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AI人形機器人爆發的前夜,有人澆了盆冷水。
曾經壓中ofo、餓了么、滴滴的朱嘯虎,高調宣布退場人形機器人領域,朱嘯虎認為“我們最怕的就是市場共識高度集中,商業化又不清晰。我們從來沒有在這樣的案例上賺過錢。”
誠然,在市場分歧時布局,在高度共識時離場是朱嘯虎一貫的“反共識”策略,但這一舉動還是引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業者的集體不滿。
經緯張穎在朋友圈直言“以后機器人公司誰還會跟他聊,更不用說拿他錢”,眾擎機器人創始人趙同陽則公開表示,朱嘯虎的投資邏輯更適合“快餐式項目”,而人形機器人需要長期深耕。
不過也有人發現,在朱嘯虎打掃退場的時候,vivo卻高調宣布入場。
3月25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vivo宣布成立「vivo機器人實驗室」,正式進軍機器人行業。
做手機的vivo,怎么也開始“不務正業”了?
vivo需要一個不屬于手機的故事
朱嘯虎的退局其實彰顯了一件事,那就是當下機器人市場,不掙錢。
“商業化路徑不清晰”對資本而言,就是死罪。資本方就是那個要借腹生子的財主,而不是跟你兩情相悅的愛人,它們要的是今晚洞房,明早生子,十月懷胎都嫌慢。更何況目前的機器人市場,確實讓人短時間看不到落地的畫面。
很遺憾的說,雖然我們現在能看到機器人走路、跳舞等表演,好像已經邁進了一大步。但實際上它們眼中端杯水才是更難的動作。
拿宇樹H1機器人為例,它的關節活動范圍只有19個,這也就意味著它的運動控制能力還遠遠不達標。去年全球發布的各類人形機器人產品過百款,比過去20年加起來都多。但實際上大部分仍處在實驗室階段,做一些固定動作,或者需要人為“遙控”。
還拿風頭正盛的宇樹舉例,科研類高校才是宇樹的訂單主力。
換句話說,當下的機器人市場,其實就是很直白的“校園玩具”。科研價值大于商業價值,也就是朱嘯虎所謂的“商業化路徑不清晰”。
那么說回vivo,這么“不賺錢”、“難落地”的機器人,vivo還要急著進?
要知道vivo一直強調“本分”管理,要求團隊用專業管理方法論保證“準確決策”。其中以三個閉環的方法論為標尺。這三個閉環分別為體驗閉環、商業閉環、心智閉環。
但“商業化路徑不清晰”也許與商業閉環的方法論有些沖突,就可能顯得vivo入局家庭機器人有些“不本分”,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從國內手機份額上看,vivo成績還是很不錯的,但隨著華為與小米在汽車領域的成功,越來越多的壓力也就隨之浮出,在“第二曲線”蔚然成風的態勢下,vivo可能也到了要講一段不屬于手機的故事了。
不得不說,vivo切入點的選擇還是很明智的。
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胡柏山表示vivo將重點孵化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讓機器人“看得懂場景,聽得懂需求,給得了回應”。
所謂“大腦”和“眼睛”,無非是AI和傳感。聚焦到“眼睛”和“大腦”,自然而言就避開了當下宇樹們的優勢區,避開機器人硬件劣勢,才能讓故事更好的講下去。
講故事自然繞不開一個經典的開篇,而百萬年薪招人才恰是一個不錯的“標題”。
這是需求也是訴求,千金之下,馬骨的定義不拘于此身,vivo也一直在AI方面屢增投入。
2023年末,vivo副總裁周圍在媒體采訪中表示“vivo大模型現在每年20-30億的投入成本,人才和設備各占一半,人才成本平均稅后100萬元。公司對大模型投入定義為高規格投入,沒有設置上限”。
但如此高成本、長持續的AI領域深耕,結果卻在去年鬧了個烏龍。
去年9月份,河南鄭州一網友在用vivo WATCH GT手表詢問無聊怎么辦時,手表回答可以進行自殺或者自殘。
盡管vivo方迅速回應:上述回復內容是來自公開互聯網的錯誤信息,目前技術團隊已經修復并升級。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vivo如今的AI技術,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這聚焦的“大腦”,可能沒有那么靈光。
家庭機器人的現狀,一地雞毛
除了“大腦”問題,vivo選擇的家庭機器人場景,當下的發展也許沒有那么美好。
業內不少從業者認為,機器人目前最有可能實現落地的場景是B端,例如安保、導購、工業搬運等,因為這些場景比較固定,需要的算力與設計比較親民。
偏偏vivo聚焦的點是家庭場景。
提到“個人”、“家庭”、“機器人”這幾個高敏詞匯,不由的讓人想到——掃地機器人。要說現在就落地實用的家庭場景機器人,也就這么一個。
至于那些還在實驗室里“洗衣做飯”的,先修出來個“人樣”走出實驗室再做討論,AGI都落不了地的局面,不要貪ASI的變現。
但很顯然目前的掃地機器人場景,可謂是一地雞毛。
根據天眼查APP數據顯示,巔峰時期科沃斯市值破千億,石頭科技市值也有670億,三年時間過后,科沃斯356億,石頭科技449億。
2024年三季度財報中,科沃斯凈利潤603.9萬元,同比下滑69.21%,石頭科技三季度凈利潤也同比下降了43.4%。
而且第三方平臺上,掃地機器人也一直是投訴界的常客,黑貓投訴中,“掃地機器人”有關的投訴高達10589條,涵蓋從性能到售后、到價格方方面面。
與市場相匹配的是掃地機器人品牌的大面積關停,連雷軍投資的睿米也在去年底宣布終止運營,可見一斑。
那么如果vivo做這個當下家庭智能機器人唯一能落地的項目,又能有多大的市場想象空間?
不過就算vivo不按手機做產品的思維去做“大腦”和“眼睛”的生態,當下大面積退燒的掃地機器人項目,又有多少客戶需要vivo的toB服務?
可以推測,vivo如果選擇掃地機器人的路子,走的可能會比較艱難。
那除了掃地機器人,剩下的就是那個還沒落地的家用人形機器人,又或者是未來誕生的什么新業態了,但對于跨界的vivo來說,短期商業化路徑不清晰的情況下,能支持多久?
換句話說,家庭用的人形機器人,能在3-5年內落地嗎?vivo的手機業務能為家庭機器人故事輸送多久的筆墨?
其實從這個選擇也可以猜想,vivo可能也想如華為、小米一般構建起一個完備的家庭生態,但很顯然家庭機器人這個切口在短時間內并不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在家庭機器人場景傾盡資源,不如繼續深諳自己的手機AI。
vivo創始人兼CEO沈煒也曾表示,AI技術是智能手機從“工具”向“智慧伙伴”轉型的關鍵,未來手機將更主動地理解用戶需求。OPPO的CEO陳永明更是在內部公開信中,就直接將2024年定義為AI手機元年。
而vivo手機的AI功能也并非完美,之前的AI訂座、AI搜索、AI證件照背景替換等功能,更像是AI技術的場景延伸而非創新。
胡柏山也在采訪中承認“我們當時展示的功能就是點個外賣,說能點成功。其實每一步成功率只有 85%,跑三步就跑不動了,時間也很長,這個體驗只是個模型,用戶體驗根本不好。”
AI噴涌的時代,也是“技術脫敏”的時代,當大家被一次又一次“XX技術變革”、“首個XX技術”刷屏的時候,會發現如今的很多所謂的創新,本質上是“細節優化”或者“場景延伸”,而不再是真正的生態改變。
對于vivo當下的情況而言,在沒有更完備的計劃、更果決的跨界態度之前,也許聚焦到自身本職業務上,在AI手機浪潮之下,不斷完善自身的AI技術,才是不亂搞的本分。
難夸的界,難拍的板
也有人會問,為什么vivo不像華為、小米一樣進軍汽車領域呢?
胡柏山曾表示,vivo選擇一個新賽道,“不會看是不是風口,也不會單純的看市場規模,而是去看與我們的核心能力是否匹配,以及我們能不能進去給用戶創造價值。對于vivo的基因而言,相比于汽車行業,機器人是更好的選擇。”
我們且不管家庭機器人到底是不是一個好選擇,但以vivo過往的布局和領導思維來看,vivo可能很難拍板進軍汽車行業。
vivo一直以來都很少“跨界”,也因此可能缺少一些跨界做產品后的品牌粘性。
除了手機、耳機、平板、手表這幾項常見的vivo產品外,vivo很少有跨界產品,在vivo官網的商城中,你甚至能看到公牛的臺燈和綠聯、百度的音響,可見vivo在跨界產品上的匱乏。
小米SU7上市的首月,鎖單88000輛,其中60%都是“天使單”,即這些用戶沒有試駕過,沒有看過車,就直接下單了。
這就是品牌的粘性,小米是個跨界老玩家,現在你哪個領域沒看到小米標,還會有人專門去喊話雷軍布局一下。
vivo沒有品牌粘性嗎?有的,能做到這個市場占比自然不俗,但大多都聚焦在手機這幾個品類上,可能品牌粘性的延伸程度沒那么高。
再者,vivo領導班子的決策習慣,可能很難拍板造車。
雷軍當時提造車時,一樣是大面積的不看好,雷軍的態度是什么?用錢砸。1080億拍桌子上,一句“虧得起”,比什么都有用。
這個畫面轉換到vivo領導上,會不會有些許的違和感?
汽車跟手機是兩回事,這種巨額投入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項目,需要一把手果決的拍板才能實現,甚至一把手想干都不一定順暢。
余承東是很果決想造車的,但華為對外一直是強調“不造車”,結果是四年“五界”,在這種自我拉扯的氛圍中,余承東在內部諸多的反對下,依然實現了“沒有華為標,但是其實都是華為車”的實際情況。
但沈煒是一個講究“本分”的領導。沈煒對本分的理解是:本分是凡事追求長遠而不只爭朝夕的態度,本分是所思所言所行高度一致的踐行,本分是不為果只埋頭種因的執著。
從vivo布局家庭機器人這點,也能看出vivo的“本分”思維。
vivo之所以著重研究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本質上就是延續自身在AI大模型和影響領域的積累,而博鰲論壇現場展示的“vivo混合現實頭顯”,其實就是vivo視覺研究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據悉即將發布的 X200 Ultra 上,也會集成 vivo 在影像領域最新技術突破。
往好了說,這是跨界時將自身優勢盡數發揮的選擇,是生態的另一種延續;往差了說,這也許是跨界怕失敗,選了個旱澇保收的穩妥打法。
看起來vivo是在講一個不屬于手機的新故事,但方向上還是老技術、老優勢的延伸,無非是開了個新窗口、新鏈接罷了。在這基礎上成了皆大歡喜,失敗了成果也是手機通吃的。
本分并非壞事,這是支撐vivo能做到當下國內手機市場高份額的根基。但對于未來的嘗試和突破而言,本分也可能成為vivo跨界的阻礙。
就像萬維鋼老師說的那樣:“總想四兩撥千斤、少花錢多辦事兒、以20%的投入解決80%的問題,那是走不遠的。中國必須有人寧可選擇費力又費錢的路。”
技術的研究是如此,品牌的跨界突破亦是如此。也希望vivo能在保持手機業務的前提下,多多嘗試新業態。倘若沒有合適的項目,不如堅守大本營,把AI手機做的更好才是本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