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千年·觸碰歷史脈搏
十三朝古都西安,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璀璨基因,更蘊藏著跨越時空的美學密碼。2025年春季,西安歐亞學院艾德藝術設計學院學科平臺《色彩》課程師生450余人,在10位專業導師帶領下,以陜西考古博物館與西安博物院為課堂,展開了一場沉浸式美學探索之旅。《色彩》2018年作為西安歐亞學院校級重點課程進行為期3年的建設,2021年獲批陜西省一流本科課程,已經開展近5年的建設。此次博物館現場觀摩與學習,同學們以色彩為媒介、紋樣為線索,在千年文物中解碼周秦漢唐的審美智慧,交出了一份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學術答卷。
學習現場:文物里的沉浸式課堂
01 陜西考古博物館:科學與歷史的對話
從仰韶文化的魚紋彩陶到商周青銅器的饕餮紋飾,同學們通過考察驚嘆于先民對自然紋樣與色彩的敏銳感知。從漢代彩繪銅鏡中朱砂、孔雀石、炭黑等顏料的科學配比,發現紋樣中暗含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哲學體系。
參觀現場
科技復現褪色文明:陜西考古博物館運用數字化色譜復原唐代壁畫,讓斑駁的胡旋舞衣重現石榴紅與松石綠的華彩,同學們也通過現代技術,更加真切的觀摩體驗到了石窟及壁畫的震撼。
參觀現場
02 西安博物院:盛唐氣象的紋樣狂歡
在對西安博物院的考察中,同學們了解到古都西安三千年的歷史脈絡,以及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特色,深刻體會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盛景。
參觀現場
03 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課堂
教師講解+自主調研:在教師深度解讀文物背后的色彩符號與紋樣寓意之后,同學們針對個人主題進行了記錄、采樣與寫生。
教師進行現場講解
寫生現場
漢代漆器云紋、唐代寶相花紋成為速寫本主角,同學們在文物旁認真觀察、細致記錄,用顏料與ipad同步創作,記錄下“周秦漢唐”紋樣與色彩的演變。
同學們進行現場寫生
教師在現場進行示范
點評現場
通過一天的充實學習,很多同學們的作品讓人驚艷。他們在觀察與摹寫中與古人進行了一場時空的對話,讀懂了紋樣中的精神圖騰,也通過畫筆傳遞了富有中國特色的色彩觀。
教師進行作業點評
同學們的現場寫生作品
從歷史到未來的美學傳承
通過實地考察,掌握古代色彩體系的科學分析方法,理解紋樣背后的文化象征,來提升同學們的專業素養。從十三朝紋樣中的幾何對稱、自然寫意等元素,為現代設計提供無盡靈感源泉, 在《色彩》課題中,學生們會繼續根據此次博物館調研,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來呈現更豐富的色彩拓展作品。從一件件瑰寶中,讀懂中華美學的精神內核,成為傳統色彩與紋樣的當代傳播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