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生費紀鵬和所在團隊開發出一款新型復合制冷涂料。從機理上講,研究團隊通過材料和結構設計實現了蒸發制冷機理與新型光學輻射制冷的有效統一。
圖 | 費紀鵬(來源:費紀鵬)
同時,在業界合作者的幫助下,研究團隊全面評估并提升了所開發涂層的應用性,使這項成果超出了單純使用材料進行概念驗證的范疇。
通過結果驗證,研究團隊證明多種被動制冷機制可以有效統一在單一、自發凝結的層狀結構里,實現單層涂料化,這也是復合制冷概念首次實現涂層化。在單一體系內,研究團隊通過對納米顆粒行為的調控以及傳質孔道的調控,對制冷效率進行了提升,實現了綜合性能的優解。
日前,相關論文以《通過合理設計熱光學和物質傳遞特性實現的被動冷卻涂料》(Passive cooling paint enabled by rational design of thermal-optical and mass transfer properties)為題發在Science[1],費紀鵬是第一作者,南洋理工大學李洪教授擔任通訊作者。
圖 | 相關論文(來源:Science)
本次論文得到了期刊編輯的認可,在出版時期刊編輯總結稱:“此前不久,研究團隊與涂料產業和房地產業進行了密切合作,實現了此項技術的配方優化與應用性能的提升,這也是對于此項技術應用化潛力的重要認證。”
目前,此項成果已接近于中試階段,研究團隊正在尋找規模化的測試平臺與場地,進行實際的應用評估。其主要應用場景為建筑的側墻以及戶外的具有熱壓力的電氣設施和基礎設施,比如光伏、通訊基站、臨時住房、電箱、集裝箱等,旨在實現有效的能耗降低、設備保護以及效率提升等。
(來源:Science)
近年來,人們承受著由全球變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的日益增長的熱壓力,在能耗、健康方面的問題尤為嚴重。空調雖是一種有效的局部降溫手段,但是其熱排放和高耗電量與環境形成了負反饋。通過零能耗、低能耗手段有效解決、削弱主動制冷的排放、負反饋問題,甚至一定程度上替代空調,成為目前的技術研究潮流與熱點。
由于南洋理工大學地處東南亞熱帶,全年熱壓力問題突出,對此類技術的需求尤為突出,成為促進這項研究的關鍵因素。同時,這項研究也是基于研究團隊前期對被動制冷技術探索的一個深度拓展。自 2020 年開始涉足被動制冷領域以來,費紀鵬主要致力于開發新型的光學輻射制冷。
最開始在學術范圍內,他和所在團隊僅針對概念驗證進行材料設計,期間完全不考慮應用性、生產工藝的復雜性、環保性與成本。那時,他們從光學角度研究科顆粒,孔道對于制冷效果提升的潛力,并通過體系設計逐步實現了光學輻射制冷關鍵特性的極致設計。
然而,在環境測試中他們發現,縱然有了極致的光學設計,也無法實現像在干燥地區下的有效的亞環境降溫。進而,研究團隊注意到了環境濕度對于輻射制冷的重要影響。由此,蒸發制冷機制被考慮作為集成的第三種被動機制以促進深度降溫。
有了機理設計之后,他們著手開始打造研發體系。傳統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有限的耐水性和穩定性,不適用于頻繁的水循環。于是,他們轉向無機凝膠體系。“通俗點來說,這種體系就是像石頭本質一樣的硅酸鹽體系。”費紀鵬對 DeepTech 表示。
同時,他們還使用了水泥基體,這是因為其具備低成本和環保綠色的特點,以及能夠滿足涂層厚度靈活性的需求。然而,在開發過程中水泥體系里的水灰比的問題因為光學改性顆粒變得難以調控。于是,他們通過大量實驗與理論探究,提出了親水填料下的有效水灰比概念,實現了涂層機械性能和成膜性的大幅提升。
經過一年半的研發周期,研究團隊認為,動態的復合制冷體系的降溫性能無法通過論文中常用的小面積片狀表面的測試進行有效表征。于是,轉而采用了規模化混凝土房屋對比試驗驗證概念。期間,他們針對三個房子進行涂裝并安裝了獨立的空調系統,在控制涂層變量試驗下,發現并驗證其擁有大約 40% 的月節能效果。
(來源:Science)
有了材料設計和規模化驗證,接下來要探索材料的應用性與商業潛力。具體的實驗從包括光學穩定性、機械穩定性、成膜性、多表面粘附力、環境穩定性以及視覺舒適性等多個角度進行。實驗結果表明,此類材料具有優異的應用潛力,技術成本分析顯示,此類材料相比傳統涂層具有低成本和長壽命的優勢。
而在體系設計中,為了解決水灰比、開裂和黏附性等問題,費紀鵬從頭自學經典混凝土材料理論課程,并且每日找同校土木學院的博士和博后進行討論,以便尋找潛在的解決方案。
“那段時間是對自我知識儲備的一次巨大革新。同時,許多共同作者都傾力相助,時常進行頭腦風暴,結合自己的背景提出不一樣的機理,在多輪優化和實驗驗證后,我們最終得到了有效水灰比的概念,同時也嘗試出互相匹配的添加劑種類和含量。這段經歷極大促成了此項工作的完成。”他表示。
此外,經過前期 3-4 年對于被動制冷技術的研究,這項研究也解決了新型光學輻射制冷在濕熱地區效果受限的問題,并通過新的制冷機理為同時實現局部制冷和削弱環境熱島效應提供了新的思路。
就本次成果的后續進展來說:
商業化上,在論文框架完成后的一年半時間內,研究團隊持續在對配方進行優化,并且與業界緊密聯系,嘗試降本增效。經過實驗室成員的努力,配方已經優化 150 多代,并將在最近進行中試。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在實驗室已經可以生產 10-50kg 量級,并且具有優異的降溫、穩定和施工性。
科研方面,基于此項技術研究團隊將著手開發體系設計,使其適應多種環境和多種表面。同時,研究團隊計劃通過結合新型的蒸汽取水技術,開發出適合干燥地區的復合制冷涂層。
目前,研究團隊還創立了一家開發新型制冷涂料的初創公司 Entropy Lab,公司名字的靈感來源于能量的本質——熵。對能量進行管理,就是對熵進行管理,研究團隊將自己定位成科技企業,旨在通過持續的技術開發和技術轉化,給社會帶來新的產品。
眼下,該公司的主要業務為外墻的制冷涂料與內墻的環保型涼感涂料,包含多表面的光學輻射制冷涂料產品線(商品化)與復合制冷涂料(中試階段)。當前,該公司已經獲得多筆研發意向投資。
參考資料:
1.J. Fei. et al. Passive cooling paint enabled by rational design of thermal-optical and mass transfer properties.Science388, 6751,1044-1049(2025). DOI: 10.1126/science.adt33
排版:劉雅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