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0411
最近在訪談的階段,發現了部分學生的通病之一:明明每個知識點都看似理解和掌握了,可一旦需要綜合運用,就發現難以將它們順暢地串聯起來,從而影響了對知識的整體把握與運用能力,導致做題過程中,解答不出來。
大膽猜測一些原因:
1)死記硬背是導致知識點孤立的常見因素。當我們僅僅為了應付考試,機械地記憶一個個概念、公式,而不去深入探究其內在邏輯關系時,這些知識點就如同孤島,零散的單獨存在著。比如說,在解答數學的函數時,如果只是記住了不同函數的表達式和圖像特征,卻不理解函數之間,諸如從一次函數到二次函數,變量變化規律的內在聯系,那么在遇到綜合性題目時,就很難將相關知識點融會貫通,確實解答不出來。
2)缺乏知識體系構建意識也是重要原因。在學習新知識時,沒有主動將其納入已有的知識框架中,沒有梳理出清晰的脈絡。以歷史學習為例,若只是孤立地記住各個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而不思考這些事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因果關聯,不構建起從古代史到近代史、現代史的完整時間線和發展脈絡,就無法將不同時期的知識點有機整合,在分析歷史現象時也就難以全面深入。最后就回到了只能死記硬背的尷尬局面。
3)實踐應用不足也使得知識點難以串聯。知識的學習不應僅僅停留在書本理論層面,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應用,才能真正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協同運作方式。比如,物理中的力學知識,若只是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理論,而不通過實驗操作去感受力的相互作用、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等實際情況,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就無法迅速準確地調用相關知識點進行分析解答。其實,小伙伴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自己多做做實驗,把相對紙面的理論變化成生活中的具體實踐,更加直觀和可視化。
4)思維的局限性也束縛了知識點的串聯。這也是我想說的比較關鍵的一點。我們習慣用固有的思維模式去理解知識,一旦遇到需要突破常規思維、綜合運用多個知識點的題目,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很多孩子做到一半,就開始犯難,如何下手呢?怎么解題呢?還有一些學生,套路講的杠杠的,但是真到落筆的時候,就犯了難,究竟該如何突破最關鍵的一個卡點呢?還有些學生,遇到不會的問題,就趕緊問周圍的人,或者借助AI解題,這難道不是一種懶于思考的過程嘛?再比如,在解決一道需要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性題目時,習慣于單一學科思維的同學,就很難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巧妙結合,找到解題思路。又又又比如,在單一學科里面,諸多知識點的串聯和綜合應用,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知識點# #串聯知識點# #刻意練習# #學習方法# #眾晟悅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