴的布局路徑,正延續其“數據驅動”方法論:
一方面,AI可賦能研發,字節AIDD團隊利用深度學習模擬藥物分子與靶點結合,可將傳統藥物發現周期從5年縮短至數月;
另一方面,抖音覆蓋8億用戶的流量池,甚至可以為細胞療法的臨床試驗患者招募提供天然入口;通過新加坡合作伙伴接入東南亞醫療市場,規避地緣政治風險。
不過,跨界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坦途。細胞療法面臨的三大挑戰——技術壁壘、成本困境、倫理爭議,張一鳴同樣需要思考如何邁過。
對此,字節跳動的策略顯現出典型的“張一鳴風格”:通過投資臨床轉化中心(TMC)降低研發風險,借力抖音生態推動公眾科普,并以員工健康福利為試驗田——2025年新增的“門診報銷70%”等政策,或為未來細胞療法的醫保接入探路。
3
當互聯網巨頭按下生命重啟鍵
張一鳴的跨界,映射出兩個時代的碰撞與交融:
一方面,這是技術理想主義的勝利。 從推薦算法到細胞算法,從捕獲用戶興趣到破解生命密碼,其底層方法論一以貫之。若TMC項目成功,或將開創“互聯網+細胞治療”的新范式——正如TikTok重塑內容產業,生命科學的“字節化”可能重新定義醫療創新速度。
另一方面,這是商業邏輯的終極拷問。 當騰訊、谷歌、扎克伯格等巨頭悉數入局細胞療法(僅2024年騰訊便參與9起醫療投資),行業競爭維度已從流量爭奪升維至“人類生命質量”的競賽。
張一鳴需證明,字節跳動的組織韌性不僅能支撐短視頻迭代,更能耐受生物醫藥“十年磨一劍”的漫長征途。
寫在文末
或許,這位首富的終極目標早已寫在2012年的餐巾紙草圖中:用更高效的“算法”,解決更本質的問題——無論是信息,還是生命。
*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
since 2015.
來源/ 部分信息整理自網絡編輯/ RainForest出品/ 云上細胞團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