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科學學視角下當代科技期刊的功能再定位

0
分享至

[目的]深入探討科技期刊在新興技術迅速發展背景下所面臨的功能再定位問題,旨在為我國科技期刊的未來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方法]從“科學與社會相統一”的科學學視角,結合科學知識圖譜,探討科研活動本身的科研范式變革和科研活動主體科學家群體需求變化對期刊功能定位的影響,進而從期刊發展邏輯的核心、深化和擴展3個維度對當代科技期刊進行系統性社會功能再定位。

[結果]維護科學權威性和公信力是科技期刊功能的基礎,鏈接知識向縱深發展是科技期刊功能的進一步深化,擴展學術生態多元延伸是科技期刊功能的創新拓展。

[結論]在科學學視角下,科技期刊不僅是學術傳播的媒介,更是學術共同體交流、創新鏈條融合和科研文化塑造的重要平臺。科技期刊的功能和影響力是與科學實踐緊密相連的,不能脫離科學活動而獨立存在,也不能獨立于科學活動之外產生功能和影響。

自1665年《學者雜志》(Journal des S?avans)在法國和《自然科學會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在英格蘭相繼創刊以來,期刊的核心功能在長達350多年的時間里沒有明顯變化。當時,奧登堡(Oldenburg)和胡克(Hooke)便洞察到,期刊要滿足作者和讀者的需求就必須完成注冊、認證、傳播和歸檔這4項關鍵功能。隨著論文數量的激增,期刊還拓展了導航功能,幫助讀者更高效地獲取信息。在實際操作層面,為有效發揮期刊學術傳播與知識共享的核心職能,期刊還應確保價格合理且出版及時。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將現代科技期刊的核心功能凝練為記錄、精煉、傳播和保存4點。

然而,近年來,科技的飛速進步和學術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令當代科技期刊遭遇諸多新挑戰與危機。一方面,數字化浪潮和開放獲取理念的廣泛傳播,顛覆了傳統期刊的傳播模式與學術影響;另一方面,期刊在學術評價體系中的地位,也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其功能與使命。特別是在中國,科技期刊肩負的任務愈發多元化,從服務科研到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再到支撐新型智庫建設,其角色不斷擴展。這要求我們跳出傳統的學術交流體系框架,以更寬廣的視角來審視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

自貝爾納的《科學的社會功能》問世以來,科學學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研究傳統,聚焦于科學技術活動中產生的2種基本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以此探尋科學技術發展的內在規律。這一研究范式承襲了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關于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統一框架,該框架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中得到進一步明晰。馬克思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為線索,深入剖析人類歷史進程和社會現象,揭示了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如何推動生產力的革新與提升,進而引發生產關系的變革與調整,實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動態平衡,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這彰顯了科學技術與生產力、生產關系之間一脈相承、緊密相連的內在聯系。

科技期刊作為由科學共同體創造的一種重要的科學交流載體,在科學與社會的交融中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劉天星等通過回顧科技期刊的發展歷史,提出了一個極具啟發意義的觀點——“傳播技術是科技期刊產生和變革的前提,科學本身以及科學家的需求是真正促進期刊發展的動力”。這一見解為我們提供了從科學學視角觀察當代科技期刊功能定位的重要切入點,即通過科學本身的變化和科學家群體的訴求的變化,來分析這些變化對期刊功能提出了怎樣的新要求。

因此,本文旨在從科學學的視角出發,深入探討科技期刊功能的演變與再定位。首先,探討科學領域內科研范式變革對科技期刊功能重塑的推動作用;其次,分析科學家群體需求變化對期刊服務內容帶來的影響;最后,綜合這些變化,對科技期刊的功能進行系統性的再定位,旨在為我國科技期刊的未來發展提供新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通過對科技期刊功能演變的深入分析,希望為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促進科技期刊更好地服務于科學研究和社會進步。

1 科研范式變革重塑科技期刊功能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帶來了科研范式的變革,科研范式的變化也直接反映了科學本身發展的需求。“科研范式”是指科學共同體為了使日常科研工作高效有序運轉所依賴與普遍采用的一套規則體系的集合,包括研究模式、科研體制、組織模式、研究方法、評價體系、研究工具等內容。“范式轉變”這一科學哲學術語已經遷移到了很多學科領域,尤其在醫學治療、生理學、人工智能和公共健康這些與人類社會實踐更為密切的研究領域體現得更為明顯(圖1)。疾病治療正在經歷從傳統大面積療法向精準醫學的范式轉變;生理學領域正在經歷從關注細胞的傳統生理學到強調組織器官與生物體相互作用的生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的轉變;公共健康領域正在經歷從個體生物醫學轉變為社會和結構性決定影響因素研究;人工智能領域不僅自身實現了從符號主義向聯接主義的轉變,同時也成為其他領域數據化智能化研究范式轉移的驅動因素,推動了倫理審查、網絡檢測和預防、空間天氣研究等研究范式變革;以ChatGPT和DeepSeek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蘊含著技術革命的契機,重塑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工作方式。由此可見,科研范式的變革正在深刻影響科學知識的生產、傳播與交流方式,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科技期刊在新時代的功能定位,以更好地應對科研范式變革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注:以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收錄的25001篇關于科研范式的研究論文為例,對其主題進行分類,檢索日期為2023年10月7日。

圖1 范式轉移研究的主要領域

盡管不同科研領域范式轉變呈現不同的形式,但除了數據化、智能化趨勢之外,還表現出科學發現與工程技術實踐日益復雜交融的趨勢,從而重塑了科技期刊的功能,主要體現在知識呈現、知識存儲、學術交流等。

1.1 知識生產和呈現形式

科學本身正在經歷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轉變,人工智能驅動的新型生產模式(以AlphaFold預測蛋白質結構為典型案例)正在對傳統的“單一發現-單篇論文”模式產生顛覆性影響。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批量式預測和自動化分析將逐步取代傳統的單一研究過程,這一變化促使知識生產向集約化轉變,“假設生成、實驗設計到數據分析”的全鏈條科研流程將被重構。科技期刊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重新構建成果評價標準,這將進一步影響論文的呈現形式,以實現過程記錄、方法驗證和可復現性保障等領域的功能延伸。

1.2 數據管理和共享功能

在科學研究方法和理念上,科學經歷了傳統的實驗歸納、模型推演、仿真計算到現代的數據密集型科學發現,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AI for Science”或“AI in Science”的智能科學正在成為第5種科研范式。在這個背景下,科技期刊需要強化對科研數據的存儲與歸檔功能,并搭建數據共享平臺,促進科研數據的開放共享。科技期刊應建立規范的數據存儲標準,為作者提供數據存儲空間,并確保數據的長期保存與可追溯性,以便其他研究者能夠訪問、驗證和再利用這些數據。同時,期刊與科研機構、圖書館等合作,建立數據共享機制,使研究者能夠便捷地獲取和分享數據資源,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合作。

1.3 知識動態傳播與交流

科學研究正從單一學科的獨立探索,逐步轉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階段。在這一過程中,科學方法與技術手段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形成了更為綜合、更為高效的創新體系。不同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相互碰撞,催生出新的研究視角和思路;技術手段的跨界融合,為復雜科學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支持。這種跨學科的深度融合,不僅拓寬了科學研究的領域和深度,也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更為豐富的創新成果和解決方案。在這一背景下,傳統科技期刊傳播受眾范圍的專業性限制及信息流通的時滯,已局限了科技的發展。為應對這一挑戰,科技期刊亟需拓展并強化平臺化、數據服務、實時交互,以推動知識的動態傳播與交流。另外,隨著人類認知行為技術性替代的不斷加強,科技期刊需要以動態、開放的方式支持跨學科知識的整合與傳播,例如通過增強型文章(enhanced articles)、交互式圖表等形式直觀呈現復雜信息。積極拓展傳播渠道,除了傳統的紙質出版外,還應加強數字化傳播,例如通過社交媒體、學術會議、在線研討會等方式,促進實時、跨地域的學術交流,促進知識的融合與創新。期刊須提供精準的知識導航功能,不僅提供多語言、跨領域的知識服務,還要引入動態知識圖譜概念,探討知識元語義關聯、個性化知識推送等新形勢,幫助科學家快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1.4 科研成果認證與倫理保障

隨著人工智能驅動的科研模式的不斷演化,科研倫理問題也愈發引起關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的權屬認定上。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最新指南均指出,期刊在發布涉及AIGC的研究成果時,須建立算法透明度披露機制,以確保研究過程的透明度和問責制的落實。此外,期刊還應根據CRediT修訂框架(https://credit.niso.org/),重新界定貢獻者角色標準,明確算法開發者、數據提供者、研究設計者等不同角色的責任和貢獻。這些轉變有助于確保AI生成內容的合理歸屬,保護知識產權,同時推動科研倫理規范的進一步完善。隨著期刊對這些內容的不斷完善,其在科研評價和倫理保障中的功能將愈加突出,可進一步促進科技研究的透明性與公正性。

2 科學家群體訴求豐富期刊服務內容

科技期刊的主要功能是為科學家服務,科學家群體的訴求直接影響科技期刊的服務內容,只有滿足科學家在傳播、評價、合作和社會影響等方面的需求,期刊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學術出版市場中保持活力和影響力。目前,關于科學家對期刊需求的大規模問卷調查的研究并不是非常普遍,但也有一些期刊和出版商會定期進行調查,以了解科研人員的期刊使用習慣、對出版過程的期望以及他們對科研交流平臺的需求。Elsevier公司于2022年發布了《研究的未來2.0》報告,基于對全球1731名科研人員的調查,探討了科研人員對期刊和出版流程的需求和態度,揭示未來10年AI使用更廣泛、科研合作更頻繁、知識更開放的趨勢。Springer Nature于2024年發布了《開放數據現狀》報告,基于對全球研究人員的調查,分析了科研人員對開放數據和期刊的態度和經驗。《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4)》(http://www.kepu.gov.cn/news/2024-12/19/content_276119.html)對影響稿源因素的問卷調查表明,作者的投稿意向受到期刊傳播力、服務質量、科研評價政策導向等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本文基于WoS收錄的3495篇關于“科技期刊”的論文的關鍵詞共現時序圖譜,從另一個側面反映當前關于科技期刊研究的趨勢,從而解讀科研人員對科技期刊的幾點關鍵訴求。

2.1 學術傳播模式革新和學術出版誠信與規范的訴求

圖2中“open access”與“electronic publishing”作為較大的節點,反映科學家對研究成果的開放獲取與全球共享有強烈需求。同時,科學家關注學術傳播的規范性,要求嚴肅對待掠奪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對科研公信力的威脅。此外,預印本(preprints)等新興學術交流模式的興起,反映了科學家對更快發表成果、獲取同行反饋和擴大成果影響的需求,但也需要考慮質量控制和學術誠信的規范要求。這些訴求表明,科學家希望通過優化學術傳播體系,推動研究效率提升、跨學科合作加強以及知識共享的進一步深化。


注:基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收錄的3495篇關于“科技期刊”的論文共詞時序圖譜,檢索式設置為:((TI = journal$ not ti="journalism*" not ti="journalist*") or (AK = journal$ not AK="journalism*" not AK="journalist*" )) and ts=(communicat* or function* or role*) AND (DT==("ARTICLE" OR "REVIEW")),檢索日期為2024年12月16日。

圖2 科學家對科技期刊的關注訴求

2.2 提升學術影響力并優化評價體系的訴求

圖2中“impact factor”“bibliometrics”“journal metrics”作為較為突出的節點,反映科學家希望通過科技期刊(包括國際期刊和國內期刊)發表研究成果,利用影響因子等文獻計量學指標衡量研究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近些年,科學家更為關注通過國際合作獲取資源、增強研究創新性,提升全球學術聲望。

2.3 科研評價公平性、多樣性和開放性的訴求

圖2中“peer review”和“citation analysis”反映了科學家對期刊評審質量與效率的關切。近些年,“gender”“diversity”“open science”“gender equity”等詞較為突出,說明科學家希望通過改革引文分析和同行評議機制,減少評價過程中的性別偏見與系統性不公平,并在科研活動中促進性別平等和多樣性。此外,開放科學的興起體現了科學家對研究過程的透明化,知識的多樣性、包容性和共享性的追求,期刊在推動開放獲取、數據共享和包容性議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趨勢反映了學術界對公平、透明、包容的科研生態系統的期盼,同時也是傳統學術出版模式的革新方向。

2.4 科技研究方法與工具的技術化和智能化的訴求

圖2中“bibliometric analysis”與“network analysis”顯示了科學家越來越依賴文獻計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和網絡分析(network analysis)來理解科學知識的傳播模式、學科間的關聯以及研究熱點的演變,從而動態追蹤科研前沿熱點以及發現潛在合作伙伴,這表明科研活動的規模化與跨學科性加劇了科學家對期刊數據分析與知識導航功能的需求。近些年,元研究(meta-research)作為一種反思性研究方法,幫助科學家評估研究質量、揭示科學體系中的問題并優化科研效率。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應用則進一步提升了這些分析的精度和效率,助力科學家從海量數據中提取關鍵趨勢、預測科學前沿。這一聚類體現了科學家對先進工具和方法的需求,以應對科學研究日益復雜化和信息過載的挑戰。

3 科技期刊的社會功能定位

科技期刊作為科技知識產出的重要載體,其內容和形式深刻映射出科學作為社會活動的諸多特性。科技期刊的出版過程,尤其同行評議和出版規范彰顯了科學的社會屬性,科技期刊內容的取舍折射出科學的社會需求,科技期刊從傳統訂閱模式向開放獲取的轉變順應了社會對知識公平共享的強烈渴望,其數字化出版與數據共享平臺的搭建反映了現代科學活動中技術進步和社會結構變革的交織共融。因此,科技期刊在科學的社會活動中,既是知識的記錄者,也是社會關系的媒介者,其社會功能將在強化期刊質量“守門人”角色的同時,將鏈接知識向縱深發展并擴展學術生態多元延伸(圖3)。事實上,科技期刊的當代功能在兩三百年前已存在,隨著科學體量的逐漸擴大,以及科學對社會福利和國家競爭力影響的日益增強,其社會、經濟和文化功能更加凸顯。因此,科技期刊的功能和影響力是與科學實踐緊密相連的,它不能脫離科學活動而獨立存在,也不能獨立于科學活動之外產生功能和影響。


圖3 科技期刊的社會功能定位邏輯框架

3.1 維護科學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作為人類科技成果的記錄和傳播載體,科技期刊的根本功能是及時公開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廣泛傳播和交流新知識。隨著開放獲取(open access)運動的推進和數字化平臺的興起,科技期刊不再是科學傳播的唯一途徑。研究者可以通過預印本平臺、開放數據庫和社交媒體等多種方式快速分享科研成果。例如,截至2024年,arXiv上已累計發布超過260萬篇論文,每月新增約2.1萬篇,而bioRxiv上已累計發布超過26萬篇論文,這些平臺顯著提高了成果傳播的速度和廣泛性。相比之下,科技期刊因需經過同行評議等嚴格的公開發表程序,難以實現科研成果的即時發布,但也正因如此,期刊論文通常在質量和權威性方面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最近的一項全球大規模調查研究表明,將預印本融入期刊投稿流程是平衡“快速發表”和“研究質量”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科技期刊的角色正在從單一的“知識發布平臺”轉變為“知識質量把控者”,在保障同行評議的嚴謹性和學術內容的可信度方面,其作用將更加突出。

在科學發展的大部分時間里,科學知識質量一直是由作者、審稿人和讀者來進行判斷。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快速發展和學術環境的復雜化,期刊學術公信力受到挑戰,例如隨著學術競爭的日益加劇,偽造數據、抄襲、重復發表等不端行為的發生率有所上升,數字化平臺和開放獲取的普及使得科研成果能夠快速傳播,但也加大了低質量研究的曝光風險。此外,過度關注影響因子等量化指標,導致部分期刊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學術共同體日益關注可重復性危機問題。許多期刊開始從強化同行評議、透明化數據、設立倫理審查規范等多方面入手,以主動確保科學知識的質量,從而維護期刊的學術聲譽并促進科學研究的健康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文獻查重工具和數據檢測系統的普及,期刊能夠更高效地檢測學術不端行為、驗證數據完整性和評估研究質量,為加強學術質量控制提供了技術支持。臨床醫學類期刊很早就制定標準以提高發表信息的質量。2013年,Nature期刊為論文作者編寫了1份報告摘要——“旨在促使作者在提交時披露技術和統計信息,并鼓勵審稿人重點考慮研究的可復制性”。2013年,期刊Cortex 和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提出一種新的文章類型——注冊報告(registered reports),旨在檢驗一個研究假設是否能夠得到支持,得到了社會科學領域的廣泛采納。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從2012年開始要求提交未經裁剪的Western印跡原始圖像,以證明結果的可靠性。2018—2019年,篩查了200篇手稿,發現28.5%的手稿有統計問題,21%的有印跡問題,27.5%的有圖像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在發表前進行更正,并撤銷了2篇已接受發表的手稿。許多期刊還使用抄襲檢測軟件和圖像分析工具,在發表前檢查提交的論文。由國際科學、技術和醫學出版商協會(STM)運營的一個平臺STM Integrity Hub,旨在幫助出版商的編輯檢查提交的文章是否存在科研誠信問題,尤其是那些可能由論文工廠生產的論文,BMJ、SAGE、牛津大學出版社、Wiley和Elsevier等超過15家著名出版商加入了該中心,共同致力于維護科研誠信。

隨著公眾科學素養的不斷提升,科學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的維護變得尤為重要,這要求科學研究的水平必須持續提高。科技期刊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可通過設定嚴格的出版標準來提升科學研究的質量。21世紀初期,數字圖像數據在學術界日益普及之際,Journal of Cell Biology率先提出了一套圖像準備和展示的指導方針。這些方針因其科學嚴謹性和實用價值而廣受推崇,并被廣泛引用至今。這不僅對后續的學術出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促進了學術界對圖像數據倫理的關注和重視,為維護科研誠信和提升研究透明度做出了重要貢獻。

3.2 鏈接知識向縱深發展

科技期刊的引入不僅是科學傳播的手段,更是為了滿足社會在知識傳承、創新驅動和文化建設方面的深層次需求。隨著開放獲取與數字化的發展,科學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應用周期被大大縮短,這使科技期刊作為科學知識的重要載體,必須在推動知識鏈條的縱深發展上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傳統的期刊出版系統依托印刷副本的形式,通過版權法和政策保障機制來創建“出版版本”并保存學術記錄,以確保科學知識的長期保存和傳承。然而,知識傳承的意義更多的是使用和創新,隨著科研透明度的提升和數據共享意識的增強,科技期刊通過增設“數據論文”和“方法論文”等欄目,確保科研數據的開放性和可訪問性,促進科研效率的提升。2014年,PLoS(公共科學圖書館)率先宣布了一項政策,要求作者支持研究數據公開可用,許多期刊采納這一舉措并實施類似數據政策。這標志著數據存儲的職責,從以往僅由產生數據的實驗室負責,逐漸轉移至期刊本身。科技期刊的這個“信息存儲”功能的擴展,不僅促進了科研數據和實驗方法的開放共享,而且對提升學術成果的影響力具有顯著效果。有研究表明,在公共存儲庫中提供基因表達陣列數據的研究比沒有可用數據的類似研究多獲得9%的引用。《中國工業經濟》自2016年在其官方網站公開所刊發論文的原始數據和程序、處理數據、案例研究材料等信息后,文章發表當年和第2年的引用量增加了1~4倍。科研數據與期刊出版關聯的功能拓展不僅提升了學術成果的透明度,而且推動了跨學科協作、創新研究以及學術評價的進一步深化,為科學可重復性、數據可用性以及更加公平地賦予對科學研究做出不同貢獻的研究人員應有的榮譽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然而,盡管存儲技術的進步帶來了便利,永久保存數據的高昂成本仍然是一個挑戰,科學記錄從傳統的圖書館轉移到分散的服務器上,也帶來了數據安全性和持久性的潛在風險。建設我國本土的權威數據存儲庫,并將其作為期刊出版和研究數據間的重要媒介,是保證科研數據安全性和持久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設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

作為可持續傳播的核心樞紐,科技期刊通過精選和推廣高質量的學術成果,不僅能夠塑造科學研究的可見度和影響力,更對科研方向和學科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目前,每年有超過500萬篇文章問世,期刊對于哪些研究成果能獲得關注有很大的把控權。最近的一項關于期刊封面論文的引用和社會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相比非封面論文,期刊封面論文在促進科學成果的傳播和交流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和潛力。可見,科技期刊通過對優秀論文的推廣,可以在信息爆炸和注意力稀缺的當下,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影響力和和學者的學術聲譽。然而,期刊這一角色也伴隨著挑戰,因為同行評審并非無懈可擊,一些期刊選擇論文可能更偏好研究的影響力而非研究的重要性和嚴謹性。盡管如此,科學家們還是越來越依賴期刊來篩選和確定優先閱讀的文獻。因此,期刊越來越注重提升其內容的可發現性,采取元數據、聯合推廣、整合社交媒體插件、使用跟蹤和分析等多種技術手段,以確保其發表的研究能夠被更廣泛地發現和利用。另外,科技期刊和出版商通過提供網絡研討會和播客等超出傳統期刊文章的內容,以多種方式惠及科學界。這些不同于傳統的內容展示方式不僅增加了科研成果和科學家的可見性,還提高了內容的可訪問性,使非專業人士或不熟悉特定領域的科學家能夠更容易理解復雜的科學概念。

作為科技知識的重要載體,科技期刊能夠充分利用數字化與數據驅動技術,推動科學知識的整合與深度挖掘,構建系統化、可視化的科學知識圖譜。從最廣泛的意義而言,科學學的研究對象就是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年)關于“3個世界”理論中的“世界3”——客觀知識世界,人類的知識不僅來自于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與實踐,還來自于對“世界3”的知識挖掘。在全球科研信息量呈指數級增長的背景下,傳統的知識傳播與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當前學術界對高效、精準獲取信息的需求。通過構建科學知識圖譜,科技期刊能夠揭示學科發展的脈絡、知識結構的演化規律以及潛在的研究前沿,為科研人員提供數據支持和趨勢指引,助力高水平研究的開展。此外,知識圖譜作為連接學科領域、科研團隊與創新成果的重要橋梁,能夠促進跨學科協同與知識共享,推動科學研究范式的革新,為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提供堅實支撐。北京理工大學在其信息化體系中引入人工智能,構建了“AI中臺+主動式交付入口”的模型,旨在提升信息服務的智能化和個性化水平。方正電子在科技期刊出版領域積極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了論文AI導讀、醫學指南自動問答機器人、自動生成論文視頻和智能審校等功能,顯著提高了出版流程的效率和質量。

3.3 擴展學術生態多元延伸

科技期刊在新時代的功能定位已經遠超傳統的知識傳播范疇,科技期刊不僅要服務于學術界,還要在推動科學應用、社會發展與人文融合中發揮更大作用。面對全球科研出版市場的壟斷格局與激烈競爭,中國科技期刊需要提升國際影響力與引領性,助力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建設。

期刊的功能定位更加注重學術成果的實際應用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一些科技期刊增加了面向政策制定者、企業、公眾的科普內容或政策建議欄目,助力學術與實踐之間的轉化。例如, Nature Sustainability和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專門發布政策分析、技術影響研究以及科普內容。有研究表明,新聞和博客提及、社交媒體參與和開放獲取出版物(不包括完全開放獲取)顯著增加了研究文章在政策文件中被引用的可能性。這些欄目為學術與實踐的轉化搭建了橋梁,有助于推動科技成果在環境治理、公共衛生、能源創新等領域的落地應用。

當代要強調科技期刊的引領性,是因為在全球科學出版領域,科技期刊不僅是科研成果展示的窗口,更是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科技期刊是科技發展和學科建設的風向標,體現了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是記錄科學史的重要平臺。隨著科學出版經濟模式的戲劇性變化,五大出版商(Elsevier、Wiley、Springer、Taylor & Francis和Sage)占據了全球科學出版的一半以上市場份額,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科技期刊面臨著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發揮引領性的重大機遇與挑戰。江曉原等對西方資本辦刊的真相和實質進行了系統分析,對于已經深度涉入全球商業科技期刊市場的中國科技期刊而言,提升影響力和發揮引領性不僅是抓住國際科研話語權的機會,也是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挑戰。中國科技期刊需要通過提高學術質量、加強國際合作、推動開放獲取、構建自主出版平臺等措施,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中國科技期刊還需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利用政策支持,通過集群化、平臺化發展,優化融合發展機制,提升整體競爭力。通過這些努力,中國科技期刊可以在全球化的科研出版市場中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為全球科技進步做出貢獻。

隨著社會對科技與人文融合的需求的日益增長,以及學術交流模式的深刻變革,當代科技期刊的功能已超越了單純的科學知識傳播,已成為整合人文維度的重要平臺。科學提倡人文價值觀和自由,要求人類批判性地思考自己和自己的存在,而不僅僅是掌握自然或發現它的秘密。科學的人性維度,包括生活經歷、價值觀、信仰、習慣、行為、人生哲學,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引擎。科技期刊在強化科學家精神體現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它們通過展現科學家的堅持、好奇心、創新精神和責任感等品質,不僅激勵著新一代科研人員,而且為科學探索提供了倫理和道德的基礎。有調查表明,中國科技期刊正在用豐富的呈現方式將象牙塔里最新科技成果“二次翻譯”成公眾感興趣的內容。此外,科技期刊通過整合人文維度,促進了科學與社會的對話,增強了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和信任,從而為科學文化的內涵和科學傳播的質量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深度。

隨著科技與社會的深度融合,科技期刊的功能正逐步從單一的知識傳播向“連接知識、技術與社會”的多元化方向拓展,呈現出促進優秀科研成果傳播、維護學術規范、滿足社會需求與弘揚科學家精神等多重角色的演變。傳統觀念認為,科技期刊的核心功能是面向學術界和科研同行傳播科學研究成果,實現知識共享與信息傳遞。然而,在當今社會背景下,科技期刊的作用已大大超越了科學發現的發表平臺,逐步拓展為服務社會多領域需求的重要載體。具體而言,科技期刊不僅承擔著科學知識普及與公眾科學素養提升的任務,還致力于推動科學成果的實際應用轉化,為政府、企業等提供科學決策支持。此外,科技期刊在學術生態中扮演著知識驗證與傳播的核心載體、學術共同體的交流平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推動者的角色,同時作為國家科技戰略的重要支撐工具,積極服務于社會發展與全球科技合作的需求。通過精準的功能定位,科技期刊能夠進一步提升其學術影響力與社會價值,推動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4 結束語

科技期刊在學術傳播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功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學術需求的變化不斷演變。隨著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經濟社會功能日益凸顯,其純知識記錄與學術傳播的核心功能不斷擴展。本文從“科學與社會相統一”的科學學視角,基于科研活動本身的科研范式變革和科研活動主體科學家群體需求變化,從期刊發展邏輯的核心、深化和擴展3個維度對當代科技期刊的社會功能進行系統性再定位。首先,維護科學權威性和公信力是科技期刊功能的基礎,這要求科技期刊充當“質量把控者”,確保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復性,維護學術聲譽;其次,鏈接知識向縱深發展是科技期刊功能的進一步深化,這要求強化科技期刊在科研生態中的地位,從單一的學術傳播工具轉變為支持知識系統化存儲與共享的樞紐;第三,擴展學術生態多元延伸是科技期刊功能的創新拓展,這要求科技期刊成為“連接科學、社會與文化”的綜合平臺,推動科學研究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本文不足之處是,面向科研人員對未來科技期刊發展的訴求調查還不夠深入,文本數據分析結果與大規模問卷調研或訪談所得出的科學家真實態度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單純依靠論文相關研究熱點僅能從一個側面來反映闡釋科研人員的需求,但難以全面捕捉到科研人員的細微訴求,未來將加強這方面內容的研究。


陳悅,大連理工大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所暨WISE實驗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王智琦,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講師;梁永霞,《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部主任;宋凱,大連理工大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所暨WISE實驗室博士研究生。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西安官方通報“燒烤店將泔水桶內肉串撈出再烤”

西安官方通報“燒烤店將泔水桶內肉串撈出再烤”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16 15:20:55
戴230萬耳環的黃楊鈿甜父親,被網友舉報到中央巡視工作組了!

戴230萬耳環的黃楊鈿甜父親,被網友舉報到中央巡視工作組了!

小人物看盡人間百態
2025-05-17 17:14:23
因錢吵上熱搜!男子將盆扣妻子臉上,質問倆孩子1天100不夠吃嗎?

因錢吵上熱搜!男子將盆扣妻子臉上,質問倆孩子1天100不夠吃嗎?

涵豆說娛
2025-05-16 18:17:07
震驚了,原來橘子皮蘋果核也不能扔在山里!

震驚了,原來橘子皮蘋果核也不能扔在山里!

中國科技新聞網
2025-05-16 19:52:52
俄烏面對面談了兩小時,俄方說“總體感到滿意”,烏方稱“談判毫無成果”

俄烏面對面談了兩小時,俄方說“總體感到滿意”,烏方稱“談判毫無成果”

環球網資訊
2025-05-17 06:39:06
鄧紫棋罵胡杏兒“死肥杏”說她全世界最肥最賤最丑不會演戲

鄧紫棋罵胡杏兒“死肥杏”說她全世界最肥最賤最丑不會演戲

西樓知趣雜談
2025-05-17 11:51:13
沒有對手,凱恩有望成為德甲首位前兩個賽季都贏得金靴的球員

沒有對手,凱恩有望成為德甲首位前兩個賽季都贏得金靴的球員

懂球帝
2025-05-17 16:01:19
金燦榮:美國就是想利用90天,加快儲備稀土,同時找個替代

金燦榮:美國就是想利用90天,加快儲備稀土,同時找個替代

瀘沽湖
2025-05-17 10:30:11
李湘帶女兒面見英國皇室,對王后賠笑遭白眼,連發四條動態被群嘲

李湘帶女兒面見英國皇室,對王后賠笑遭白眼,連發四條動態被群嘲

新語愛八卦
2025-05-17 11:18:12
清理門戶!廣東隊五人離隊,杜鋒做重大決定,朱芳雨拍手叫好

清理門戶!廣東隊五人離隊,杜鋒做重大決定,朱芳雨拍手叫好

幫主砍球
2025-05-17 19:13:03
被朝鮮小將打得狼狽,被追分,誰注意梁靖崑反應,馬龍沒說錯

被朝鮮小將打得狼狽,被追分,誰注意梁靖崑反應,馬龍沒說錯

樂聊球
2025-05-17 20:22:49
中超巨大爭議!蒯紀聞強突造點,泰山球員集體暴怒,主裁不改判

中超巨大爭議!蒯紀聞強突造點,泰山球員集體暴怒,主裁不改判

奧拜爾
2025-05-17 21:53:45
三德子和法印都沒跟張國立混個戲拍,你就知道娛樂圈有多淡薄

三德子和法印都沒跟張國立混個戲拍,你就知道娛樂圈有多淡薄

西樓知趣雜談
2025-05-17 11:50:43
黃楊鈿甜嚴正聲明:停止侵權,刪除不實信息,律師已保全證據。

黃楊鈿甜嚴正聲明:停止侵權,刪除不實信息,律師已保全證據。

葡萄說娛
2025-05-17 10:05:30
雷軍最新演講:汽車事故對小米打擊如此之大,不再有新手保護期

雷軍最新演講:汽車事故對小米打擊如此之大,不再有新手保護期

界面新聞
2025-05-16 10:30:24
黃楊鈿甜事件,網友扒出了她家里的10個好東西!

黃楊鈿甜事件,網友扒出了她家里的10個好東西!

麥杰遜
2025-05-17 10:21:59
大反轉,劉國梁辟謠圖片疑點重重:深山老林+同1件衣服穿了半個月

大反轉,劉國梁辟謠圖片疑點重重:深山老林+同1件衣服穿了半個月

振華觀史
2025-05-15 15:56:52
很多男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很多女人,就是喜歡男人虐她

很多男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很多女人,就是喜歡男人虐她

加油丁小文
2025-05-17 11:40:06
最新!張蘭身穿白色旗袍,在四合院門口,為小兩口送上5分鐘祝福

最新!張蘭身穿白色旗袍,在四合院門口,為小兩口送上5分鐘祝福

小娛樂悠悠
2025-05-17 17:37:27
臺島對陸稱呼變了,2字已刪除,蔡正元預言結局,解放軍終于上場

臺島對陸稱呼變了,2字已刪除,蔡正元預言結局,解放軍終于上場

阿芒娛樂說
2025-05-16 14:21:23
2025-05-18 00:52:49
三思派
三思派
專注科技創新的新媒體
2250文章數 3523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科技要聞

王樹國:梁文鋒如果讀博 還有DeepSeek嗎?

頭條要聞

老人被兒媳趕出、遭女兒拒養只能睡樓道 最新進展來了

頭條要聞

老人被兒媳趕出、遭女兒拒養只能睡樓道 最新進展來了

體育要聞

35歲穆勒德甲告別戰被換下 全場鼓掌致敬

娛樂要聞

汪小菲婚禮在亭子里辦儀式好熱鬧

財經要聞

關鍵時刻,央媽出手了

汽車要聞

小米汽車回應前保險杠變形 免費取送車和修復

態度原創

教育
本地
手機
家居
軍事航空

教育要聞

桌子進價57,賣87收100塊錢假幣,一共虧了多少錢

本地新聞

2025年“5·19中國旅游日”活動啟動儀式

手機要聞

真我多款新機待發,有一款或采用透明背板設計

家居要聞

溫馨暖調 現代極簡空間

軍事要聞

央視披露殲-10CE為何能擊落多架戰機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风县| 舞阳县| 桂林市| 革吉县| 襄樊市| 海门市| 微山县| 沾益县| 南投县| 淮阳县| 湘乡市| 湘阴县| 长岛县| 潼南县| 时尚| 依安县| 定远县| 闸北区| 通州市| 房产| 平山县| 景宁| 拉萨市| 甘泉县| 雷波县| 治县。| 东城区| 彰化市| 湛江市| 瑞安市| 东丽区| 宣威市| 红原县| 庐江县| 河北区| 潜江市| 泊头市| 东方市| 齐齐哈尔市| 云和县| 疏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