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德陽醫院康復科二病區的走廊里,57歲的彭大姐送來兩面錦旗,紅綢上的鎏金大字熠熠生輝 --“針針舒緩祛疾苦,妙手回春佑安康”。半個月前,她因雙肩劇痛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連穿衣梳頭都需家人協助。在醫院派駐專家湯臣建博士的傳統針刺療法助力下,彭大姐逐漸康復,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
近年來,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德陽醫院將浮針、杵針等非遺技藝與運動處方相結合,融入智慧醫療體系,這座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正以創新姿態詮釋中醫康復的當代價值。
傳統技藝的現代突圍
近日,剛結束杵針治療的張先生盯著手機上的VAS評分,從7分降至3分的數字讓他長舒一口氣。過去半年,他的腰痛如影隨形,直到遇見那支形似青銅尺的杵針。
“這不是簡單的‘老古董’。”治療師諶業俊解釋,百年杵針療法被納入非遺名錄,如今與現代醫學的“神經松動術”“懸吊訓練”深度融合,形成一套“階梯式”干預方案:急性期用杵針鈍頭疏通膀胱經,恢復期以補瀉手法激活肌肉募集能力,鞏固期則結合紅外熱成像動態監測,實現“筋骨調衡-神經重塑-行為矯正”三級防護。
“幾乎沒痛感,效果卻立竿見影。”55歲的張先生對康復科的浮針療法感慨不已。與傳統針刺不同,浮針僅在皮下淺層掃散,刺激結締組織以緩解疼痛。這種“輕量化”創新,成為許多畏針患者的福音。
晚餐后,劉阿姨對著手機練習“肩頸舒緩八式”,每個動作的完成度實時傳輸至醫生端。這套依托微信小程序的定制化運動處方,將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導引術分解為短視頻,患者居家即可完成訓練,
“運動是良藥,但需‘對癥下量’。”主管醫生李鑫玥點開后臺系統,患者的關節活動度、疼痛評分等數據形成動態檔案,中西醫團隊可據此遠程調整方案。古老的運動療法,就這樣以“輕量化、交互化”的形式潛入現代生活。
在治療室里,艾灸煙霧與偏振紅外光交織,杵針的青銅弧線劃過患者背部,智能終端同步分析數據-一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在此刻并非對立,而是共同構成“康復矩陣”。科室墻上,李氏杵針譜系圖開始微微泛黃,康復科二病區主任權友芳說道:“技術標準化是第一步,下一步要讓更多人看到,傳統中醫也能用數據說話。”
國家平臺賦能非遺技藝
其實,患者的直觀感受和科室的改變絕非偶然。2023年12月,“四川李仲愚杵針傳承中心工作站”與“德陽市運動康復中心”在醫院掛牌,標志著醫院站上中醫傳承新高地。2024年5月,康復科躋身“國家中醫優勢專科”,構建起中醫康復傳承創新的戰略支點。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醫院正重塑非遺技藝的當代價值體系。
“真正的傳承需要解剖現代醫學語境。”作為德陽醫院的黨委書記,非遺李氏杵針療法第十六代代表性傳承人與康復學博導,晉松的辦公室里常年懸掛著李氏杵針譜系圖旁,旁邊貼著正在進行的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列表。他參與編制了首部《杵針療法技術操作規范》,為中醫技術標準化發展貢獻重要力量,始終致力于引領行業發展。
2025年,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推進,醫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體重管理年”定為年度核心主題,旨在通過整合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構建全生命周期體重管理體系。
在這一主題框架下,醫院推出“特色療法+體重管理”新模式,將傳統杵針療法與智能穿戴設備、遠程監測平臺深度融合。患者不僅能在急性期通過杵針快速緩解疼痛,還可通過小程序實時上傳日常健康數據,如睡眠質量、運動步數、疼痛指數等,由中西醫團隊動態分析并生成個體化減重方案。
暮色中的治療室,青銅杵針劃出優雅弧線,智能終端實時分析著診療數據。這方天地見證著中醫康復的范式革命——當非遺技藝與體重管理年的創新使命相遇,千年岐黃不再僅是疾病的克星,更成為全民健康的守護者,在科技賦能下書寫著“防大于治”的時代新篇。(供稿方: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德陽醫院廖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