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廣東省新聞辦與省教育廳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廣東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兩素養1綱要”方案(以下簡稱“2+1”方案),明確中小學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
相關信息透露,原則上:
小學1—4年級每學年不少于6課時
小學5—6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0課時
初中7—8年級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
高中階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術等國家課程實施基礎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
其中“2+1”方案,分別是:
“兩大素養框架”——《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廣東省中小學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
“1”個課程綱要——《廣東省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廣東在全國率先推出
中小學師生AI素養框架
廣東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林如鵬表示,“2+1”方案在全國率先提出中小學師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尤其是《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簡稱《教師素養框架》),從意識理念、技術能力、教育應用、專業發展以及社會責任五大維度分別回答了智能時代教師的職業使命、必備能力與責任擔當,為廣東中小學教師系統提升人工智能素養提供了指引。
林如鵬稱,推出《教師素養框架》,也是為了彌補當前教師隊伍AI能力的不足。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然而,在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師存在“技術恐慌”或“工具依賴”現象。
此外,《教師素養框架》的推出,更是為了滿足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
人工智能技術已在制造、醫療、金融等領域廣泛應用,但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仍存在結構性矛盾。
“通過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我們期望從中小學階段夯實學生人工智能素養基礎,培養未來‘人工智能+’的復合型人才,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智力支撐。”林如鵬說。
小學1—4年級每學年不少于6課時
小學5—6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0課時
初中7—8年級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
林如鵬透露,廣東省的課程綱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分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階段明確了學段目標,注重可操作性和靈活性。比如課時方面要求原則上小學1—4年級每學年不少于6課時,小學5—6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0課時,初中7—8年級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高中階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術等國家課程實施基礎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的創新等。
暨南大學智慧教育研究院
院長劉子韜:AI教育不是“編程課”
或“工具操作課”
會上,暨南大學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長劉子韜介紹,中小學階段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人工智能教育對中小學生具有深遠意義和價值,不僅關乎個人未來發展,也是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
同時,《廣東省中小學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簡稱《學生素養框架》)的制定是為AI教育規范科學發展提供依據。
目標引領教育,教育實現目標。人工智能素養目標能夠定位學生應掌握的人工智能知識、技能和態度,為課程開發和資源建設提供依據。如果沒有明確的素養框架,AI教育易淪為“編程課”或“工具操作課”,忽視核心思維與倫理培養,忽略AI時代完整人格的培養。
此外,制定《學生素養框架》,也是廣東具備先行先試的現實要求。
廣東全省中小學實現寬帶接入率100%
時下,廣東對教育數字化需求迫切。廣東在校生超2870萬,是在校生最多的省份,有各級各類學校超3.7萬所,城鄉之間、各個區域、不同學段學生教育需求差異較大,迫切需要高質量、體系化、多類型的數字教育資源。
在新型基礎設施方面,廣東全省中小學實現寬帶接入率100%,超100M(兆)寬帶速率100%;課室多媒體設備配備率超99%。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多媒體教學設備更新升級,為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打牢基礎。
此外,廣東具備扎實的信息技術實力,擁有全國領先的5G、云計算、大數據等基礎設施和眾多信息技術頭部企業,可以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
來源:南方網綜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