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浪越大魚越貴。
1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劉備四十六歲,諸葛亮二十六歲。
劉備日薄西山,諸葛亮旭日東升。
劉備來荊州已經六年,寄居于劉表門下,過著看人臉色的生活,并且兩個大腿內側已經生出了“髀肉”,頗有歲月不待人的感慨。
在此之前,劉備多次創業失敗,先后依附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堪稱是“流浪劍客”。
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都看不出劉備有什么大的前途。
而諸葛亮偏偏就選擇了劉備這個“前途無望”的流浪漢做主君,不能不讓人好奇。
放眼當時諸雄,曹操無疑是當之無愧的扛把子,他已經統一了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帶甲百萬,良將千員”,他最有希望一統華夏,如果投奔他,自然能夠前程似錦。
次之曹操的就是拒守東吳已歷三世的孫權,土地廣闊,人才濟濟,他最有資格和曹操掰掰手腕。投奔孫權,盡心輔佐,上策能統一華夏,中策也能割據一方,再不濟被曹操整體收購,諸葛亮等人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大魏臣子。
其余豪強,劉表已經病入膏肓,劉璋暗弱無能,張魯裝神弄鬼,馬騰韓遂割據西北,都不能成事。
站在功利主義角度考量,諸葛亮這種大才,投靠曹操是上策,投靠孫權是中策,投靠劉表是下策,想破腦袋也想不出諸葛亮居然燒起劉備這個冷灶。
2
諸葛亮不選擇曹操、孫權是有原因的。
諸葛亮這個人有大才、懷大志,“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管仲是春秋時齊國名相,樂毅是戰國時燕國名將,諸葛亮拿他倆自比,是要做經世濟民、治國安邦的宰輔之臣。
他這種曠世奇才,挑老板就絕不落入俗套。
曹操雖然勢力最大,但當時他的陣營已經謀士如云,荀彧、荀攸、郭嘉、賈詡、程昱,這些人都已經牢牢占據了要津,諸葛亮去了曹營,往哪里安?
諸葛亮是不甘于做他人副手的,他去了肯定想當曹操一人之下的老二,且不說荀彧這些文臣不同意,夏侯惇曹仁這些武將也絕不答應。
所以諸葛亮去了曹營肯定沒有出頭之日,有大才也不好使。
孫權這一邊也一樣,核心圈層早就被占住,張昭、周瑜、魯肅都是孫權的心腹,諸葛亮去了江東,也只能懷才不遇。
這就跟去創業公司和成型的大集團一樣,在創業公司當元老,有飛黃騰達的可能,在大集團里面,你再厲害也搶不了元老們的職位。
諸葛亮聰慧異于常人,這點道理他早就明白。
他之所以一直“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是沒找到合適的主公。
南陽屬于荊州,荊州牧劉表還是他的姨夫,他如果想出山,早就在荊州揚名立萬,但諸葛亮是那種穩得住的人,在沒釣到大魚之前,他不會輕易收線。
3
諸葛亮一直在觀望,在考察,終于,有一個人走進了他的視野。
這個人就是劉備。
劉備201年到荊州,一直到207年才“三顧茅廬”,說明諸葛亮在一開始也沒把劉備當回事。
劉備也沒把諸葛亮當回事,要不然也不會六年都不去找諸葛亮。
經過六年的考察,諸葛亮反復對比,實在沒有比劉備更好的了,只能選他。
劉備有幾個優勢,非常符合諸葛亮的要求。
首先,劉備此時實力很弱,還處于創業階段,核心班底也就關羽和張飛兩個武將,沒有特別出彩的謀士,只有一個徐庶,還是諸葛亮的至交好友。如果諸葛亮去了劉備陣營,諸葛亮當之無愧的是謀臣領袖。這樣諸葛亮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才智,實現他的抱負。
其次,劉備這個人雖然現在實力弱小,但他名氣很大,很得人心,而且這個人屢敗屢戰,百折不撓,很適合干大事。一時困頓,是時機未到,當時機來臨,再加上諸葛亮這種奇才的輔佐,必能成大事。也就說劉備看起來像個垃圾股,實際是個績優股,沒有投資眼界的人一般發現不了。
再者,劉備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姓劉,是皇室貴胄,這是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金字招牌,別看大漢日益衰微,行將就木,但他在普通百姓心中,仍然是正統。劉姓子孫比宦官之孫(曹操)和軍閥之子(孫權),更有號召力。
基于此,當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終于等來了他想要的“大魚”,經過一番“忸怩”后,諸葛亮就跟隨了劉備,從而開創了三國時代最浪漫的一段君臣佳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