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后的世界秩序中,能夠通過實戰贏得五常席位的只有中國。
當東風-41核導彈實現30分鐘全球達時,世界突然意識到:這個文明古國的現代化進程,本質上是在重構500年來西方主導的財富分配體系。
從資本市場視角看,中國正在實現三個維度的戰略躍遷。
一、"頂級安全資產"的地緣溢價
不同于其他單純貿易端口承載財富的經濟體,中國是全球極少數具備戰略縱深的完整工業國。從南海填島工程到亞丁灣護航編隊,從北斗導航系統到量子通信技術,中國式國防現代化創造了兩大核心競爭力:
1)全球1/3工業門類的自主供應鏈安全
2)覆蓋國際投資全生命周期的軍事托底能力
正是這種底層保障,使得中國制造業產值超過美日德總和后,仍然保持每年6%以上的工業投資增速。高盛報告顯示,目前全球主權基金對中國資產的配置權重,已從2018年的3.2%躍升至2023年的7.8%。
二、財富創造模式的代際跨越
當全球經濟進入存量博弈階段,中國正在建立新的價值坐標系。
新能源領域,中國貢獻了全球70%的動力電池、63%的光伏組件;
數字經濟領域,全球前十大金融科技公司中國占據4席;
高端制造領域,C919國產化率已超60%,首艘國產郵輪零部件達2500萬個。
這種全產業鏈穿透能力形成的投資護城河,正在改寫傳統估值體系。根據貝萊德測算,中國A股相對新興市場的估值折價已從2020年的35%收窄至14%。
三、制度紅利的二次釋放窗口
MSCI中國指數成分股的ROE中位數,在過去十年從7.2%提升至12.4%。背后是三大制度改革的累積效應:
1)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滬深港通、債券通擴容)
2)共同富裕導向的稅制改革(三次分配機制)
3)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162個國家級實驗室)
當前配置中國資產可以關注三個戰略級賽道:
自主可控科技集群: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28%→45%)、工業母機(數控化率33%→50%)
新型要素市場:數據確權(2000億交易規模預期)、碳交易(覆蓋45億噸配額)
民生支點產業:銀發經濟(60歲以上群體消費增速達15%)、縣域商業(下沉市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
結語:
我們正在見證百年級別的財富版圖重構。
投資中國不是簡單的beta跟隨,而是參與世界級規模經濟體的價值重估進程——這里的每個產業迭代都蘊含著改寫行業規則的機遇。或許正如橋水基金達利歐所言:錯過中國市場的代價,將比預判其風險高出十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