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國空間站空間應用系統科學與應用進展情況介紹會稱
6條由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科研團隊培養的“小魚”
即將隨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
一起進入太空
這種小魚名為斑馬魚,體長僅4-5厘米,別看它“小身板”卻能做“大文章”。通過斑馬魚,科研人員將重點研究微重力對脊椎動物肌肉和骨骼的蛋白質造成的影響。斑馬魚是一種小型的熱帶淡水魚,它的基因組和人類基因組有80%以上的相似度,是開展生命科學、健康科學、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模式動物。
實驗室中的斑馬魚
2024年4月25日,空間水生生保系統攜帶第一批斑馬魚和4克金魚藻進入中國空間站。該生態系統在中國空間站穩定運行了43天,這是國際上空間水生生態系統在軌運行的最長時間紀錄,實現了我國在空間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解析了空間環境對脊椎動物生長發育與行為的影響,為空間密閉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
科研人員在對首批太空養魚實驗回收的樣品進行分析后發現,斑馬魚在中國空間站不僅生活得很好,還實現了在軌產卵。這表明我國在軌建立的空間自循環水生生態系統可以成為斑馬魚協助科學家進行航天員空間健康研究的實驗平臺。
太空微重力會引發人體多種病理生理現象,如心血管功能障礙、免疫機能下降、骨丟失、肌肉萎縮等,其作用機制一直是空間生物學效應研究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通過研究太空中的斑馬魚,將幫助人類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太空環境對基因、細胞和生命整體的影響。
“去年的探索已經證明,斑馬魚可以在太空中存活并產卵,這表明我國研制的水生生態系統是穩定的。”本次科研項目負責人,發育生物學專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教授王強介紹說,“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在這一基礎上,重點研究微重力對斑馬魚心血管功能障礙和骨丟失的影響,并探索密閉生態系統中動物、植物和水體環境的相互作用?!?/p>
相較去年,今年的實驗規模和技術都有所升級。去年搭載了4條斑馬魚,今年將增加到6條,而且,實驗完成后的斑馬魚將被送回地球進行深入分析。此次相關實驗還運用了基因敲除技術。通過基因敲除技術,科研人員或許能找到緩解微重力對人體影響的新策略,更全面地了解微重力如何作用于生物體,從而為未來的航天員健康保障提供科學依據。未來,人類在太空中生活和探索的可能性變得更大。
來源:新華網、央視網、羊城晚報
圖片來源同上,非商業用途,若構成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