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作者/編輯: 哲南卡
| 分類: 哲叔聊國際風云
李嘉誠,曾經是華人商界最耀眼的神話。
但從拋售地產到賣港風波,"在商言商"撞上了國家利益,李嘉誠的商業帝國正被時代巨浪撕碎。
在大國較量的新時代,那些站錯了位置的商人,注定會成為歷史的棄子;人們也終將看清:真正的商業傳奇,從來都不是算計的產物,而是與國運共振的回響
媒體評價
01
說到香港商界傳奇,李嘉誠的"超人"名號,絕對無人不知。
這位從潮州來香港的窮小子,靠著塑膠花生意開啟了事業;在香港地產行業處于低谷的時候,他果斷地出手,構建出一個涵蓋地產、能源、港口以及零售等諸多領域的萬億級商業帝國,成為不少人仰慕的勵志典范。
但認真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所謂“白手起家”的傳奇經歷的背后,實際掩藏著許多被刻意淡化的真相。
1928年出生的李嘉誠,11歲時,為躲避戰亂逃到了香港。在茶樓跑堂,以及在鐘表行當學徒的日子里,他確實吃過不少苦頭。但很少有人提及的是,鐘表大亨舅舅莊靜庵給了李嘉誠關鍵的人生跳板。迎娶表妹莊月明,更是讓他獲得了岳母的資金支持——1950年創辦長江塑膠廠的5萬港元啟動金,也是來自這段姻親關系。
六十年代中期,香港爆發了嚴重的銀行危機,而且社會也持續處于動蕩之中,房地產行業陷入了空前的低迷狀態。李嘉誠覺察到,這其實是個難得的商機,于是果斷地買下大量低價的地皮以及物業,開始全力進軍房地產行業。
拍賣地塊
1971年,李嘉誠創辦了長江地產,而后更名為長江實業,并成功上市,成為香港四大房地產公司之首,也就是這次賣港風波的主角。
真正讓李嘉誠封神的,是在1979年“蛇吞象”般地收購了和記黃埔。
和記黃埔,是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英資洋行,在巔峰時期,擁有360家子公司,業務涵蓋了港口,船塢以及酒店等產業。
1975年因為遭遇財務危機被匯豐銀行接管。經過一番整頓后,匯豐依照香港法規的要求,準備將其出售。
耐人尋味的是,當面對怡和、太古這些老牌的英資集團的收購意向之時,匯豐卻選擇了擁有華人背景的李嘉誠。不但如此,交易條件還極為優惠,總價6.39億港元(當時和記黃埔總值60多億港元),首付僅僅只需20%,而且剩余款項居然還允許兩年內分期付清。
和記黃埔
按理說船王包玉剛與匯豐關系更鐵,英資集團實力更強,但匯豐卻寧可違背商業常規,也要選擇李嘉誠。難道是李嘉誠能力超卓,力壓群雄?當然不是,只要揭開"超人神話"的鍍金外殼,就可以看到這背后精密設計的權力游戲。
匯豐選中李嘉誠,是因為他對英國夠忠誠,在回歸之后能夠幫英資安穩地撤退;港府給其開綠燈,其實是要在回歸之前,扶植個聽話的利益代理人。
由此可見,誰能成為"超人",不僅是市場競爭,更是背后力量有意識選擇的結果。
02
90年代,香港的房地產已然趨于飽和;李嘉誠將目光投向了,正在改開的內地。
這位因“囤地捂盤”而廣為人知的商人,將香港的房地產模式引入內地:先以低廉的價格獲取土地,接著緩慢地進行開發,然后坐等房價飆漲。
借住自己的資本優勢和錯綜復雜的政商關系,李嘉誠在內地多個城市開始了“馬拉松式開發”。
在上海陸家嘴的黃金地塊,捂盤長達十年之久,而后轉手就輕松賺了上百億;
在成都的那上千畝土地,捂了十六年,最后兩倍加價順利賣出;
而北京的別墅項目更是拖延了足足二十五年,土地價格漲了超過二十倍之多。
北京的別墅項目
這種“時間換暴利”的套路讓內地開發商見識到了,什么叫資本游戲的頂級玩家。
2013年,香港有個學生寫了一篇作文叫《李家的城》,在當時非常火爆。文中指出,從用電到房貸,香港人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躲不開李家的盤剝;無數人擁擠在貧民區里,為了生計苦苦掙扎,李家卻賺錢賺到手抽筋。
這篇文章,在內地引發了輿論的關注,而李嘉誠的捂地行為也遭受到了批評。
或許是中美競爭大環境下,對我們的發展沒有信心,也可能是對政策的不滿,李嘉誠開始拋售內地資產,進入瘋狂套現模式:廣州商場、上海寫字樓、北京地標接連拋售,十年間累計套現了超過兩千億。
很多網友指責他“賣國求榮”。2015年,央視網也在《誰讓李嘉誠跑了》一文指出,李嘉誠未曾顧及官方此前對他在基礎設施、港口地產等領域的大力扶持,而在國家經濟發展面臨危機的敏感時期,持續地拋售資產,引發了市場的悲觀情緒。《人民日報》則評價道:“斯人已去,不必挽留”。
媒體評論
面對我們的批評,李嘉誠只是淡淡回應說,他只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空洞的道德來衡量他,不賺錢的商人不是好商人。這句輕飄飄的自我辯解,也成為他不負社會責任的常用擋箭牌。
李嘉誠套現所得的資金,馬上轉投到了英國的電網,天然氣以及港口等民生項目,手筆之大,幾乎“買下半個英國”,英女王甚至為他舉辦了兩次授勛儀式。
但在風光無限的背后,重大危機已然潛伏。英國的“脫歐運動”,把李嘉誠的投資布局給徹底打亂了;疊加后來的全球疫情沖擊,英國經濟急劇下滑,當地資本以“基礎設施應該國有化”為理由,開始迅速蠶食李家的產業。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李家遭受了巨大的虧損,數額超過了千億。最終其原本擁有的四千億元資產損失了四分之三,曾經蟬聯了21年的香港首富頭銜也沒有保住。
曾經的輝煌變成了破滅的泡影,無奈之下,李嘉誠又厚著臉皮,想重回中國市場,可惜時代早就變了。自此,李嘉誠也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直到這次賣港風波。
從香港到內地,接著到英國,李嘉誠“低買高賣”的商業邏輯,已被現實徹底放逐。與其說他是敗給了時運,不如說是因為他所依靠的那個政商曖昧、制度缺位的黃金時代,已經落幕了。
03
今年3月4日,香港交易所深夜發布一則重磅公告:李嘉誠旗下長實集團將全球23國43個港口打包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交易額高達228億美元。
這批涵蓋199個泊位的核心資產,還包含了被稱為"海上生命線"的巴拿馬運河港口。
李嘉誠拋售港口分布
美國近來頻繁對外釋放消息,要拿下巴拿馬運河以及關鍵港口,計劃對我們的商船收取高額的“過路費”,還打算組建“航運聯盟”來對付我們。
李嘉誠這個時候把咽喉要道拱手讓人,無疑是助紂為虐,給美國親手送上了制衡我們的關鍵棋子。
在中美博弈進入白熱化階段的當下,這筆交易一下子,就點燃了輿論的火藥桶。
面對“賣國求榮”的洶涌聲浪,李嘉誠依舊高舉著“在商言商”這一擋箭牌。但這次他盤算錯了——關鍵港口并非一般的地產,而是跟國運緊密相關的戰略資產。
交易剛官宣,官媒《大公報》連發三篇檄文,痛批“助紂為虐”。外交部雖沒點名,但是弦外之音,大家都懂。
香港兩任特首重申“愛國乃底線”。就連平日低調的霍家都發話敲打,“某些人竟忘了,若無國家背書,商人何以為是?”
大公報評論
資本市場也開始劇烈震蕩。消息公布當天,長和系股價暴漲了33%,但隨后的五天卻開始接連跳水。港口交易的190億美元尾款,到現在依然,懸而未決。港府已經根據國安法,啟動了交易審查。
最新消息顯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告,要對港口交易進行調查。“李超人”現在估計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了。
這場風波,實際上是李嘉誠商業邏輯的必然敗筆。他一直都將“只談生意,不論立場”掛在嘴邊,卻沒有明白,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中,中美博弈早就超出了商場游戲的范疇。
新時代的商人,不能只盯著錢袋子,更要心系家國,肩負責任。霍英東用一生證明了商人的最高境界是為國為民;而李嘉誠卻用晚節昭示,精明過頭,實際上是愚蠢的,無德之富,最終不過是鏡花水月。
李嘉誠
《周易》有云: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失去國家支持的李家,縱使富可敵國,也不過是西方政客案板上待宰的肥羊。
港口風波過后,江湖恐怕再無"李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