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孫瑩 通訊員 石學政 蘇琳 唐英頡 淄博報道
當短視頻成為青少年表達的新語言,當AI重新解構諸子百家的智慧,淄博正在上演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這座城市以主題為“與子同學·友善同行”的短視頻展播活動為起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齊文化與互聯(lián)網生態(tài)深度融合,在AI浪潮中,尋找讓“諸子時代”文化破圈生長之法。
AI 解碼,激活“諸子時代”文化
“文明+互聯(lián)網”的創(chuàng)新模式,讓諸子百家“活起來”。2月28日,淄博市開展“與子同學·友善同行”短視頻展播活動,以“五大板塊”為支點撬動青少年的創(chuàng)造力。“與子同學·好少年講習俗”溯源民間傳統(tǒng),“與子同學·少年說成語”激活歷史典故,“與子同學·諸子學成語”串聯(lián)百家智慧,“與子同學·少年諸子說”鼓勵思辨表達,“與子同學·少年愛農事”則將鏡頭對準田間地頭,展現(xiàn)和諧、團結、友善的勞動氛圍。
活動一經啟動,便引發(fā)了全市中小學生的參與熱潮。截至目前,活動累計發(fā)布短視頻90余個,播放量達180余萬次,點贊、轉發(fā)近8萬次。視頻中,青少年們有的身穿傳統(tǒng)服飾,在周村古商城、齊文化博物館等文化場景中娓娓道來,有的借助AI 技術,與晏嬰對話詮釋友善真諦;有的通過剪紙的方式,演繹管鮑之交的深厚友誼。短視頻變成小學生解構經典的“翻譯器”,他們不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主動的敘事者,講述自己對齊文化、諸子思想、中華美德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帶動了更多人共同學習了解齊文化、諸子思想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和時代意義。
線下研學,開啟跨時空之旅
三千年泱泱齊風,八百載海內名都。太公封齊建國,管仲變法圖強,稷下學宮百家爭鳴,諸子思想如星辰交匯,照亮華夏文明的夜空。3月29日,在淄博市“與諸子同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短視頻展播活動啟動儀式上,“尋著諸子的足跡”青少年研學游路線發(fā)布。
從稷下學宮考古現(xiàn)場到管仲紀念館,八處文化地標成為沉浸式課堂。當少年們在齊文化博物館借互動屏與先賢“隔空論道”,在孔子聞韶處看編鐘古磬復鳴《大韶》雅樂,齊文化不再是凝固的文本,而成為可交互、可體驗的立體空間。這種“在場感”的教育革新,讓每處遺跡激活文化記憶,邀請少年共赴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之約!
四維共振,構建協(xié)同育人體系
學校教育提供知識圖譜,家庭教育注入情感基因,社會實踐搭建體驗場域,網絡空間創(chuàng)造傳播裂變。當二十四節(jié)氣口口相傳,當"一鳴驚人"演繹為AI動畫短片,當“濫竽充數(shù)”借校園劇敲響誠信警鐘……淄博構建起“校家社網”協(xié)同育人體系,傳統(tǒng)文化通過多模態(tài)傳播完成現(xiàn)代轉譯,實現(xiàn)文化育人的“雙向奔赴”。正如參與老師所言:“當孩子們用鏡頭講述‘一鳴驚人’的故事,用AI復刻古人的思辨,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已悄然發(fā)生。”
從短視頻展播到研學路線發(fā)布,淄博的這場文明實踐仍在繼續(xù)。當青少年用AI重新詮釋“老馬識途”的智慧,用鏡頭記錄農耕樂趣時,“如何讓‘諸子時代’文化在淄博破圈生長”這一問題有了回答。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或許不在于“保護”,而在于能否被新一代“再創(chuàng)作”。而這,也正是淄博的答案。
來源:大眾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