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家自從推出3D打印鈦金屬系列的產品以來,看過我往期文章的應該會知道,我個人最喜歡、也是最認可的一副型號一直是Mirage,也是“鈦勢”系列的先鋒產品,與Maven同期推出的一個稍低一檔的型號。后續(xù)UM已經不再以鈦勢為命名,推出的幾款“Maven”則更像是獨立的系列。在七年后的2025年,UM主動在宣發(fā)文案中再次提及了鈦勢系列的名字、并把這款Stardus星塵主動與Mirage聯(lián)系起來,于是在今年的上海展上我重點關注了一下星塵這款產品,而且比起同時問世的、或許更熱門的Mest Jet Black·黑玉,我選擇了先寫星塵這款我認為音色方面更戳我審美的型號。
至于為什么用七年之癢來取標題,其實也是因為我一直認為Mirage是一個遺珠般的型號,在2018年冬天首爾梨泰院的一個房間里,我、織語白河以及三耳劉嘉明老師一起AB了Mirage、Maven兩款產品,同時都對前者的音樂味表現贊不絕口,不論是古典還是流行均是這樣的結論,尤其是UM對于開放式動鐵的應用技術,讓它整體聽起來頗為接近一個單動圈的質感,Maven則擁有著更優(yōu)秀的清晰度、線條感、信息量等素質表現,以至于后來UM的每個鈦殼產品我都會拿Mirage做參照。不過出于UM家的佛系推廣、以及國人在同期推出的產品里往往“買貴的”的選擇,Mirage時至今日可能已經沒有太多人記得。如今,UM用2圈4動鐵的方案,完成了一次對當年那種審美的復刻、但帶來了更好的聲音上限與雜食度水準,也是一款讓我可以徹底放下心中對Mirage的那種情節(jié)、擁抱新生態(tài)的的型號。
和早期的鈦勢系列相比,不論是這款星塵、還是之前的Maven Pro、月芽,外觀的質感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雖然還是航空醫(yī)療級的鈦金屬粉末進行高精度3D打印,但它不像Maven Pro那樣對表面的一些部分做了平滑處理,星塵刻意保留了更多的金屬原生的質感,表面有均勻的顆粒度,和當年那種因為精度不夠而導致的鋸齒感、坑坑洼洼完全是兩種檔次的質感。但當我發(fā)開箱圖的時候也有人吐槽覺得粗獷的表面太丑了,這個就見仁見智,我個人覺得是好看的、而且放在這個行業(yè)里是很有辨識度的產品。佩戴上,得益于鈦材料的輕質和高剛性,它可以用極薄的外殼去完成足夠高的結構強度,
配件方面,這次代號為“Tunewire”的定制線材是專為星塵開發(fā)的,采用5N長結晶高純無氧銅與5N長晶銅鍍銀,以Litz Type4S工藝絞合。UM很早以前就開始設計“一塞一線”,用線材針對性做調音,而不是一款線通吃自家所有產品。
配件方面,UM這次給星塵搭載了一款淺色的收納皮包,并且依然是標配兩個獨立的腔體收納袋,固線器、擦拭布也是老傳統(tǒng)了。
單元配置方面,2動圈和4動鐵的組合,動圈主要負責低頻的部分,具體的濾波方案、或者濾波的衰減頻段位置不詳,最終呈現出的風格其實和當年的Mirage有很高的審美相似度,我認為衰減頻段不會太低,整體聲音的寬松度和混響表達很接近動圈的質感,全頻段都有很好的蓬松度、但又不會呈現出一種HUFI松軟的底子,大動態(tài)和密度是很在線的,對于一些本身偏數碼味的前端設備有很好的包容性,加上本身低至11.7歐的阻抗與偏高的靈敏度,星塵是一個既好推又好搭的產品。
但在搭配的過程中,對于驅動力的問題,我需要“打個彎”,我上文說的好推好搭更多的是針對一些手持非高端播放器的用戶,也就是說,當你手里沒有太高預算買播放器的時候,星塵是一個好選擇,但對于手持旗艦級播放器的、尤其是音色比較中性參考型的機器,一定要用低增益來推。拿墨菊GT2為例,我初聽的時候感覺聲音特別怪異,緊實、過亮、毛糙,仔細一看我調在了S檔,切換回低增益以后那種寬松平順的聽感又恢復了。而在中高端播放器里,我非常推薦同為珠海之聲的凱音N63系列,不論是C201還是E203主板都能夠把它的素質和音色特性發(fā)揮出來,E203更飽滿熱情一些、C201更為清新甜潤,確實是一套1+1>2的搭配,也難怪凱音官方還特地推了一下這個組合。
首先說一個特性,可能有人喜歡也有人覺得是“雷點”,那就是星塵雖然搭載了四顆動鐵、而且現在動圈單元的密度也做的越來越好、不再容易成為短板,但它全頻段的密度都不算高、包括低頻的部分,雖然下潛很深、極低頻細節(jié)給的相當單位,但低頻的整體聽感我卻覺得是趨向于輕盈的、活潑的,它的那種深度并不會把你注意力非常吸引在低頻的部分,打磨的非常圓潤、聲浪很充分卻沒有任何的壓迫感,非常像是一個那種全開放式耳機的聽感,我個人認為是一種蠻高級的呈現,但不排除可能會有人覺得它聲音偏散、不夠扎實,這個我覺得見仁見智,我認為這樣的調音應該是UM刻意為之的。
聲場和結像的表達,它和自家的月芽是有點類似的,形體感適中、輪廓感很清楚但沒有“勾勒”線條邊緣的痕跡,聲場非常立體、尤其是縱向的高度非常好,在聽Live類錄音的時候會感覺音樂廳的天花板很高、能量感上揚得很充分,但也和月芽一樣都屬于橫向規(guī)模不大、且上各種大推力播放器也榨不出潛力的那類,如果追求那種在聽流行樂的時候也得到一耳朵寬大的聲場的話,星塵確實不是你的菜,但它在優(yōu)質的現場錄音面前會呈現出極佳的臨場感。而這樣的聲場表達是基于星塵的高頻、尤其是極高頻“存在感”不強的基礎上達成的,不會像一些靜電單元那樣感覺高頻的衰減有些不夠充分、器樂的尾音亮度有些虛假,但星塵的高頻就是那種非常無功無過的、但單拎出來去推敲的話素質又足夠好的類型,更強調信息量、空氣感,而不是華麗度、光澤感。
人聲部分,那真的是夢回2018年的Mirage給我?guī)淼母杏X,我也很多次在一些產品的評測中提到一個特性就是,足夠高級的器材可以通過“還原”的方式把人聲做的也很毒,當年的Mirage、后續(xù)的月芽、和這次的星塵都是如此,他們都有一個強項就是可以放大人聲中好聽的那部分質感,比如氣息的吞吐、喉音的顆粒感、適度勾勒的口型輪廓等等,我沒有感受到星塵的人聲具體是冷是暖、是亮是暗,它的男女聲平衡度非常好、速度感會稍稍有一些偏慢,感覺就是在監(jiān)聽還原向的基礎上加強了寬松感、平順感以及人聲的細節(jié),女聲的甜、男聲的醇,都是可以充分表達的,這是我覺得星塵相比黑玉更吸引我的地方。而黑玉,你會感受到一耳朵的那種女聲明亮度、足夠的聲音張力和更大的口型表達,密度也來的更直接、能量感更懟耳朵,而星塵的人聲則更加的溫婉、走平和的路線,兩種不同的風格其實是有很大反差的,所以在展會上同時展出的時候,單說審美的部分,我確實是更喜歡星塵的表達,但也許黑玉是更迎合大眾市場口味的那個。
雖然月芽也有很多特質是我很喜歡的、也是和Mirage有相似之處,但考慮到價位而言,星塵才是那個真正的繼任者,它在五千多元的價位上帶來的是一個近乎于旗艦級的調音、一個把雜食度拉滿的調音,雖然整體的大動態(tài)和密度表現并不算多么亮眼,素質方面最亮眼的主要是信息量與兩端延展,但也造就了它極度細膩溫婉的底子、非常平滑的能量響應與可以久聽不累、越聽越沉浸的特質,尤其是我愿意把它推薦給燒齡足夠長的、從模擬時代玩過來的燒友們,我希望七年后的這副星塵不會像過去的Mirage一樣被埋沒,能被更多的用戶所觸及和欣賞。
想進一步咨詢或者交流音頻相關內容,可以掃一掃添加我的個人微信,也可以手動搜索我的名字縮寫“l(fā)ilingjiaqi”,我會盡力為你解答。
微信燒友交流群“+7耳聾病患群”,歡迎大家的加入,可以添加我個人微信私聊獲取入群途徑,加好友時請備注“燒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