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
【我們的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間,是祭祀、祭祖和掃墓的節日。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QINGMING
節日起源
最初,清明只是一個提醒農民進行春耕春種的節氣。
《淮南子·天文訓》記:“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
《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季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八風”即八方來風,古代歷書所說的“清明風”是來自東南方,東南方即《周易》所說的巽方。
《周易》又有萬物“齊乎巽”之語,“齊”即“潔齊”之意,農歷三月一到,氣清景明,萬物皆顯,這就是“清明”得名的來由。
據古籍文獻記載,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掃墓開始于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在西周時期的著作《周禮·春官·冢人》中就記載了祭墓習俗,并且設立冢人、墓大夫分別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
東周戰國時期的文獻《孟子·齊人篇》中記載了戰國時期一個齊國人到東郭墳墓間乞食掃墓的祭品,說明此時掃墓儀式已經較為尋常了;
秦漢時期,祭掃墳墓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古代文獻《漢書·嚴延年傳》就記載了御史嚴氏跋涉千里清明回家祭掃祖墳。掃墓祭祀是寒食到清明不變的主題,從宮廷到民間都要在這期間祭拜先人,歷代沿襲成為一種固定風俗。
不過,在周秦乃至兩漢,這種祭祀祖先的活動并沒有明確在清明日,也沒有清明節一說。
QINGMING
清明習俗
祭祀掃墓
掃墓祭祖習俗歷史久遠,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
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區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后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范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并擴大到全國各地。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清明插柳
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地家家戶戶清明節這一天在門頭上插柳、在屋檐下掛柳、婦女頭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兒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掛紙錢。
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
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
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
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QINGMING
節令美食
由于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中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
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
關于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為盛行的唐宋時代,其傳播范圍也不出北方。
晉陸翙《鄴中記》最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
清明節時,中國南方部分地區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糍、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團子、暖菇包、艾草青團等等。
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后讓家人食用。
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
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
清明前后,螺螄肥壯。吃藕是祝愿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來源:網絡
編輯:黨建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