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橫溪小學五年級迎來期中考試。語文試卷的最后一道題是“世界上最長的路是什么路?結合生活實際,自由發揮,答案不限形式”。
這道題占10分,留了半頁空白,旨在考察學生的觀察力和表達力。王老師設計這道題時,參考了近年流行的語文開放題趨勢,比如“0000是什么成語”“1111是什么成語”,希望通過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她特意在課堂上引導過,告訴學生“答案可以很大膽,但要有生活的影子”。
考試當天,學生們對這道題反應不一,有的寫“絲綢之路”,列舉歷史知識;有的寫“人生之路”,模仿課本里的哲理句;還有的寫“上學之路”,提到每天走的山路。小杰的答案卻出人意料。他在試卷上寫下“套路”二字,沒有多余解釋。
改卷時,王老師看到這答案,先是一愣,隨即笑出聲。她在辦公室里跟同事分享,數學老師老李覺得“太偏”,但王老師認為這個答案“有生活味兒”。她在試卷上給了10分,批注:“答得巧妙,緊扣生活,點睛之筆。”
小杰的“套路”靈感來自村里的日常,父親常提起,村里有人買到假種子,種出的桃樹不結果,被商販的“套路”坑了。這些話小杰聽過無數次,覺得“套路”就像一條走不完的路,繞來繞去讓人迷失。王老師認為,這個答案雖簡短,卻精準捕捉了生活的本質,體現了小學生對社會現象的敏感。
試卷發回后,同學們圍著小杰問“套路咋來的”,他只撓頭說“我爸老說的”。有個學生不服,覺得自己的長篇答案更該拿滿分,王老師便組織了一次課外討論,讓大家說說“套路算不算路”。學生們七嘴八舌,討論熱烈,王老師總結:“套路是無形的路,但能讓人繞遠路,小杰的答案抓住了這點。”
王老師把小杰的答案拍照發到群里,配文“這孩子的觀察力真棒”。家長反應兩極,有人夸“腦子活”,有人質疑“這算啥正經答案”。
一位家長把試卷截圖發到本地論壇,帖子引發熱議,網友評論數百條。支持者認為這答案有創意,反映了教育對發散思維的鼓勵;反對者覺得考試應有標準,擔心孩子學會“投機取巧”。王老師在群里回應:“語文不只是背書,是教孩子看世界。‘套路’說明小杰在思考生活。”
小學生的非標準答案反映了生活經驗與課堂的碰撞,教師應學會平衡創意與規范。小杰的答案被選為案例,寫進2019年寧波市小學語文教研報告。報告指出,開放題的評分需兼顧靈活性與嚴謹性,鼓勵學生從生活中找答案,同時引導他們學會規范表達。
2018年11月,橫溪小學召開教研會,王老師分享了小杰的案例。會后,學校決定在語文課上增加開放題,比如“風是什么”“村子像什么”。五年級二班還開展“生活小作文”活動,學生寫下村里的集市、桃樹開花的模樣,課堂氛圍更加活躍。
王老師在橫溪小學的最后一年,組織了一次“村里走走”活動,帶學生去田里看稻子,到集市聽吆喝。小杰寫了一篇《集市的套路》,提到如何辨別假種子,老師夸他“觀察細致”。
2019年底,王老師調到寧波市區一所小學,臨走前送小杰一本《十萬個為什么》,鼓勵他“保持好奇”。小杰在書里夾了張紙條,寫著“謝謝老師”,工整得像在抄課文。
小杰后來進入橫溪鎮初中,成績中等,語文是強項。2023年,他寫了一篇《村里的套路》,講村里假農藥的騙局,語言幽默又尖銳,入選校刊。
老師評價他“觀察力強,筆鋒有勁”。他的作文常被拿來當范文,同學們開始叫他“套路哥”。那道“世界上最長的路”的題,成了橫溪小學的經典題目。每年都有學生寫新答案:鄉路、心路、彎路……但小杰的“套路”始終被提起,像個教育界的“小傳說”。
2024年,寧波市教育局出版《小學語文教改案例》,收錄了小杰的故事,寫道:“一個孩子的靈感,點亮了語文教學的可能。”
參考資料
世界上最長的路,永遠是套路! 搜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