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環太湖文化經濟圈
探索區域協同發展新路徑
周雁翔
前言:
太湖,這顆鑲嵌在華夏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不僅有著令人陶醉的湖光山色,更孕育了環太湖地區多元且深厚的文化體系,為打造環太湖文化經濟圈鋪就了堅實道路。除蘇州、無錫、常州、湖州、嘉興這些核心城市,周邊所屬的縣級市,如蘇州的昆山周莊、吳江、同里,無錫的宜興、常州的溧陽、湖州的長興、南太湖龍之夢、南潯,嘉興的海寧、烏鎮、西塘等同樣以獨特文化為這片區域添彩。“華夏雁翔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所倡導實施的鍛造環太湖文化經濟圈文化項目,既是探索區域協同發展的新路徑。因此,有必要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環太湖區域各地市縣的文化經濟的特色與優勢,這樣更加便于項目的實施。
一、概況
環太湖地區主要包括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浙江的湖州、嘉興等城市,以下是其綜合實力在文化經濟方面的介紹:
1、文化方面:
A.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環太湖地區是吳文化的發源地,擁有眾多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鎮,如蘇州、無錫、湖州等。這些地方保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建筑,如蘇州園林、南潯古鎮、烏鎮等,體現了江南水鄉的獨特韻味和精湛的建筑技藝。
B.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傳統的昆曲、評彈等藝術形式在這里源遠流長,并且不斷創新發展,吸引眾多觀眾。同時,現代文化產業也蓬勃發展,如嘉興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戲劇節等活動,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2、經濟方面:
A.產業基礎雄厚: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區之一,形成了以制造業為主導,電子信息、機械制造、化工、紡織服裝等產業集群。蘇州的電子信息產業、無錫的物聯網產業、常州的裝備制造業、湖州的特色機電產業、嘉興的皮革服裝產業等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
B.創新能力較強:擁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如蘇州大學、無錫江南大學、常州大學等,為科技創新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支持。同時,各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推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
C.對外開放程度高:地處長三角地區,交通便利,擁有上海港、蘇州港、嘉興乍浦港等多個港口,便于貨物進出口。積極吸引外資,與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是中國外向型經濟的重要基地。
3、發展脈絡
早期以農業和傳統手工業為主,憑借太湖流域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水資源,發展了發達的稻作農業和絲綢、紡織等手工業。近現代以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環太湖地區依托自身的交通優勢、人才優勢和政策支持,大力發展制造業,逐漸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
近年來,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向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邁進。
二、環太湖區域各個城市的基本情況:
環太湖地區,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遐邇。太湖,這片古老而神秘的水域,古稱震澤、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約100 萬年前,它還是個大海灣,后與海隔絕,歷經湖水淡化,成為內陸湖泊。
這里是江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孕育了馬家浜、崧澤、良渚等璀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馬家浜文化可追溯至公元前5000 - 前 4000 年,是環太湖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被譽為 “江南文化之源” 。其以農業生產為主,水稻是主要農作物,羅家角遺址出土的公元前 5000 年的粳稻,是中國最早的粳稻。良渚文化距今 5300 - 4000 年,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玉器數量眾多、品種豐富、雕琢精湛,達到中國史前玉文化的巔峰。
在漫長歲月中,吳越文化在此交融碰撞。早期吳越民眾尚武逞勇,晉室南渡后,士族文化為其注入“士族精神、書生氣質”,使其成為中國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吳語細軟優雅,飲食香甜可口,文人墨客、科學家輩出。
這里的民俗風情同樣獨具特色。馬山的馬燈舞,作為大型民間舞蹈,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平大鼓歷史悠久,源于春秋戰國時吳越戰爭中吳王夫差擊鼓助陣的故事,經先輩傳承改進,成為具有當地特色的“太平鑼鼓” 。
環太湖地區的水鄉古鎮,如烏鎮、西塘、周莊等,白墻黑瓦、小橋流水,完整保留了江南水鄉的風貌,傳統建筑、民俗活動和手工藝品,無不展現著獨特的韻味。
太湖物產豐富,“太湖三白”—— 白魚、銀魚、白蝦,聞名遐邇,還有角魚、鱭魚等湖鮮。當地美食融合湖鮮與特色食材,如太湖宴,保持老法菜傳統,深受游客喜愛。
從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曙光,到吳越文化的交融發展,再到獨特的民俗風情和豐富的美食文化,環太湖地區宛如一部厚重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故事,等待著人們去探尋、品味。
(一)無錫在文化和經濟方面的特色優勢:
1、文化特色優勢
A、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 3200 年筑城史、近 3000 年文字記載史,是古吳文化的發源地,“泰伯三讓” 的故事起源于此。
B、工商文化特色鮮明:無錫是民族工商業、鄉鎮企業的發祥地,形成了誠信創新的工商文化、篳路藍縷的創業文化,“實業報國” 的擔當精神和 “四千四萬” 的奮進精神在此傳承。
C、非遺文化豐富多彩:擁有惠山泥人、宜興紫砂、錫劇、錫繡、無錫留青竹刻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技藝傳承千年,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
D、名人文化資源豐富:誕生了眾多名人,如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的東林黨人,“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的徐霞客等,他們的故居、遺跡成為無錫獨特的文化景觀。
2、經濟特色優勢
A、產業集群發展成熟:2024 年無錫地區生產總值達 1.63 萬億元、增速達 5.8%,規模超 2000 億元產業集群數量增至 7 個,涵蓋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多個領域。
B、科技創新實力強勁:借太湖灣科創帶進行延伸,共建環太湖科創經濟圈,是面向未來的中國科創先鋒區之一,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科技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
C、文旅產業蓬勃發展:擁有黿頭渚、蠡湖景區、靈山勝境等眾多知名景點,還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旅游活動,如櫻桃之戀、范蠡文化節等,推動文旅融合,激活區域經濟增長點。
D、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大運河沿線的工業遺產轉化為文化創意園區,如運河匯等;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吸引了幾百家國內外影視文化企業入駐,成為全球影視產業的重要一環。
3、無錫市下轄梁溪、錫山、惠山、濱湖、新吳等5 個區,代管江陰、宜興 2 個縣級市,各區縣特色如下:
A、梁溪區:位于無錫市中心城區 ,由原崇安、南長、北塘三城區合并而成,京杭大運河貫穿城區。這里是無錫的商貿商務中心,匯聚恒隆廣場、蘇寧廣場等大型商業綜合體;擁有東林書院、南長街等歷史文化遺跡,市級以上文保單位 83 處,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38 個,還有 5A 級景區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4A 級景區 6 個。
B、錫山區:地處無錫市區東部,東與蘇州市接壤。產業上形成以機械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為主導產業,是中國電動車、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聚區。擁有蕩口古鎮,獲評國家 4A 級旅游景區,有華氏義莊、錢穆舊居等景點,歷史人文氣息濃厚。
C、惠山區:位于無錫市區西北部。工業發達,形成高端裝備、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等產業集群,洛社鎮是重要的工業重鎮;陽山鎮是 “中國水蜜桃之鄉” ,陽山水蜜桃聞名遐邇,還擁有桃花節等特色文旅活動,陽山桃源景區為國家 4A 級旅游景區。
D、濱湖區:在無錫市區西南部,南傍太湖。是無錫的旅游核心區,擁有黿頭渚、蠡湖景區、靈山勝境等知名景點;也是科技創新高地,太湖灣科創帶核心區坐落于此,集聚大批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
E、新吳區:位于無錫市區東南部,是無錫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區。以物聯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為支柱,是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有鴻山遺址博物館、泰伯廟等歷史文化景點,展示吳文化起源與發展。
F、江陰市:位于無錫市域東北部,是中國經濟強縣,2022 年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全國 “百強縣” 第二名 。形成了以特鋼、化工、機械、紡織等為主的產業體系,擁有海瀾集團、陽光集團等知名企業;有徐霞客故居、鵝鼻嘴公園等景點,人文與自然景觀豐富。
G、宜興市:地處無錫市域西南部 ,以 “陶都” 著稱,是中國著名的陶瓷生產基地,宜興紫砂聞名世界。產業上,環保產業全國領先,形成集研發、設計、制造、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旅游資源豐富,善卷洞、張公洞、竹海等自然景觀獨特,還有東坡書院等人文古跡。
(二)、蘇州的文化經濟特色優勢以及下轄區縣的文化特色優勢
1、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蘇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 年,擁有 2500 多年歷史,是全國首批 24 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基本保持 “水陸并行、河街相鄰” 的雙棋盤格局和 “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古跡名園” 的獨特風貌。有拙政園、留園等世界文化遺產園林,還有昆曲、蘇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A、人文薈萃:蘇州是狀元之鄉,文風鼎盛,歷史上誕生了眾多文人墨客、達官顯貴,如伍子胥、范仲淹、葉圣陶等,他們的思想和作品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B、工藝文化精湛:蘇州手工藝冠絕全國,形成了 “蘇工蘇作” 精、細、雅、巧的東方美學范式,蘇繡、緙絲、玉雕、核雕等技藝聞名遐邇,蘇州也被譽為 “世界手工藝之都”。
2、經濟特色優勢
A、產業實力雄厚: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和機械制造為基礎,以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納米技術、人工智能四大高新產業為重點的產業布局,擁有 9 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3 個國家級高新開發區。
B、外向型經濟發達:蘇州是 “世界工廠”,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占據重要地位,擁有便捷的交通網絡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入駐,對外貿易規模龐大。
文旅產業繁榮:作為全國重點旅游城市,蘇州2024 年已吸引近 1.7 億人次打卡,其中近 70 萬人次境外游客。蘇州不斷
3、下轄區縣:
A、姑蘇區:是蘇州的核心區域,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這里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有平江路、拙政園、獅子林等著名景點,是蘇州園林和昆曲、評彈等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現地。經濟上,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創意產業相結合,旅游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B、相城區:圍繞 “數字賦能” 和 “工業強基” 高標準,打造數字金融、先進材料、智能車聯網等新經濟產業創新集群,獲批省唯一數字金融產業集聚區、省首批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等多個省級稱號。
C、虎丘區(高新區):是蘇州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發展迅速。區內有蘇州科技城等重要產業載體,同時也有虎丘等歷史文化景點。
D、吳中區:聚焦數字文化產業、文化創意設計、工藝美術產業、文體旅融合、文化裝備制造“1+4” 產業發展方向,落地了中國動漫集團等一批優質項目。有木瀆古鎮等文化旅游資源,“蘇作天工?根植吳中”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E、吳江區:東太湖生態旅游度假區成功入選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這里絲綢紡織產業歷史悠久,是重要的絲綢生產基地。同時,在數字經濟、光電通信等新興產業領域也有較強實力。
張家港市:是中國經濟強市,形成了以冶金、化工、紡織、機械等為主的產業體系,擁有沙鋼集團等知名企業。文化上,有河陽山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香山等自然景觀。
F、常熟市:經濟發達,服裝、汽車零部件、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良好。常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虞山尚湖風景區、沙家浜風景區等旅游景點,文化底蘊深厚。
G、昆山市:是全國最強縣級市之一,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等產業優勢明顯,是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周莊、千燈等古鎮聞名遐邇,吸引大量游客。
H、太倉市:以港口經濟為特色,是長江口重要的港口城市,物流、化工、新能源等產業發展較好。太倉有南園等園林景觀,還有豐富的婁東文化。
蘇州是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生態環境好,經濟實力也非常強大發展迅猛。就業崗位多留得住人,是年輕人追夢的城市!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宛如江南明珠,園林典雅,水鄉溫婉,評彈悠悠,吳儂軟語,美食飄香,處處皆詩意,滿目皆風情,無愧于大美蘇州。
(三)、常州的文化經濟特色優勢以及下轄區縣的介紹:
1、文化特色優勢
A、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常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 3200 多年歷史,是吳文化、齊梁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擁有眾多文物古跡,如 “東南第一叢林”天寧禪寺、中華最高佛塔天寧寶塔等。同時,這里是孔子老師季札的故里,還有瞿秋白、張太雷等常州三杰,人文氣息濃郁。
B、工商文化特色鮮明:是近代中國民族工商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工商文化底蘊深厚,如今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現代工業領域成就斐然。
C、文旅融合創新發展:以 “無中生有”“小題大做” 走出獨特的 “資源創造型” 發展道路,打造了中華恐龍園等知名主題公園。同時,積極推進文旅融合,如策劃 “東坡蘇宴” 沉浸式主題餐秀,建設老城廂文旅綜合開發等龍頭項目,培育青果巷等文旅演藝集聚區。
2、經濟特色優勢
A、產業發展強勁:2024 年,常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10813.6 億元,增長 6.1%。主導產業有高端裝備、綠色精品鋼等,光伏產業等優勢明顯,在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等制造業領域表現突出,擁有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進國家高新區等重要產業平臺。
B、數字文創產業崛起:出臺數字文創產業促進計劃,舉辦國際動漫藝術周,吸引了《雄獅少年》續集等項目落地,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集群發展,致力于建設成為長三角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3、下轄區縣介紹
A、金壇區:面積 975.46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59.56 萬人。有茅山等自然景觀,是道教名山。產業方面,鹽化工、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較好。
B、武進區:區域總面積 1065.26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 172.41 萬人。是常州的經濟強區,武進國家高新區是重要的產業載體,在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領域優勢顯著,同時有西太湖等生態旅游資源。
C、新北區:有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北瀕長江,在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領域發展良好,擁有中華恐龍園等知名旅游景點。
D、天寧區:是常州的中心城區,有天寧禪寺、紅梅公園等文化旅游景點,商業發達,同時鄭陸鎮等地有一定的工業基礎。
E、鐘樓區:有運河五號等工業旅游新地標,展現了常州的工商文化。鄒區鎮是燈具產業基地,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
F、溧陽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有天目湖旅游度假區、南山竹海等著名景區,旅游業發達。同時,在機械制造、新材料等產業方面也有一定的實力。
(四)、湖州市文化經濟特色優勢以及下轄區縣:
1、文化特色優勢
A、歷史文化悠久: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 2300 多年建城史,是絲之源、筆之源、茶之源、瓷之源、酒之源。錢山漾遺址開啟 4000 多年世界養蠶織絲史;湖筆產于湖州善璉;茶圣陸羽在湖州完成《茶經》。
B、人文底蘊深厚:歷來崇文重教,人才輩出,哺育了曹不興、孟郊、趙孟頫等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顏真卿等名流,有 “中國書畫史,半部在湖州” 之說。
C、文旅資源豐富:有南潯古鎮、莫干山、下渚湖濕地、安吉凱蒂貓家園等眾多知名景點,是中國美麗鄉村的發源地,生態環境優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理念誕生于此。
2、經濟特色優勢
A、工業發展良好: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重點發展新型紡織、特色機電、醫藥和精細化工、新型建材等產業。
B、新興產業崛起: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發展迅速。2023 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 67.1%,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 11.8%,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長貢獻率為 80.8%。
C、交通物流便利:地處長三角中心區域,是連接長三角南北兩翼和東中部地區的節點城市,擁有全國一流的鐵路、公路、內河水運中轉港,交通便捷,利于貨物運輸和貿易往來。
3、下轄區縣介紹
A、吳興區:是湖州市的中心城區,常住人口 73 萬人,總面積 872 平方千米。商業發達,文化資源豐富,有飛英塔等文化古跡,同時也是湖州市重要的工業和服務業集聚區。
B、南潯區:常住人口 55 萬人,總面積 702 平方千米。南潯古鎮是其著名的文化名片,古鎮建筑風格獨特,文化底蘊深厚。南潯區的絲綢產業歷史悠久,在現代經濟中,新興產業如智能裝備制造等也發展迅速。
C、德清縣:常住人口 56 萬人,總面積 936 平方千米。有避暑勝地莫干山和下渚湖濕地等旅游資源,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突出,是全國首個地理信息小鎮所在地,吸引了眾多相關企業和人才。
D、長興縣:常住人口 68 萬人,總面積 1436 平方千米。是湖州市的經濟強縣,工業基礎雄厚,在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有較強實力。擁有十里銀杏長廊、揚子鱷保護區等自然景觀,文化旅游資源豐富。
E、安吉縣:常住人口 60 萬人,總面積 1886 平方千米。是中國竹鄉和全國首個生態縣,生態環境優美,以發展生態旅游、竹產業等為主,擁有中國首座凱蒂貓家園,是親子旅游的熱門目的地。
(五)、嘉興的文化經濟特色優勢以及下轄區縣的介紹:
1、文化特色優勢
A、歷史文化悠久:嘉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制始于秦,素有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 美譽。擁有眾多文化古跡和傳統技藝,如烏鎮、西塘等古鎮保留大量明清建筑,體現江南水鄉文化韻味;湖筆制作、藍印花布等傳統技藝傳承至今。
B、革命文化獨特:嘉興南湖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中共一大在南湖閉幕,紅船精神誕生于此,是重要革命圣地和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C、文化活動豐富:自 2013 年起,每年舉辦烏鎮戲劇節和西塘漢服文化周,吸引眾多國內外游客和文化愛好者,推動文化交流與傳播。
2、經濟特色優勢
A、區位優勢明顯:處于長三角核心區的中心腹地,東接上海,北臨蘇州,南鄰杭州,與寧波、紹興隔江相望,交通便利,利于承接產業轉移和發展外向型經濟。
B、經濟發展強勁:2024 年,嘉興市生產總值(GDP)7569.53 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較上年增長 5.6%。形成了多個國家級及省級經濟開發區、產業園區、保稅區,吸引眾多外資企業和世界 500 強企業投資,產業基礎雄厚。
C、文化產業繁榮:2023 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收達 935 億元、列全省第三,其中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 133 家。
3、下轄區縣介紹
A、南湖區:嘉興市主城區,有南湖等著名景點,是紅船精神發源地。下轄鳳橋鎮、余新鎮等 4 個鎮和建設街道、解放街道等 9 個街道。
B、秀洲區:有秀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光伏小鎮等特色園區。下轄王江涇鎮、油車港鎮等 5 個鎮和新城街道、嘉北街道等 4 個街道。
C、嘉善縣:地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西塘古鎮是其文化名片。下轄大云鎮、西塘鎮等 6 個鎮和魏塘街道、羅星街道等 3 個街道。
D、海鹽縣:是中國核電之城,有南北湖等旅游景點。下轄沈蕩鎮、百步鎮等 5 個鎮和武原街道、西塘橋街道等 4 個街道。
E、平湖市:位于杭州灣北岸,產業以服裝、箱包等為主。下轄乍浦鎮、新埭鎮等 6 個鎮和當湖街道、鐘埭街道等 3 個街道。
F、海寧市:皮革產業發達,鹽官鎮的錢江潮聞名遐邇。下轄許村鎮、長安鎮等 8 個鎮和硤石街道、海洲街道等 4 個街道。
G、桐鄉市:是中國杭白菊之鄉,烏鎮是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下轄烏鎮鎮、濮院鎮等 8 個鎮和梧桐街道、鳳鳴街道等 3 個街道。
三、打造環太湖文化經濟圈實施辦法
1、文化資源普查與整合
組織專業團隊對環太湖地區的歷史遺跡、民俗傳統、非遺技藝、文學藝術等文化資源展開全面普查,建立詳細的文化資源數據庫。以蘇州園林、無錫惠山古鎮、湖州南潯古鎮等為重點,進行保護性開發,串點成線,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路線。鼓勵環太湖地區的文化機構、博物館、美術館等加強合作,舉辦巡回展覽、聯合文化活動,促進文化資源共享。
2、產業融合發展
A、文化 + 制造業:引導環太湖地區的制造業企業,如紡織、陶瓷、機械制造等,融入文化設計元素。鼓勵企業開發具有文化創意的工業旅游產品,開放生產車間供游客參觀,讓游客了解產品制作過程,提升品牌文化內涵。
B、文化 + 農業:挖掘環太湖地區的農耕文化,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打造以“太湖漁耕”為主題的體驗式農場,游客可以參與捕魚、種植、采摘等農事活動,品嘗農家美食,住宿特色民宿,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C、文化 + 數字產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建立環太湖文化數字資產交易平臺,推動文化產品數字化交易。
3、文化品牌塑造與營銷
A、打造文化節慶品牌:舉辦“環太湖文化藝術節”“太湖國際音樂節”“太湖美食文化節”“環太湖最美代言人選拔賽”太湖公主選拔賽”等大、中、小型的各類文化活動,提升環太湖地區的文化知名度和影響力。
B、利用新媒體營銷:借助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制作短視頻、圖文等宣傳內容,展示環太湖地區的文化魅力和經濟發展成果。與知名網紅、博主合作,邀請他們體驗環太湖文化旅游項目,通過他們的社交媒體賬號進行宣傳推廣。
4、政策支持與保障
A、財政支持:設立環太湖文化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文化項目扶持、文化企業培育、文化人才培養等。對參與文化經濟融合項目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如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
B、人才培養: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開設文化經濟相關專業課程,培養復合型人才。制定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文化經濟人才到環太湖地區創業、工作。
5、區域協同合作機制
A、建立協調機構:成立由環太湖地區政府相關部門組成的“環太湖文化經濟圈協調發展領導小組”,負責統籌規劃、協調各方利益、解決合作中的問題。
B、以華夏文化的觸覺滲透到環太湖文化經濟圈,在研究中發掘、研究、融合、提升并在成熟后根據實際情況相對應的逐步建立華夏文化機構與平臺引領促進項目的實施。發展環太湖文化經濟圈的同時發展壯大自己。
C、簽訂合作協議:環太湖地區的城市之間簽訂文化經濟合作協議,明確合作目標、任務和責任,確保合作項目順利實施
D、優勢互補,發揮好華夏文化的優勢在環太湖各個市區縣甚至鄉鎮鄉村各行各業發掘資源創造條件建立華夏研究與品牌機構,助力他們的發展與壯大。互相輝映,相得益彰。
E、發揮已經建立的機構的作用,讓大家活起來,行動起來,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充分利用人脈與機緣,以華夏文化激活更多的需要發展的因素,人人為華夏文化催化壯大努力,為環太湖文化經濟圈做出貢獻。
當然,圍繞環太湖文化經濟圈的工作還有很多,我們要在發展實踐中群策群力,不斷的調整環太湖文化經濟圈的戰略部署,借力發力,強強聯合。為環太湖文化經濟圈美好的明天加倍的努力。
浩渺湖光映晚陽,扁舟數點韻悠長。
且期明日添新景,秀色千秋綻瑞光。
作者乙巳年仲春于齊都聊齋故里
項目實施者:周雁翔與代陽
聯系電話:400-6196-20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