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悟”
ZJUSOM
近日,國際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FT50期刊之一)“最佳論文獎”在國際高水平會議The Society for Consumer Psychology (SCP)上頒發。頒獎環節,我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浙江大學管理學院2020級企業管理博士生(浙江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雙學位博士生)龐雨婷,她拿到了JCP期刊評選頒發的“BEST PAPER BY AN EARLY CONTRIBUTOR”獎項。
頒獎現場,龐雨婷上臺領獎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2020級企業管理博士生龐雨婷
作為備受全球高校青年學者矚目的獎項,“BEST PAPER BY AN EARLY CONTRIBUTOR”旨在表彰全球范圍內在該期刊上發表過的、由早期貢獻者(全球未畢業博士生或博士畢業兩年內的學者)作為第一作者完成的“最佳論文”。
過去,該獎項長期被海外博士生或青年學者“占據”,而今年,龐雨婷創造了新的“歷史”,成為中國大陸地區首個拿到該獎項的博士生。
這一消息傳來,學院里很多同學在祝賀的同時也對這位創造“歷史”的學姐感到好奇:她是如何從全球高校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拿到JCP頒發的這一國際獎項的?她平日里是如何做科研的?她是不是從來沒遇到過科研困境?
事實上,龐雨婷的科研成長故事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她也曾有過不自信與迷茫,同樣經歷過科研困境。那么她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如今在國際舞臺上“閃閃發光”的自己的?
龐雨婷與合作者發表在JCP上的論文(點擊圖片可查看研究詳情)
本期【研之有悟】專題,我們邀請龐雨婷做客專訪現場,講訴她“累并快樂的”科研成長故事與長期以來沉淀于心的科研經驗與感悟。
專訪現場
成為中國大陸地區首個拿到該獎項的博士生,得知獲獎那一刻是何心情?
Q1
龐雨婷
2020級企業管理博士生
“很激動,也很感慨:青年學者一定要勇敢去爭取。”
剛開始收到獲獎通知郵件的時候,我和我的合作者王麗麗老師和陳方圓老師都感到非常的意外與驚喜,因為這個獎每年都有來自全球眾多高校的競爭者參評,我當時完全沒想過自己能夠突出重圍,拿到這個獎。一方面,我很感謝領域的認可和對青年學者的支持,一方面也非常感激合作者老師們的鼓勵。
通過這次獲獎,我意識到青年學者一定要自信,勇敢去爭取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機會。因為一開始我覺得申請這個獎機會不大,所以看到獎項評選征集郵件時選擇了忽略。最后是在我的合作者、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陳方圓教授和我的導師王麗麗老師鼓勵下,才決定去爭取。最后能夠成功拿到獎,一方面是領域對我們研究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是我們自己對研究質量的信任。
其實在剛開始讀博的時候,我不太自信,“科研”仿佛是小時候夢想中的職業,“科學家”在我心里像是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名詞。我對在管院讀博的機會既期待又猶疑,我是否能夠做好科學研究,在這個人才濟濟的領域擁有屬于自己的成就。因此,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導師王麗麗老師,和我的合作者陳方圓老師們及其他合作者老師們,是她們的激勵,才讓我逐漸成為敢于直面挑戰、努力爭取一切“不可能”的自己。
此外,我也非常感謝我們學院營銷系的老師們,我們系許多老師科研經驗豐富,大多都有頂刊發表的經驗,可以從他們的交流中學習到很多。
龐雨婷(左2)與導師王麗麗(右2)及團隊成員梁可茵(左1)、董夢璐(右1)在學術會議上的合影
獲獎的這項研究做起來順利嗎?能否談談發表這篇論文背后的故事?
Q2
龐雨婷
2020級企業管理博士生
“這篇論文從選題到發表花了近3年時間,經歷過不少坎坷。”
這篇論文是我讀博以來產出第一篇高質量論文,背后經過了不少“坎坷”。剛啟動這個項目是在博一、博二,那時候的我還不清楚自己對什么研究話題感興趣,后來是在王麗麗老師的指導下決定開展健康行為相關的研究并積累研究經驗。
實際上一開始,我們的假設是關于別的效應的,但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發現原有的假設沒有得到驗證,但卻有年齡的調節效應。幾次數據都發現了一致的結果,因而我們調整了假設,并重新進行了文獻的檢索。在這一環節中,我發現在社會學心理學領域中有著核心概念相似的研究,因此,不太確定自己的研究是否有價值,所以我曾經和王麗麗老師多次探討研究的理論價值。
后來在王老師的鼓勵下,我還是抱著學習研究范式的心態去做了這項研究,最終在深入挖掘的過程中找到了我們的研究的理論與應用價值,并成功在JCP上發表。通過這件事我發現,國際高水平期刊很青睞這類能夠兼具理論與實踐價值,同時又能關注到特殊群體的研究。
其實論文審稿與返修的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如今回過頭來看,我有幾點感悟:首先,要相信自己是最了解自己項目的人,合作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盡管可能作為學生經驗不足,但還是要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即便最終沒有被采用,也能夠了解自己的想法存在哪些待提升之處。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我和導師在數據處理上產生了一些分歧,但我并沒有直接否定自己,而是通過查找充分的材料與論據去和導師討論,導師在傾聽我的想法后,認可了我,讓我去執行。這件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激勵著我更自信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其次,做研究一定要珍惜數據,盡可能地挖掘數據的價值。在數據挖掘過程中,說不定會有意外的發現。
ACR2024 會議上,龐雨婷與導師王麗麗、浙大管院營銷系老師楊浙帥以及團隊成員合影
你認為這篇論文最終能成功發表,最關鍵的是哪些方面做得好?
Q3
龐雨婷
2020級企業管理博士生
“關鍵還是因為選題有實際價值與社會意義。”
我個人認為最關鍵是研究的選題非常有實際價值。投稿過程中,雖然審稿人對論文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但他們對我們這個選題本身很感興趣并鼓勵我們繼續探索。
因為過去營銷領域的研究很少關注老年群體,而我們這項研究面向醫療健康領域,探索“年齡”作為信息框架效果的關鍵調節因素對疾病篩查宣傳的關鍵影響,有助于老年群體更好地開展健康篩查行為,進而維護人民生命健康。這極具應用價值與社會意義。這篇論文能夠進入下一輪修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選題的重要性。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返修要盡可能超出審稿人的期望。盡管審稿人沒有要求,但我們在第一輪修改時花了很大精力把所有的實驗都換了、重新做,用了更嚴謹的方式去檢驗假設,所以第二輪時審稿人對我們的文章很滿意。這也是我從合作者老師們身上學到的一些經驗。
這項研究從選題到發表,是否遇到過困難?你是如何克服的?
Q4
龐雨婷
2020級企業管理博士生
“面對審稿意見,沒有經驗的學者可能會失去信心。這時候,從合作者身上尋求力量很重要。”
困難有很多,我感到比較挫敗的時候其實是在收到第一輪的審稿意見時。因為我此前沒有高水平期刊發表的經驗,當時放大了審稿人的負面意見與語氣,一度覺得文章很難順利通過審稿環節被接收。
后來通過與王老師及合作者陳方圓老師溝通,我意識到其實他們還有很多更加負面的審稿意見,但其實是可以通過嚴謹、認真、有禮貌的回復來解決的。
在方圓老師和麗麗老師的鼓勵與指導下,我開始思考如何回復審稿意見,通過反復閱讀,我發現審稿意見也可以按照緊急程度(審稿人的語氣)和重要程度分類,采用不同的策略去回復。比如有些審稿意見的語氣比較緊急但實際容易解決的,可以盡可能禮貌地表明態度,然后解決問題。
總之,遇到科研困難的時候,不要一個人灰心喪氣,要多從導師、合作者身上尋求力量,找她們多交流、請教,共同克服困難。
讀博期間有沒有遇到什么特別的人或事物,持續給你幫助與指導?
Q5
龐雨婷
2020級企業管理博士生
“有很多,尤其是我的導師與合作者們。我從每個人身上都學到了很多。”
首先當然是我的導師們了。讀博這幾年來,感動的瞬間太多了。因為我是雙學位的博士生,所以我有幸和三位不同導師合作。
比如我的導師王麗麗老師,她不僅僅是在科研上給我提供指導與幫助,也非常關心我的心理和思想狀態。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博一的時候,我的同門很快發表了一篇高水平論文,本來我沒有多想,但卻很驚訝地接到了王麗麗老師的電話。
她跟我說:“不要焦慮,你以后也會發表高水平研究的。”我當時很感動,她總是很關心我的心理狀態,有時候我著急了,也會和我說:“不要著急,慢慢來。”
另外一位需要感謝的是我在香港理工大學攻讀雙學位時的導師陳方圓老師,也是這篇文章的合作者。陳方圓老師曾說,“要把科研當成一段長跑,堅持長期導向”。有時,她的嚴格要求也讓我變得開放,記得剛到香港理工大學求學時我不太適應,聽講座時不太習慣提問,她發現后會給我發微信消息,讓我向speaker提問。經過幾次磕磕絆絆后,我發現思考并提出問題是一個讓自己在別人分享中保持專注的好習慣,所以以后在聽講座時我都有保持這個習慣,要求自己必須提問。
我其實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不太喜歡給別人帶來麻煩,所以當別人做了比較多的工作時,我會很感激,也會覺得歉疚。我的另外一位外導Nicole Kim基本都會把我所有的實驗設計和手稿從頭到尾地修改,有一次我感謝她時,她卻說:“That is what coauthor do.”
我突然就頓悟了:“合作才是常態”。能夠在讀博期間遇到這么好的導師及合作者們,我感到非常幸運,也希望把這些感悟分享給大家。
去香港理工大學交流期間與師生合影
能否給學弟學妹們分享一下你讀博這幾年積淀下來的科研經驗與自我管理經驗?
Q6
龐雨婷
2020級企業管理博士生
“要多讀、多做、多寫,要快速嘗試,但也允許自己休息。”
我自己的感悟是,首先要盡可能多地閱讀文獻,除了導師以外,文獻是最好的老師。
在閱讀時,要帶著思考去讀,多想想如果是自己來做這項研究,會怎么做、怎么寫;遇到好的文章,要多做筆記,也可以多分享。我以前有運營過一個分享文獻的公眾號,我發現與人分享的過程能夠大大提升自己的記憶和理解。
其次是快速的實踐,在干中學、學中干。在我們這個領域做不出效應的idea實在太多了,我是有了感興趣的idea后,就立刻開始初步檢索文獻,然后設計pilot study去檢驗,在實證的過程中去完善理論,而不是等到一個idea完美了之后再去著手開始,這樣做一是效率不高,另一個是發現沒有效應的時候自己可能難以放棄。
我覺得學會放棄對于做好科研來說也很重要。與其猶豫糾結,不如快速去嘗試、快速迭代,如果不行,就換別的idea,這樣更高效。
此外,科研難免會倦怠,我自己喜歡把工作分成幾塊,比如文獻、實驗和寫作。對我來說,閱讀文獻是相對輕松的。當我在實驗和寫作上遇到瓶頸時,我會去看文獻來作為調劑。但如果卡住了,不想做了,那我也會允許自己休息。
除了多讀、多做,還要多寫。一篇好的研究能否最終順利發表,寫作也是一大關鍵。而要寫好,除了多寫、多看、多訓練,沒有捷徑。
對于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如何應對科研壓力與焦慮?”對我來說最好的應對方式是轉變心態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比如,同儕壓力是科研中很常見的,其實有同儕壓力沒關系,重要的是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要認為自己處在一個進步的環境中,而不是自己不如他人。
其次,失敗也是科研的老朋友了,要始終保持學習的心態,勇于嘗試,把失敗當做經驗的積累。我非常相信一句話,“你想要擁有你從未擁有的東西,就必須做你沒做過的事情。”把自己當成一個會進步而非一成不變的人,在失敗中成長。
此外,我覺得緩解焦慮非常重要的是行動,我常常會因為寫作而焦慮,但是只要我開始寫,哪怕只有五分鐘,我也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解決問題本身而不是為了問題而煩惱。另外,長期導向也可以治愈很多壓力,短期的落后沒有關系,重要的是在跑道上。
生活中的愛好也很重要。我喜歡通過跑步、爬山、打羽毛球或者看書來放松身心。我去年的跑步里程達到了400公里,運動的過程可以幫我梳理復盤,從而更高效地開展工作。
在管院讀博體驗如何?未來想要做怎樣的學者?
Q7
龐雨婷
2020級企業管理博士生
“讀博的時光痛并快樂著;未來想做熱愛自己研究并做出貢獻的學者。”
讀博這幾年來,我收獲了很多,雖然很累,但很快樂。在浙里,我接觸到了很多優秀的人,包括海內外的知名學者與企業家,進而發現了很多可以學習進步的地方。所以我很感恩管院提供的這個平臺和管院老師們提供的幫助。
管院濃厚的科研氛圍讓我對科研越來越感興趣,未來我想要繼續在科研領域深耕,做自己感興趣且有共鳴、有影響的研究。
在市場營銷學領域,我有很多“偶像”,有幸在合作中感受到了他們的格局與細致親切的處事風格,我會繼續向他們學習。目前我會先把手上一些感興趣的項目腳踏實地地做好,未來可能會嘗試去做一些公益事業,為人類社會進步貢獻一份力量。
從一開始的“不自信”,
到直面挑戰、勇敢嘗試,
再到如今有自己的科研堅持
與科研夢想,
龐雨婷的成長故事,
讓我們看到了管院
對博士生培養的用心與愛護,
也看到了管院學者對
開展有貢獻力、影響力研究
的不懈堅持。
科研之路沒有捷徑,
堅持多看、多寫、多交流,
運用好管院提供的資源與機會,
終有一天,
你也可以“閃耀”在國際舞臺!
采訪編輯:段婷
審核:佟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